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病

概述

放射病是指天然和人工放射性物质等电离辐射源产生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造成机体代谢障碍和组织细胞形态及功能损伤的疾病。本病主要由于人体经过电离辐射源的电离辐射引起的机体形态及功能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失眠嗜睡、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可见意识障碍、左右摇晃等共济失调症。该病的治疗以远离辐射源、抗辐射损伤为主。

放射病

就诊科室: 急诊科、血液科、肿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radiation disease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间质性肺炎、感染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恶心 好发人群: 从事核反应工作的研究人员、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常用药物: 碘化钾、普鲁士蓝、二乙三胺五乙酸 常用检查: 放射性监测、血象、骨髓象 疾病分类

根据电离辐射的来源及方式可分为内照放射病和外照放射病。

内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有其自身特点,由于体内留的放射核素不断释放射线,形成持续放射源,直至其完全衰变或全部从体内排出,导致病程迁延。

外照放射病即急性放射病。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可分为急性放射病和慢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即为外照放射病,根据辐射剂量、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等三种类型。

慢性放射病的特点是起病慢,病程长,症状多;症状的消长,白细胞的升降常与接触放射物质的时间长短及剂量大小有关。

病因

放射病主要是因为电离辐射源可见核反应堆、各种射线等,接触人体后所致,好发于从事核反应工作的研究人员及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主要病因

天然及人工放射物质及核反应等设施产生的电离辐射或者电离辐射物质,进入人体产生的电离辐射,造成细胞、组织和器官损害所致放射病。

流行病学

放射病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

好发人群

放射病好发于从事核反应工作的研究人员及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人员。

症状

放射病患者主要表现有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见意识障碍、站立不稳、左右摇晃等共济失调症状,其并发症包括间质性肺炎以及感染。

典型症状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白细胞减少、感染、出血。骨髓造血组织损伤,白细胞减少。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差,容易出血。

肠型急性放射病

腹痛、腹泻、恶心及水电解质紊乱。肠黏膜坏死水肿,发生腹泻、腹痛,机体体液大量丢失,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脑型急性放射病

意识障碍及站立不稳、步履蹒跚等共济失调症状。脑组织受电离辐射而受损,神经系统受损,发生肢体运动障碍。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受电离辐射严重,特别是内照放射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脏器衰竭等症状。

并发症

间质性肺炎

该病是受大剂量照射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肺部放射损伤和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肺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肺泡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形成,晚期可见肺纤维化,肺泡壁增厚、气体交换障碍。临床表现为轻到中度咳嗽,干咳或有少量非脓性痰、呼吸急促或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多数病人有发热和肺部啰音。治疗困难,一般在发病后10~15天死亡。

感染

该病是急性放射病的严重并发症,而且往往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的发生与粒细胞缺乏密切相关,照射后机体免疫功能被剥弱,粒细胞数愈低,感染愈重,威胁愈大。细菌、毒素和有害分解产物侵入血液,很快造成脱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毒血症、菌血症等并发症。

就医

放射病患者多有电离辐射的接触史,初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因与消化道症状相似,需详细提供病史,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化验,以免误诊。

就医指征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人,一旦发现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需要及时就医。

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发现有出血感染、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必须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有无电离辐射接触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头晕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出血、白细胞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放射性疾病监测

通过体外测量装置可评估出患者的辐射力量,便于诊疗。

骨髓象检验

通过骨髓象检查可评估本病对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程度。

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化验

通过这些化验可了解本病对心、肝、肾等的影响。

诊断标准

患者有电离辐射源的接触史,且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年剂量≥0.25Gy,且全身累计剂量≥1.5Gy的照射,可见有消化系统、骨髓象、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的表现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放射病可与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可依据患者从事的工作,有无电离辐射接触史以及放射性疾病监测进行鉴别。

治疗

放射病患者以消除病因,远离辐射源为主。选择抗辐射损伤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注意骨髓型的轻度放射病短期治疗,住院观察即可。

治疗周期 骨髓型轻度放射病短期治疗即可,宜住院观察3个月左右。 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

远离辐射源,去除污染物,用温和的肥皂水清洗和擦洗患者。

对症治疗

恶心、呕吐、腹泻的病人要注意应用止呕药,补充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药物治疗

碘化钾,预防甲状腺摄取碘放射性同位素,特别是碘-131,促进碘-131的排出。

普鲁士蓝,与体内铯和铊结合,经粪便排出。

二乙三胺五乙酸,与体内钚、镅、铯结合,经尿液排出。

放射病导致机体内白细胞减少,发生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可用阿莫西林或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细胞因子,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生成,改善造血功能,如非格司亭或培非司亭。

辅助造血功能恢复的药物:例如,维生素、肌苷、辅酶A、叶酸等。

神经系统药物,脑型放射病患者影响神经功能,选用甘露醇降颅压,镇静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保护大脑。

手术治疗

患者存在放射性碎片或者开放性伤口,需外科手术干预的,在暴露36小时后实施,最迟不超过48小时。

其他治疗

输血治疗,对于辐射造成的重度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予以输血治疗,补充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辐射造成的骨髓造血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予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隔离治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患者辐射量大的可予以隔离治疗,医生穿戴手套、隔离衣、帽子,必要时可穿戴隔离防护服。

预后

轻度骨髓型放射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可恢复,中重度的患者经治疗后可恢复,但伴有后遗症。脑型的放射病患者预后差,放射病患者恢复后每年检查一次。

能否治愈

骨髓型放射病患者可治愈,脑型及肠型的急性放射病患者治愈率较低,多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能活多久

骨髓型放射病患者一般不会影响寿命,脑型及肠型放射病患者最后多因器官衰竭而亡。

复诊

急性放射病患者恢复后每年检查一次,轻中度的骨髓型放射病患者恢复后每年检查一次,重度的骨髓型放射病患者恢复后每半年检查一次,3年后可每年检查一次,骨髓型放射病患者恢复10年后可每三年检查一次。

饮食

放射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应注意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免疫力,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忌辛辣及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能加重患者免疫炎症反应。

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如苹果、西红柿、黄瓜以及其他各类瓜果蔬菜。

补充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大豆、鸡蛋等。

护理

放射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易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清洁,避免感染的发生,同时定期复查血象,观察机体血细胞情况。

日常护理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浴、擦浴,避免受伤出血。

远离辐射源,从事相关工作的患者应调离岗位,尽量减少辐射。

加强口腔护理,餐后漱口,可用消毒液含漱。

病情监测

放射病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防止感染、出血的发生。

预防

预防放射病在于平时要远离辐射源,提高机体抵抗力,靠近电离辐射源时,穿戴相应的防护服,并携带体外放射性检测装置监测电离辐射含量。

早期筛查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高职工作人员应该每年体检一次,查血尿便三大常规,肝功、肾功及甲状腺功能,体内辐照含量,辐照剂量超标及出现化验异常应及时就诊。

预防措施

放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防护规定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就业前体检。

放射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和剂量档案。

远离放射物质存放区域,若有放射物质泄露的,要立即寻找避难所或者回到家里,关闭所有与外界通气的地方,同时要时刻关注官方发布的消息。避难所里至少停留24小时。

可服用一些抗辐射药物,以减轻和恢复细胞损伤。

参考文献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77-78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89.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