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导致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具有多种代谢异常,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营养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obesity 疾病别称: 肥胖病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泡低换气综合征 治疗周期: 需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行动困难、怕热多汗、气喘、疲劳 好发人群: 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者、体力活动过少者、患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类疾病者 常用药物: 奥利司他、苯丁胺、氟西汀、二甲双胍 常用检查: 身体质量指数、腰围、血液生化、腹部彩超 疾病分类原发性肥胖
原发性肥胖是各种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这种肥胖患者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其发病原因主要由遗传因素和营养过剩所致。
继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是由于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很少见,仅占肥胖者的2%~5%。这类肥胖者的肥胖只是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同时还伴有其原发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继发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紊乱性疾病,同时伴有肥胖症状。原发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B细胞瘤、垂体瘤等。这类肥胖的治疗应着重治疗原发病,单纯运动或饮食疗法均不宜应用。
药物性肥胖
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有使人发胖的不良反应,例如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风湿病、哮喘等,可使患者身体变胖,特点是满月脸和向心性肥胖;治疗精神病的吩噻嗪类药物,能刺激患者食欲,引起肥胖;三环类抗抑郁药,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增进食欲,增加体重。这类肥胖患者不多,只占肥胖症的2%左右。
病因原发性肥胖症一般被认为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继发性肥胖症多与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瘤、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下丘脑性肥胖等导致体重增加的疾病有关。
主要病因遗传因素
部分原发性肥胖有家族聚集倾向,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社会文化经济因素
本病发生率在不同的文化经济环境中相差悬殊,发达国家中40岁以上符合肥胖标准者,女性约为30%,男性约为20%,而发展中国家其发生率很低,不足1%。
发育因素
肥胖症的发生率在26~50岁之间直线上升,26岁以前发生率很低,50岁时的发生率是25岁时的两倍以上,究其原因是与内分泌代谢方面的改变有关,也与生活习惯及体力活动的改变有关。
体力活动
肥胖症的发生与体力活动的多寡有关。饮食过多、消耗过少是发生肥胖的基本机理。如果摄入超过消耗的10%,一年可以增加体重14公斤。如果每天步行5公里以上则很少发生肥胖症。反之,步行2公里以下则很容易发生肥胖症。这是由于进食过多,热量消耗较少,在体内造成能量正平衡,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所致。
病理性因素
体重是由非常复杂的神经—体液机制所调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下丘脑腹外侧部的饥饿中枢,以及下丘脑腹内侧部的饱感中枢,如果这两个部位发生病变或者功能紊乱,就可能造成肥胖症的发生。此外,胰岛素分泌过多和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也是肥胖症形成的原因。
情绪因素
一般认为情绪因素与两种类型的肥胖症有关:
夜间进食综合征
此症约占肥胖症的10%,多为女性。当事人有长期的情绪应激,白天感到烦恼、不思饮食,夜间失眠且感到饥饿,进食后卧床睡觉;
饕餮综合征
此症约占肥胖症的5%,当事人多数有神经质的性格特征,有饱感障碍、进食量大,且在食后情绪兴奋激越。
诱发因素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人的内分泌变化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怀孕
怀孕期间孕妇进食量增加而运动大大减少,容易出现肥胖。
精神因素
压力和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进食量增加,引起肥胖。
不良的生活习惯
长期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但运动较少的人更容易肥胖。此外,如果熬夜也会激发食欲,进食量不自觉增多而导致肥胖。
流行病学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范围内共有约6.037亿成人(≥20岁)为肥胖,总体患病率为12.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针对20~69岁人群,我国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26%、10.98%,而在体重正常者中,中心型肥胖检出率为22.46%~33.53%。近3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呈现出城市高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降低的特征。
好发人群有家族肥胖病史者。
进食过多、热能消耗过少者。
患有内分泌紊乱或代谢障碍的一类疾病者。
服用抗精神病、抗抑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
症状肥胖症的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继发性肥胖症除肥胖外还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者上楼时感觉气喘,行动困难,怕热多汗,下肢不同程度的水肿,有的患者日常生活如弯腰、穿袜、提鞋均感困难。
典型症状下腰痛和关节痛
这是肥胖者最多见的问题。主要是机械性损伤导致进行性关节损害和症状加重引起疼痛,但也有代谢的原因。如双手的骨关节病多发于超重患者,痛风也多见于肥胖患者。按体重指数或腰围指标,下肢痛和关节痛的发生率及程度都与肥胖程度明显相关。
消化不良
超重者常见消化不良,这主要是腹部脂肪块造成的机械性影响。此外,也可能是由于发生裂孔疝的机会增多所致。
气喘
气喘是肥胖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和特有主诉,肥胖病患者气喘的原因包括肥胖导致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加重,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手术后感染明显增多,以及肥胖本身的机械性和代谢性因素所致;肥胖导致呼吸道机械性压迫,患者往往感觉呼吸困难。此外,超重者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就像负重行走一样。
