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
小儿心律失常是指小儿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见于正常儿童,也可见于心脏病的患儿。轻度心律失常时,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中、重度的心律失常患儿可有心悸、胸闷、晕厥、乏力、拒食、嗜睡等症状。通常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等多项检查明确心律失常原因以及程度,进行相应药物治疗,部分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可以痊愈。
就诊科室: 儿科、心血管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diatric arrhythmi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部分遗传 并发疾病: 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昏迷、猝死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心悸、胸闷、晕厥、乏力、拒食、嗜睡 好发人群: 急性感染患儿、精神病患儿、好剧烈运动者、有心脏手术史者 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美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 常用检查: 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 疾病分类小儿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型小儿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小儿心律失常。小儿时期以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较为常见。
病因小儿心律失常临床上多因为遗传及环境因素、发育不完全、心脏手术史或心脏病史以及感染性病症造成,还有部分心律失常尚未找到确切病因。
主要病因遗传及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心脏的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等,造成传导系统、心肌细胞等发生电生理改变。
心脏传导未发育完全
2岁以下的小儿心脏传导并未发育完全,受到疾病刺激,心脏组织容易受伤。
心脏手术史或心脏病史
一部分小儿可能存在心脏手术史或重型心肌病史,同时存在心脏生理学、血流动力学等改变,进而导致传导变化。
感染性病症
机体内水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代谢异常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其他
还有部分小儿心律失常尚未找到确切原因,有待继续研究。
诱发因素小儿急性感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进行过心脏手术、心脏检查、服用药物与毒素(如洋地黄类药物、河豚毒素等)等情况均易诱发小儿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小儿心律失常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小儿心律失常通常会发生在存在以下情况的患儿中。
急性感染者,如病毒、细菌感染导致的肺炎、胃肠炎等。
情绪激动和精神痛苦者
剧烈运动者。
进行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者。
服用洋地黄类药物者。
有心脏基础疾病患儿。
有家族史者。
症状患儿轻度心律失常时,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中重度的心律失常时,患儿可能感受到心悸、胸闷、晕厥、乏力、嗜睡、哭闹、拒食等症状,小儿心律失常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昏迷、猝死。
典型症状心悸
婴幼儿患儿无法口述,年龄稍大儿童可描述感觉心跳出现异样。
胸闷
婴幼儿患儿无法口述,年龄稍大儿童可描述感觉呼吸不畅。
晕厥
脑供血不足,患儿可突然昏倒,后可自行恢复。
幼儿拒食、呕吐
婴幼儿心律失常时恶心呕吐无法诉说,表现为哭闹、拒食。
乏力嗜睡
通常患儿表现为无精打采,体力不支,睡眠时间增多。
并发症心力衰竭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体液潴留。家族性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可导致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物质代谢需要,导致休克。
昏迷
脑供血不足导致昏迷。
猝死
如肥厚性心肌病可导致猝死。
就医当患儿出现心悸、呕吐、哭闹、嗜睡甚至休克等典型情况时应及时去儿科、急诊科、心内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注意与小儿心脏神经官能症相鉴别。
就医指征如出现心悸、胸闷、拒食、呕吐、哭闹、乏力、嗜睡,需要及时就诊。
出现休克、晕厥,需要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大多数患儿去儿科就诊,若有急性并发症可去急诊科,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可去心内科进一步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孩子目前是否出现食欲不振、拒食哭闹等情况?
孩子的这些症状发作了几次?
孩子之前有过心脏方面的疾病吗?
孩子睡眠时间是否延长?
孩子较其他儿童活动量以及精神情况怎么样?
