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

概述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一般栓子以血栓栓子为主,约占90%左右,脂肪、空气、羊水、癌栓等少见。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此外,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

脑栓塞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Cerebral embolism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肺炎、上消化道出血、褥疮 治疗周期: 视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意识障碍、言语障碍 好发人群: 多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患者 常用药物: 甘露醇、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常用检查: 颅脑CT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A 疾病分类

心源性脑栓塞

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病因,约75%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黏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

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动脉斑块破裂,粥样物从斑块裂口进入血流,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导致脑栓塞。此外,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不明原因性脑栓塞

少数病例经过目前的检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病因

脑栓塞是人体血液循环中的某些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等栓子随着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脑动脉血管发生急性闭塞,中断局部脑血流,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急性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按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脑栓塞、非心源性脑栓塞和不明原因性脑栓塞三种,其中约75%的栓子属于心脏来源,其余为非心脏来源的栓子,部分栓子来源不明。

主要病因

心源性栓塞

指在心内膜和瓣膜产生后脱落的栓子造成的脑栓塞,心源性栓塞占所有脑栓塞的60%~75%。

风湿性心脏病

最常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占整个脑栓塞的50%以上。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坏死后心内膜发生病变,血小板黏附在心内膜上,继而引起血栓形成,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后3周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0%以上以脑栓塞为首发症状,心脏内膜发生细菌感染,细菌附着在心内膜上繁殖,并导致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红细胞聚集,形成含细菌的血栓,脱落可以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的栓塞,包括脑栓塞。

心脏手术并发症

心脏手术造成的栓子脱落,心脏手术后脑栓塞以血栓和气栓为常见,血栓主要来自术中操作使心房心室内附壁血栓脱落、心脏黏液瘤碎屑、动脉中粥样斑块脱落,以及脂肪滴、组织屑、钙化粒等均可能成为栓子,大气栓主要来自术中体外循环机械故障或操作失误。

其它心脏疾病

常见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黏液瘤等,会导致心脏的内壁上形成附壁血栓,栓子一旦脱落,随血管游走,就可能引发脑栓塞。

非心源性脑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或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造成的脑栓塞。

脂肪栓塞

长骨骨折、手术、美容抽脂等造成脂肪进入血管,进而出现脑栓塞。

空气栓塞

大静脉穿刺、肺叶手术、潜水等原因导致气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造成的脑栓塞。

癌栓

某些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内造成的脑栓塞。恶性肿瘤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瘤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造成栓子在血管中扩散,引发脑栓塞。

不明原因脑栓塞

某些患者临床表现符合脑栓塞,但相应的检查未能发现其栓子来源。

流行病学

脑栓塞无特定好发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临床上多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等,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脑栓塞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20%。

好发人群

临床上多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症状

脑栓塞起病急骤,没有先兆,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之内达高峰。根据栓塞部位的不同,症状也有差异。

典型症状

患者可有头痛、头昏,肢体感觉异常、无力和言语障碍等前驱症状,可持续几天或一星期左右。也可无前驱症状,往往在晨起发现瘫痪。神经缺损症状依阻塞的动脉和病灶的间接供血状态而异,颈内动脉可出现视神经交叉瘫。大脑中动脉可见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大脑前动脉可出现以下肢为主的偏瘫,椎基底动脉可表现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严重者可有昏迷、四肢瘫和球麻痹等。

其他症状

细菌性心内膜炎、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等患者还具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如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腹痛、腰痛和血尿等。

并发症

肺炎

较为常见,特别是脑栓塞重症患者卧床时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吸入或坠积性肺炎比较多见。

上消化道出血

脑栓塞急性期多见,常为应激性溃疡所致,主要是发生在胃和食管急性黏膜损害所造成的溃疡。

褥疮

即皮肤压迫性溃疡,主要是脑栓塞重症患者长期卧床,长期不变动体位,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

就医

脑栓塞发病急骤,大多数临床表现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就医过程中需要根据病因、病情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维持生命体征,保证营养,改善脑血液循环及脑保护,防止脑水肿,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就医指征

对于有心脏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该定期体检做相应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等。

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头痛、抽搐、失语、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到附近医院的神经内科急诊。

就诊科室

对于怀疑有脑栓塞的患者,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

如果患者已经确诊为脑栓塞,具有手术指征,可至神经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有什么不舒服?

症状什么时间出现的?一直持续存在吗?有没有加重?

还有没有别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出现症状时的情况?休息中还是活动中?

既往有什么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等)

需要做的检查

颅脑CT检查、磁共振检查

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检查手段,脑CT扫描表现与脑梗死相似,即发病24小时后CT可见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欠清,并有一定的占位效应。因此,早期脑CT排除脑出血有较大价值。若为脑出血,可见高密度出血影。对于患病早期和怀疑病变部位在颅后窝或病变部位较小者,应选择脑MRI检查,能较早发现梗死灶及小的栓塞病灶,对脑干及小脑病变脑MRI检查明显优于CT。早期梗死灶在MRI上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以及脑MRI弥散成像,能较早反应新的梗死病变。

心脏方面的检查

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明确心脏状况的检查,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等。超声心动图能了解心脏瓣膜病变、二尖瓣脱垂、心内膜病变、心肌情况等,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还可了解异常心脏结构判断有无反常栓塞。