疲劳
疲劳是肥胖者的常见症状。移动臃肿的身体、打鼾导致睡眠质量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低氧血症等,都会使患者容易出现疲劳。体重超重加重了运动器官、骨、关节和肌肉的负担。同时,胸部的脂肪限制了呼吸运动的完成,关节周围的大量脂肪又限制了关节的活动,超重和脂肪沉积还使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这些使肥胖病患者稍一活动即感疲劳无力,只有通过减少活动来适应机体的状态,而这又使得机体的能量消耗减少,肥胖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多汗
肥胖病患者皮下脂肪层肥厚,使体温不易以辐射和传导的方式散失出去。所以,只有靠出汗来降低体温,保持体温的恒定。
尿失禁
BMI>30kg/m2的肥胖者往往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是患者难以启齿的症状,老年人的发生率更高,给患者造成生活中的难堪和痛苦。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会因肥胖而产生自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其他症状肥胖是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男性肥胖与食管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女性肥胖与胆囊癌,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死亡率增加有关。肥胖者胆石症的患病率增加,肥胖也增加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性。此外,肥胖者因长期负重引起关节结构异常,易患骨关节病,较多患者伴发高尿酸。
并发症糖尿病
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有数据显示,与体重正常者相比,严重肥胖症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男性增加42倍,女性高达93倍。
肺泡低换气综合征
肥胖患者的胸壁、肺的顺应性较正常人下降,呼吸做功增加,CO2生成增加,肺活量及功能残气量减少,体内大量脂肪堆积,增加了对胸壁和胸廓的压力,腹壁增厚,横膈抬高,导致肺泡通气不足,换气功能下降,CO2潴留,严重者可形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此外,患者还常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心脑血管疾病
肥胖是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者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故易于发生冠心病、脑血管病及左心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
就医体重的增加会导致一系列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减轻体重可以大大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减少死亡率,因此积极控制体重非常重要。
就医指征当体重指数≥30kg/m2或腰围超标,自己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后无明显改善即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患者可以于内分泌科或者营养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行动困难、呼吸困难、怕热、多汗等)
身高、体重、腹围是什么情况?
既往有无下丘脑-垂体疾病、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胰岛素瘤等导致体重增加的疾病病史?
家族有无相关病史?父母肥胖、超重吗?
近期有无服用抗精神药、糖皮质激素等其他药物?
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身体质量指数
BMI=体重(kg)/身高2(m2),单位为kg/m2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是诊断肥胖症最重要的指标。
理想体重
可测量身体肥胖程度,主要用于计算饮食中热量和各种营养素供应量。
腰围或腰/臀比
腰围主要反映腹部脂肪量,后者又常含一定程度内脏含脂量。WHO建议男性腰围>94cm,女性>80cm,可视为肥胖。中国人的肥胖指标为,男性>90cm,女性>80cm,腰臀围比也可用于评估腹型肥胖。亚洲人比值相对要低些,男性W/H>0.95,女性W/H>0.85。
CT或MRI
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其他
如血液生化、腹部彩超、身体密度测量法等。
诊断标准肥胖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目前有以下诊断标准:
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以:BMI值≥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型肥胖;
目前,WHO将BMI≥25kg/m2定义为超重,BMI≥25kg/m2定义为肥胖;
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中肥胖的标准定义为BMI≥25kg/m2。应注意肥胖症并非单纯体重增加,若体重增加是肌肉发达,则不应认为肥胖;反之,某些个体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易患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倾向,因此应全面衡量;
用CT或MRI扫描腹部第4~5腰椎间水平面计算内脏脂肪面积时,以腹内脂肪面积≥100cm2作为判断腹内脂肪增多的切点。
鉴别诊断皮质醇增多症
主要临床表现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紫纹、痤疮、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骨质疏松等。需要测定血尿皮质醇,根据血尿皮质醇水平、皮质醇节律及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等加以判別。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可能由于代谢率低下,脂肪动员相对较少,且伴有黏液性水肿而导致肥胖。患者可表现为怕冷、水肿、乏力、嗜睡、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大便秘结等症状,需测定甲状腺功能以助鉴别。
下丘脑或垂体疾病
患者可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宜进行垂体及靶腺激素测定和必要的内分泌功能试验、检查视野、视力,必要时需作头颅MRI检查。
胰岛相关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脂防合成过度导致,如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功能性自发性低血糖症。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或神经缺糖症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饥饿感、心悸、出汗、头晕、乏力、手抖。神经缺糖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改变。应进一步完善血糖、胰岛素、C肽、延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必要时行72h饥饿试验,胰腺薄层CT扫描等检查进行鉴别。