需要做的检查体格检查
经过初步视诊、叩诊、听诊等可判断患儿有无心率异常、节律是否归整、心脏大小是否异常等。
心电图
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无创性检查。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可了解心悸与晕厥等症状的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
运动试验
患儿在运动时出现心悸症状,可作运动试验协助诊断。
超声心动图
可判断患儿心脏有无结构异常,从而判断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否为器质性心脏病。
食管心电生理检查
可记录心房和心室电活动,常用于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
可以诊断心律失常和类型、治疗心动过速、判断预后。
基因检测
明确是否存在离子病。
诊断标准小儿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检查表现为每个QRS波前均有P波,P-Q间期Q-T间期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婴儿在烦躁、哭闹时,窦性心动过速甚至超过每分钟200次,此时心电图可出现T波与P波重叠或融合,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逐渐增快,P-P间隔略有不匀齐,刺激迷走神经压迫颈动脉窦可使心率稍减慢。
小儿窦性心动过缓
持久性心动过缓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之早期症状,应密切观察。心电图检查表现为QR间期延长,Q-T间期正常,在心率缓慢时常有逸搏发生。
小儿窦性心律不齐
临床表现为心律不规则,主要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变化影响窦房结起搏的频率,多数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相反。因此,加深呼吸、发热惊厥以及应用增强迷走神经张力的药物如地高辛时,心律不齐症状更明显;活动屏气和应用阿托品后可消除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表现为窦性P波,P-R间期正常,P-P间距不一致,相差>0.12秒。
鉴别诊断小儿心律失常需要与心脏神经官能症进行鉴别。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指患儿自觉身体不适,可是并没有器质性存在,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者为心脏神经官能症。
治疗有些小儿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律不齐)患儿不需治疗,患有心脏疾病所致心律失常的患儿需长期持续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主要目的是恢复患儿正常心律,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周期 窦性心律不齐患儿不需治疗,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需长期持续治疗。 药物治疗奎尼丁
适用于房性、室性期前收缩,房扑、房颤、预激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视觉听觉障碍,意识模糊,皮疹发热,血小板减少,医源性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及室颤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不良反应如眩晕,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房室传导阻滞。
普罗帕酮
各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视觉、听觉障碍,视物模糊,加重支气管痉挛,医源性心律失常。
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适用于需要治疗的窦性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如血管疾病,低血糖等。
钾通道阻滞剂
如胺碘酮,适用于各种室上性与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光过敏,胃肠道反应甲状腺异常,医源性心律失常。
钙通道阻滞剂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适用于各种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禁用于严重心力衰竭者,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心源性休克等。
手术治疗植入起搏器其适应症为症状性心脏变时功能不全;清醒状态下无症状性房颤患儿,有长达5秒的RR间期;心脏手术后发生不可逆转的高度房室阻滞;颈动脉窦刺激导致的心室停搏>3秒导致晕厥;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无论有无症状等。起搏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起搏方式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常,或左右心室的协同收缩,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其他治疗电复律与电除颤
适用于各种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各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总的原则是,对于任何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果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心绞痛发生,药物治疗无效,均可以考虑电复律或电除颤。
导管射频消融
适用于症状性局灶性房速;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房扑、房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房室折返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症状明显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通过导管头端电极释放射频电流,在导管头端与局部心肌内膜间转化为热能,使特定的局部心肌组织变性坏死,以达到改变该部位心肌自律性和传导性,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预后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及时治疗、没有合并心脏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可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预后良好;小儿心律失常患儿若治疗不及时或合并心脏器质性疾病者预后差,甚至可能猝死,患儿视病情轻重不同应按规律复查。
能否治愈大部分小儿心律失常患儿可治愈,如由感染、运动等引起的小儿心律失常,原发病治愈后心律失常,期前收缩、窦性心律不齐等。但若是心脏疾病引起的小儿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等,则不可治愈。
能活多久小儿心律失常一般不影响患儿寿命,但合并心脏器质性疾病者寿命不好预测。
复诊小儿心律失常病情轻者可1年复诊一次,严重者和手术者术后2~3周进行复查心电图。
饮食 饮食调理小儿心律失常患儿饮食上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多吃优质蛋白、高纤维、低盐、低脂的食物,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饮食。
护理小儿心律失常患儿日常生活中要进行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酌情进行腹部按摩,视病情轻重按医嘱及时复诊,同时家属需要注意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洗澡、饮食等注意事项。
日常护理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防止病情复发。
避免患儿因便秘、用力排便造成腹内压力增加,增加心脏负担,家属可以进行腹部按摩,加强肠蠕动,促进排便。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注意休息,给患儿洗澡时保持水温适当,时间也不宜过长。
病情监测小儿心律失常病情轻者,家属应定期观察患儿情况,严重者术后可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以观察患儿的身体状态。
特殊注意事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基础心脏病的治疗以及病因和诱因的纠正;要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症,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均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只有直接导致明显的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具有引起致命危险的恶性心律失常才需要治疗。
预防小儿心律失常需要根据病因预防,有家族史者要注意早期筛查,若为后天由其他疾病诱发,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预防感染发生。
早期筛查母亲应积极进行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有心脏疾病等应遵医嘱,及时终止妊娠;有家族史者定期体检,怀疑小儿心律失常者心电图为早期筛查首选方法。
预防措施生活中引导孩子不可情绪过度激动。
进行适量运动但不可过度运动。
积极预防感染,季节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防感冒。
由原发病患儿,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保证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耿琳,张儒舫,谢业伟.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5(3):221-223.
[2]曹克将,陈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001):14-17.
[3]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8-262.
[4]沈蕾蕾,孙刘娟.小儿心律失常46例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2):151.
[5]刘勤.小儿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5,7,36(13):2858-2856.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