重视他的需要

女儿自私

重视他的需要

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给你留了礼物。是什么礼物?是糖果。我很高兴听到,感谢女儿。谁知道女儿说:妈妈,这是老师送给我们的。一共发了两个糖果,一个大,一个小。我本来想留给你,但我想看那个大糖果吃。忍了,又忍了,最后忍不住了。现在就剩下那个小的了。”

虽然没忍住,但不管怎样,不还是有块小的吗?我摸摸女儿的小脸,回应道:“没关系,只要女儿想着妈妈就挺好。谢谢你的礼物!

女儿看到我什么也没说,一下子放松了,接下来就哭了。妈妈,我不喜欢吃那个糖果。我觉得那个可能太硬了。我害怕吃的话牙齿会疼

实际上,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女儿说:妈妈,我不能吃这个点心。请给我吃。

我很奇怪,其实女儿小的时候,我教她分享的道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事都先想着妈妈,我总是羡慕。可女儿却总是把自己照顾得挺好之后再想到我,这让我多多少少有点伤心。

对不起,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我们曾经被父母告知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告诉过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听了这样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告诉孩子的时候,骨头里真的没有那么高兴,只是觉得应该这样,不是真的。东方的文化追求一种“大我”的概念,不那么强调自我。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想一想这样做应该不应该,不鼓励仅仅考虑自己的意愿、兴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通常认为自己想怎么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其实按照这位母亲的担忧,我们会陷入一种难堪的情景。因为妈妈绝对不会真的想吃孩子喜欢的糖果,只是想听孩子有道德但违背意愿的声音,这其实是虚假的声音。我们通常鼓励孩子说虚假甜蜜的话来取悦自己,最后给孩子说:宝贝,妈妈不吃你,妈妈只想知道你有这样的心情。”孩子得到的感觉是不管自己是否情愿,这样的话一定要表达。更加悖论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无私地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的同时,警告孩子不要求别人,也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我也有一个女儿,在她小的时候,我也遇到过这样一个尴尬的场景,邻居家的孩子来玩,要玩她的娃娃,她不肯,那孩子就哭了。我问她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她非常流利地说:“排排坐,分果果,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我说好东西是要和别人分享的,她回答说:“好孩子不会要别人的东西。邻居的孩子哭着回家了。

我们的一些文化教育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不能用善恶来判断。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帮助孩子珍惜自己,认为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比别人更宝贵,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不珍惜自己的人决不珍惜别人,不认为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认为其他生命很重要。我们对孩子的许多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设的世界观里,以为我们用无私的心(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真正无私过)来塑造孩子,孩子就会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其实,很多说法看起来很美,真正这样做的话,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这个社会。我在央视少儿频道的成长在线上节目,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每天为自己决定收集多少旧电池,帮助环境免受旧电池的污染。她的成绩很好,被学校和社会多次模范。慢慢的,她欲罢不能,给自己定的任务越来越重,毕竟学习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内心也很焦虑,最后连吃饭和睡觉都出了问题。她的父母也受到这件事的影响,知道这样做孩子的身心会崩溃,但是不知道如何说服她回到五年级孩子应该有的自然状态。我对这个孩子说:“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要承担大一点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为此我们感觉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很小,那么我们就承担小一点的责任,为此我们也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不好,接受社会和别人的关心,我们也可以幸福快乐。只有这样,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我们的文化也告诉我们,“能者安邦兴国,无能者独善其身”,两者对于这个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0209.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