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

概述

心动过速指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心动过速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心动过速是指跑步、饮酒、重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且排除病理性心动过速的情况;病理性心动过速是指高热、贫血、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衰和心肌病等疾病引起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具体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快速型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多见于老年人、焦虑 、过度劳累、重症感染、心脏病患者、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如果心跳过快以至于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时,可以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黑矇、晕厥、意识障碍等症状。目前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心动过速患者的预后主要与导致心动过速的病因是否能够被有效控制、诱因是否可以彻底去除有关,目前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疾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的预后。

心动过速

就诊科室: 心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Tachycardi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脑卒中、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猝死 治疗周期: 长期药物治疗 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胸痛、头晕、黑矇 好发人群: 老年人、过度劳累者、重症感染者、心脏病患者、严重基础疾病人群 常用药物: 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维拉帕米 常用检查: 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气分析、BNP测定、心电图、食管电生理检查、心脏腔内电生理检查、心脏超声、胸部X线片 疾病分类

按照心脏冲动起源不同分为: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快速的心脏冲动起源于心室,可能影响心脏向外泵血,导致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可导致多脏器衰竭或者晕厥。

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房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患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和洋地黄中毒的患者,发作短暂或持续数月。当房室传导比例变动时,听诊心律不恒定,第一心音强度发生变化,也可见于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动脉栓塞导致的心房负荷过重。

窦性心动过速

可见于贫血、发热、乏氧、重症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病理情况,也可见于运动、饮茶、酒、咖啡后、情绪激动后、焦虑等生理情况下, 多为继发性原因。当发现窦性心动过速,需要寻找可能的原因。

交界性心动过速

心脏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处,多见于洋地黄中毒 。

其他

心房扑动、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病因

心动过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病因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 

主要病因

遗传性因素

已有研究证明某些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者发生的“特发性心律失常”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已明确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包括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部分心房颤动和预激综合征患者也有基因突变位点。

后天获得性因素

生理因素

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

器质性心脏病

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

全身性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酸碱中毒等。

诱发因素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贫血、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可导致心动过速。

吸烟、大量饮酒、大量喝浓茶或咖啡、吸毒可诱发心动过速。

精神紧张或焦虑者可诱发心动过速。

流行病学

心动过速具体类型较多,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所不同。对于心房颤动,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整体人群患病率为0.7%,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7.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病率为0.25%,如果治疗及时,其死亡率很低;预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为0.15%。

好发人群

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在逐渐的退化,所以容易发生器质性病变,最后导致心动过速。

焦虑 、过度劳累患者

常常由于过度劳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病变,导致心动过速的发生。

严重基础疾病人群

拥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会因为病灶转移到心脏部位,导致发生心动过速。

症状

心动过速可具体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具有不同的症状。如果心跳过快以至于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时,可以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黑矇、晕厥、昏迷等症状。

典型症状

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可出现心悸、自觉停跳感,伴发胸闷、气促、气短等不适;如果心率过快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出现血压下降、活动耐量下降,伴发头晕、黑矇及晕厥。

其他症状

呼吸困难、胸痛、晕厥、昏迷等。

并发症

脑卒中、心绞痛、心力衰竭、多脏器衰竭、心源性休克、猝死。

就医

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脏器,一旦出现体检发现或出现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情。

就医指征

患者体检或进行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动过速,需及时就医治疗。

出现心悸、头晕、呼吸急促或发现脉搏增快时需及时就医。

除了心悸症状,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晕厥时,提示病情严重,需尽快拨打120送急诊科就诊。

就诊科室

优先考虑就诊于心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心悸、胸痛、晕厥等)

症状有无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开始有无明显的原因(如劳累、情绪激动)及每次持续的时间?

症状出现后有无伴随症状?(如呼吸困难、头晕、黑矇等)

是否到医院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如心电图)?治疗(平时吃的药)及效果怎么样?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平时是否吸烟及吸烟的量?是否喝浓茶或咖啡?

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有心脏方面的疾病?有无猝死的家族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主要查看患者是否贫血。

电解质

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

甲状腺功能

当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亦可出现心动过速。

血气分析

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当患者存在低氧血症时可出现心动过速。

BNP测定

是心衰的常用指标,心衰患者易合并心房颤动。

心电图

可用于心动过速发作期的诊断。主要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食管电生理检查

可记录心房和心室活动,并进行心房快速起搏或程序电刺激,常用于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食管电生理检查还能清晰的识别心房和心室电活动,确定房、室电活动关系;明确不典型预激综合征。

心脏腔内电生理检查

可以确诊心律失常及其类型,并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与发生机制;治疗心动过速;判断患者是否易于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有无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脏超声

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如瓣膜情况、心脏大小、心脏运动及血液流动等情况。

胸部X线片

可观察患者心脏大小及轮廓,亦可了解患者肺部情况。

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典型的心动过速发作时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胸闷、胸痛、头晕、黑矇等。

患者存在其它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喝浓茶、焦虑。

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心电图显示心动过速。

鉴别诊断

生理性心动过速

生理性心动过速常在跑步、饮酒、重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时才出现心律加快,患者本身无其他疾病。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并无异常,即可与病理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患者有常年咳嗽、咳痰的症状,查体可见桶状胸,行血气检查和胸部CT可鉴别。

治疗

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关键为积极纠正心动过速诱因、治疗原发病。其治疗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建议就医行系统诊治。

治疗周期 一般住院3~7天,院外长期口服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纠正诱因并治疗原发病。

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喝浓茶和咖啡。

因器质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引起的心动过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治疗心动过速的药物种类多样且作用机制复杂,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维拉帕米等。

手术治疗

心脏电复律,患者发作期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出现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下使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内科导管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因每种治疗方式均有其适应证,建议就医后详细咨询医生。

预后

心动过速患者的预后主要与导致心动过速的病因是否能够被有效控制、诱因是否可以彻底去除有关,目前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疾病得到控制,取得良好的预后。如果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长期心动过速可破坏心脏功能,出现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等并发症。

能否治愈

心动过速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

经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疾病得到控制的患者,一般不影响正常寿命。合并器质性疾病患者出现的心动过速,需要根据原发疾病决定是否影响寿命,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情况有猝死风险,严重影响寿命。

饮食 饮食调理

避免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比如肥肉、羊肉、猪肉等动物脂肪含有的饱和脂肪酸较高。

避免吃高热量的食物

比如奶酪、巧克力、糖果、奶油蛋糕等。

避免吃过咸的食物

心力衰竭的患者要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水钠在身体潴留,增加心脏负担。食盐的摄入量应小于6g/天,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水钠在身体潴留,增加心脏负担,出现心肌供血不足。

护理

心动过速的患者要注意日常护理治疗,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适度运动,避免过量的咖啡及浓茶的摄入,低盐低脂饮食,营养均衡,如出现心力衰竭,严格控制钠盐和水的摄入量,积极治疗已有的心血管疾病,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定期复诊。

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避免长期熬夜。

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如伴有心力衰竭,需注意减少钠盐和水的摄入量。

运动

经医生评估心功能情况,根据其建议的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特殊注意事项

治疗心动过速的药物可能会导致心率过慢,不可自行调整药物用量,服药期间需要自我监测血压和心率,并定期复诊。

预防 早期筛查

40岁以上定时体检,可动态监测心电图变化;若有心悸等不适,及时就诊。

预防措施

此病的预防包括营养均衡、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戒酒、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保持轻松积极的心态,积极治疗已有的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王辰,王建安.内科学.八年制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张澍.实用心律失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13.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