性腺功能减退症
患者可有性功能减退、月经稀发或闭经、不育、男性乳房发育等。部分肥胖女性合并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多发痤疮、多毛、卵巢多囊样改变等。建议检查垂体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妇科B超、睾丸B超等鉴别。
其他类型少见的肥胖症
可结合其临床特点分析判断。
治疗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处理。
治疗周期 目前无明确的治疗周期,可能需要长期治疗。一般在6个月的时间内应达到5%~15%的体重下降,这一目标为可以达到且有利于健康状态的恢复。 一般治疗行为治疗
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步骤。
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
患者需长期坚持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可以预防肥胖或使肥胖患者体重减轻。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应适合患者具体情况,注意循序渐进,有心血管并发症和肺功能不好的患者必须更为慎重。尽量创造多活动的机会、减少静坐时间,鼓励多步行。
药物治疗非中枢性作用减重药
奥利司他是胃肠道胰脂肪酶、胃脂肪酶抑制剂,减慢胃肠道中食物脂肪水解过程,减少对脂肪的吸收,促进能量负平衡从而达到减重效果。治疗早期有轻度消化系统副作用,如肠胃胀气、大便次数增多和脂肪便等,需关注是否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已有引起严重肝损害的报道,因此本药尚需长期追踪及临床评估,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枢性作用减重药
主要通过下丘脑调节摄食的神经递质,如儿茶酚胺、血清素通路等发挥作用。包括拟儿茶酚胺类制剂,如苯丁胺等;拟血清素制剂,如氟西汀。可引起不同程度口干、失眠、乏力、便秘、月经素乱、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等副作用。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慎用。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齐或卒中患者禁用。
兼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一定的减重作用,对伴有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有效,但尚未获批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其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较少见。
手术治疗可选择使用吸脂术、切脂术和各种减少食物吸收的手术,如空肠回肠分流术、胃气囊术、小胃手术或垂直结扎胃成形术等。手术有一定效果,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疗效,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愈。但手术可能并发吸收不良、贫血、管道狭窄等,有一定危险性,仅用于重度肥胖、减重失败而又有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可能通过体重减轻而改善。
预后肥胖症的预后主要与其合并症及并发症有关,要定期进行相关疾病的筛查,在治疗过程中要检查体重下降情况。如果使用药物,要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减重手术后至少要随访2年,评估患者围术期和远期并发症。
能否治愈原发性肥胖经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的干预一般可以治愈;继发性肥胖的治愈情况一般要结合原发病的治疗情况;药物性肥胖一般只要停止应用导致肥胖的药物,肥胖情况就会改善。
能活多久患者如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复诊肥胖症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
饮食合理的饮食方式对减肥行之有效,如吃饭宜慢、饭前喝汤、少食多餐、三餐均衡等。
饮食调理控制总进食量,采用低热卡、低脂肪饮食,宜食蛋白质丰富而热量少的食物,如豆奶类、豆制品、乳类等。
须采用混合的平衡饮食,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提供的能量分别占总热量的60%~65%、15%~20%和25%左右。
宜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的低脂肪食品。
肥胖患者可多食冬瓜、黄瓜、赤小豆、萝卜、竹笋、金针菇、山楂等以消食导滞、利尿通便。
避免油煎食品、方便食品、快餐、巧克力和零食等,少吃甜食,少吃盐。
少吃
韭菜 护理肥胖患者的防治任务长期而终生,某一环节失败,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减肥的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如帮助患者调整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等。
日常护理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计划,并监督患者严格执行。但不建议采取节食方式减重,可能造成营养不良等后果。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少食多餐。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信心,关注患者的自身精神状态,多进行心理疏导。
特殊注意事项肥胖症患者大多因体型的原因,存在自卑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谈时语气应温和,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同时鼓励病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信心和美感。
患者使用减肥药前需谨慎,因其可能存在不明成分,使用后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建议使用前与医生做详细沟通。
预防肥胖症应以预防为主,需加强对肥胖的了解,认识到其危险性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早期筛查每年自查一次自查一次BMI,BMI超过30即为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更应关注体重,每半年自查一次BMI或腰围。
预防措施通过关注健康教育,了解肥胖症的危害性。
改变暴饮暴食、吃甜腻食物的不良习惯,摄入低热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膳食。
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制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锻炼不低于150分钟(每周5次,每次30分钟)。
长期坚持优良的饮食、运动、作息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2(19):95-101.
[2]郭力,李延俊.肥胖症预防与调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69-773.
[4]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6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