头颈部血管检查

如DSA、MRA、CTA、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可提示栓塞血管,如血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血管内膜粗糙等。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可正常,亦可压力增高。出血性梗死时可见红细胞,感染性栓塞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脂肪栓塞则可找到脂肪球。血象可升高,血沉可能加快。

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并迅速达到高峰,有明确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及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

有原发疾病的病史,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

急诊脑CT可排除脑出血,MRI可明确栓塞部位。

鉴别诊断

脑出血

多有高血压、动脉瘤等疾病病史,一般在情绪激动中起病,发病较快,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头部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可据此鉴别。

脑梗死

多见中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大多数静态下起病,可以根据头部CT、磁共振的病变特点与脑栓塞鉴别。

治疗

脑栓塞的治疗原则是治疗积极原发病,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治脑出血。

治疗周期 脑栓塞的治疗周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病情不同,需要住院时间也有不同。一般急性期需要2~3周不等,如果发生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住院时间还可能更长。出院后进入恢复期,某些患者脑功能损伤较轻,经过康复治疗,能够恢复原有的功能。某些脑功能损伤严重的患者可能根据情况进行住院康复治疗6~12月不等,脑功能损伤严重的患者恢复期后进入后遗症期,遗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需要长期进行康复治疗。 原发病治疗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有利于脑栓塞的恢复和防止复发,如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有心律失常要纠正心律失常,骨折患者减少活动,稳定骨折部位。

药物治疗

脑栓塞根据病情、病程分期的不同,治疗各有重点,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缺血性脑卒中

指南均推荐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而不区别是脑栓塞还是脑血栓形成,对于脑栓塞易合并出血,并可能有大片脑水肿,所以溶栓出血风险较高。

心源性栓塞

若有心功能不全,在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时注意对心功能的影响,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呋塞米可交替使用。患者急性期过后,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可根据情况口服华法林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栓塞患者,应选择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根据情况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空气栓塞

可以进行高压氧治疗,脂肪栓塞者可以用5%碳酸氢钠静滴,达到溶解脂肪的作用。

手术治疗

脑栓塞患者急性期大面积脑水肿或有脑疝倾向者,可考虑去骨瓣手术治疗。同时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脏病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进行相应手术治疗。

营养治疗

保证营养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有吞咽困难者,需要鼻饲流食,若有消化道症状,可能还需要胃肠外营养。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

早期进行积极合理的康复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早期恢复。

预后

脑栓塞的预后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部位和栓子的数量,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并发症、合并其他的疾病、自身的身体状况、对治疗的反应、治疗的依从性等多种因素。脑栓塞的病死率较高,约5%~15%,多死于急性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也可因严重脑水肿致脑疝死亡。如果原发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脑栓塞可能会复发。

能否治愈

脑栓塞不能彻底治愈,因为坏死脑组织不能再生。轻者可维持正常生活,重者可能会留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能活多久

在急性期通过治疗存活下来的脑栓塞患者,症状改善后坚持随诊治疗,减少脑栓塞复发风险,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是如果未能控制原发病,可能再次发病,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后遗症

脑栓塞治疗不及时或者严重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眼球震颤、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等症状。某些患者遗留癫痫发作,表现为发作性神志不清、抽搐。此外,严重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复诊

根据医嘱进行定期复诊,检查头部CT、MRI等。

饮食

脑栓塞患者治疗期间应保证营养,如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同时防止误吸、呛咳等,以减少窒息和肺部感染。

饮食调理

戒烟、禁酒。

清淡、低盐、低脂饮食。

多食用高纤维素的全谷类。

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护理

脑栓塞的护理应让病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防止栓子脱落再次栓塞,长期卧床还要防止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消化道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日常护理

基础护理

对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躁动的患者等,家属应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应用气垫床,定时翻身,骨隆突部位可给予减压贴保护,避免压疮的发生。昏迷患者应采用适当的体位,家属经常帮助患者翻身、叩背及防止误吸,预防肺部感染。留置尿管患者每日定时给予会阴护理,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做肢体的被动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用药护理

遵医嘱正确应用降血压药,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用药过程中要定时测量血压,根据医嘱调节剂量,控制血糖和血脂,按时服药。应用抗凝药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有出血点,皮肤易出现皮下瘀青,出现黑粪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

休息与运动

急性期卧床休息,家属应减少探视,保持病室安静,恢复期可适当活动,如慢跑、散步等,合理休息和娱乐,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康复训练

尽量做到日常生活自理,坚持适度锻炼,康复训练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复诊

复诊须知出院后按时服用药物,如不适及时就医,两周后门诊复诊。

病情监测

患者平时自己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心率,复诊时评估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并注意药物副作用等。

预防

脑栓塞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如使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主要目的是防止被栓塞的血管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和预防复发。同时要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律失常,针对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病变的相关疾病进行有效治疗,根除栓子的来源,防止复发。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先天性心脏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纠正心律失常等。

非心源性栓塞原因多样,如美容后出现脂肪栓塞、手术操作等出现空气栓塞等,应到正规医院诊治,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平时注意监测自己的血压和心率,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症状及时就诊,及早发现危险因素,可进行相应预防。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2012:166-168.

[2]王维治.神经病学[M],2006:757-76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47.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