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失眠

概述

顽固性失眠是指频繁持续的睡眠起始或维持困难,导致患者对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存在白天觉醒期间的不适症状与功能受损。这些不适症状与功能受损包括疲劳,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减退,社会、家庭、职业或学习功能受损,情绪不稳、易怒、白天嗜睡、各种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等,积极性、精力或动力不足,更容易发生错误或事故,因过度关注睡眠而焦虑不安等。如果患者每天晚上有足够的睡眠机会和适宜的睡眠环境去睡觉,但仍然出现睡眠紊乱的症状及相关清醒状态的不适症状和功能受损,持续3个月以上,排除其他可能的失眠原因,可以诊断慢性失眠障碍。慢性失眠障碍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与精神心理障碍、各种躯体疾病或吸毒、酗酒、药物滥用等情况并存。

顽固性失眠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rsistent insomnia 疾病别称: 慢性失眠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焦虑、胃肠功能紊乱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入睡困难、眠浅易醒、记忆力减退 好发人群: 抑郁焦虑患者、女性、老年人、躯体疾病患者 常用药物: 酒石酸唑吡坦、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奥沙西泮 常用检查: 头CT、磁共振、多导睡眠图、血液化验、睡眠心理认知量表 疾病分类

短期失眠障碍

如果睡眠紊乱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不足3个月,归为短期失眠障碍。

慢性失眠障碍

如果睡眠紊乱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则归为慢性失眠障碍。

病因

顽固性失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疾病,是由于短期失眠慢性化所导致,包含外界环境、生活方式、性格、心理以及所患疾病等。

主要病因

易感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可使个体对失眠易感。

促发因素

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外界环境等,可引起失眠症状的急性发生。

维持因素

是指使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包括应对短期失眠所导致的不良睡眠行为(如延长在床时间),不良生活方式(酗酒、长时间嗜饮过量咖啡或浓茶等兴奋性物质、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躯体疾病,以及由短期失眠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等,特别是对失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

流行病学

国内外的流行病调研均表明慢性失眠障碍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约为6%~10%,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特别是在女性、老年人,罹患各种躯体疾病、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吸毒酗酒、药物滥用者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长期精神心理压力过大的人群中更为多见。

好发人群

抑郁、焦虑患者

由于生活和学习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失眠。长期压力大,即可出现顽固性失眠。

女性

女性的睡眠受月经的影响,如绝经期的女性晚上会出现盗汗,其会影响睡眠。另外,当女性怀孕时,也易出现失眠。

老年人

对于超过60岁的人群来讲,其睡眠质量和时间都不如从前。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差,会出现顽固性失眠。

躯体疾病患者

由于身体出现病变,可能因疼痛而无法入眠,或者因为疾病影响心理,导致情绪不稳,进而影响睡眠,出现顽固性失眠。

症状

目前顽固性失眠的症状主要包括睡眠紊乱症状,以及日间与睡眠紊乱相关的不适症状。严重时会累及胃肠消化功能,如恶心、消化不良等。

典型症状

睡眠紊乱症状

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以及早醒。入睡困难是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上,睡眠维持困难是指夜间起夜两次以上,再难入睡。早醒是指醒来时间比以前醒来的时间提早一小时以上,再难入睡。

日间与睡眠紊乱相关不适症状

包括疲劳,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减退,社会、家庭、职业或学习功能受损,情绪不稳易怒,白天嗜睡,各种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等,积极性、精力或动力不足,更容易发生错误或事故,因过度关注睡眠而焦虑不安等。

其他症状

可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胃胀、消化不良等。

并发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表现为出汗、大汗、浑身无力、心慌、心前区不适、尿频、尿急等。

抑郁焦虑

表现为抑郁症状,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焦虑症状以过度担心、害怕、恐惧为主。

胃肠功能紊乱

表现为腹胀、腹痛、反酸、烧心等。

就医

目前大多数人群需要重视顽固性失眠,其不仅导致睡眠不好,还会影响神经功能。因此,当自觉出现7天以上的失眠或头晕影响生活时,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连续7天以上失眠情况需至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治。

长期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导致学习及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应及时就医。

导致躯体疾病,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消化不良等,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或者精神心理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胀、心慌、胸闷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或心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失眠发病持续多长时间?每晚入睡时间及睡眠持续时间?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心慌等)

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情况?(如容易烦躁、易怒、生气、控制不住脾气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生活压力大不大及工作是否顺利?

需要做的检查

头部CT或者磁共振、血液化验

可根据结果明确有无继发性失眠。

多导睡眠图

多导睡眠图能同时记录人在睡眠时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肌电波和眼球活动等数据,通过自动分析仪来测定人的睡眠状态是属于正常还是不正常。多导睡眠图检测的指标包括入睡时间,总的睡眠时间,睡眠结构,睡眠中未觉醒以及醒来的次数,深睡眠、浅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睡眠效率,睡眠中呼吸的状况,睡眠中身体的运动状况。

睡眠心理认知量表

通过询问量表中相关问题,确定对失眠的主观感受以及失眠的严重程度,确定有无抑郁、焦虑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诊断标准

失眠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客观上存在以下至少症状之一

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者早上醒来后感觉没有恢复精力,在具备合适条件和环境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上述症状。

患者主诉至少出现下面一种由失眠导致的日间功能损害

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或社交能下降;情绪波动或容易激动;白天想睡觉;兴趣、精力减退;工作中容易犯错;紧张、头痛、头晕等躯体症状;对睡眠过度关注。

鉴别诊断

睡眠时相延迟障碍

睡眠起始困难是由于个人内源性昼夜节律比较实际需要的睡眠作息时间延迟所致。只要卧床和起床时间明显早于内源性昼夜节律和不能与内在时相同步,就会出现睡眠起始困难和睡眠时间缩短。然而,一旦在与内源性时相同步的时段内睡眠,此类患者即可恢复正常的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综合征

由于日间工作安排过多,或者夜间娱乐或社交活动,人们会刻意主动延迟就寝时间,导致白天过度嗜睡、疲劳和夜间睡眠时间减少。如果条件允许,此类人群可正常启动和维持睡眠,并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长。

治疗

目前效果明确的治疗包括调节睡眠药物、心理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单用药物,或者在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心理认知行为治疗或物理治疗。改善患者睡眠以及日间功能受损症状,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不同的治疗组合。

治疗周期 顽固性失眠治疗需要长期持续治疗。 药物治疗

镇静催眠药

包括传统的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如氯氮卓、地西泮、艾司唑仑、硝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三唑仑等。以及新型的镇静催眠药,如酒石酸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等。目前认为传统的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如果使用不当,可发生耐药成瘾,一次大量服药,可能抑制呼吸导致死亡。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物为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为苏沃雷生,已被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代表药物为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黛力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曲唑酮、多塞平、米氮平等,此类药物适用于慢性失眠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

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目前不推荐使用。

抗精神病药物

如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等,可用于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效果欠佳患者。

手术治疗

本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心理认知行为治疗

无论是单纯的慢性失眠症患者还是共病或继发于躯体疾病的失眠患者,均应采用药物结合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最有效的是认知行为治疗,最常用的技术组成包括刺激控制疗法(SCT)、睡眠限制疗法(SRT)、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和认知疗法。

物理治疗

包括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治疗、光照治疗、芳香气味疗法、音乐疗法等等。可以联合其他治疗,对失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预后

顽固性失眠若得到有效控制,预后良好。若疾病长期存在,未治疗,则可能导致精神心理问题及躯体疾病。

能否治愈

经过系统、科学的治疗,大多数可治愈。

能活多久

经过治疗好转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饮食 饮食调理

宜多吃水果

如香蕉、樱桃等,这些水果里含有大量的色氨酸、蛋氨酸和花青素,在补充机体的营养的同时,有助于睡眠。

进食宜消化食物

如小米粥,小米有安眠的作用。

睡前喝杯热牛奶

牛奶中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同时亦维持血糖的稳态,对人体的安眠和脑细胞的稳定均有好处。

其他

忌辛辣刺激食物,忌暴饮暴食。

护理

顽固性失眠患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平时生活中需要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保证良好的睡眠环境以及充足的睡眠机会。

日常护理

按时作息,晚上按时入睡,早晨定时起床,睡醒后即起,养成习惯更容易入睡。

选择合适的睡眠姿式,右侧卧位最好,去掉或松开紧身的衣物,如发卡、腰带、胸罩。

放松心情。

白天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避免在睡前剧烈运动,包括脑力运动和体力运动。

饮食规律,晚上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但不宜吃的过饱。

病情监测

可以自己做睡眠记录,记录每日自己的睡眠状况,包括入睡时间、醒来时间、夜间起夜次数、自评睡眠质量以及日间不适症状等。

预防

顽固性失眠是可防可控的,预防的基础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早期筛查

如果出现失眠症状,应早期去干预,必要时就医。

预防措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

平衡饮食,适量运动,心态平和,远离烟酒,生活规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5):324-33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4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