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

概述

脑膜瘤是常见的良性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其好发于成年人,老年人与儿童较少,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疾病早期患者常常只有轻微头痛,呈间歇性。但经数月、数年,肿瘤长得较大时随着颅内压力增高,头痛转为经常性,程度亦有所加重,或伴有视力下降及精神症状。当颅内压力增高到相当严重时,患者视力会明显下降乃致失明,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或继发性萎缩。若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时,可较早地出现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如癫痫、对侧肢体肌力减退、感觉障碍或共济失调等。故凡成年人出现上述症状或体症,应积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有复发性。

脑膜瘤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Meningioma 疾病别称: 蛛网膜内皮瘤、脊膜瘤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神经纤维瘤病、颅脑功能障碍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头痛、癫痫、肢体运动障碍 好发人群: 服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者、头部放射治疗者、有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有乳腺癌病史者、有头部创伤史者 常用药物: 他莫昔芬、美雄烷 常用检查: CT、核磁共振扫描、血管造影、脑电图检查 疾病分类

良性脑膜瘤(WHOⅠ级)

占所有脑瘤的65%~80%,组织分化好,生长缓慢,侵袭性和复发性较低,多通过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生存期长。

非典型脑膜瘤(WHOⅡ级)

占所有脑膜瘤的20%~35%,复发率5年达40%,侵袭和复发性介于良性恶性脑膜瘤之间。

间变型或恶性脑膜瘤(WHOⅢ级)

占所有脑膜瘤的3%以内,侵袭性和复发性高,5年复发率可达80%,对化疗不敏感,治疗有效率低,生存期短。

病因

脑膜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不清楚,蛛网膜细胞被认为是脑膜瘤的原发细胞,通常聚集在蛛网膜颗粒分布的部位。蛛网膜细胞、蛛网膜帽状细胞都有低速度的细胞分裂。因此,脑膜瘤的发生必须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且目前认为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其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颅脑外伤、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基因、遗传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等。

诱发因素

电离辐射

多项研究表明接受过电离辐射的患者,患脑膜瘤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比如原子弹幸存者和接受过头部放射治疗的患者。

雌激素

研究表明,患者服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和脑膜瘤风险的增加有关,并且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更高,因此雌性激素可能会增加患脑膜瘤的风险。

神经系统的遗传性疾病

有研究表明,患有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会增加患脑膜瘤的风险。

头部创伤

头部受到创伤后,颅内细胞修复时可能会增加发生突变的风险,导致脑膜瘤,所以头部创伤也是其中一个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里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比约1/3,在近几十年里脑膜瘤发病率增加。

脑膜瘤最常见于20~40岁的成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比例约为3:2~2:1。

脑膜瘤的发病率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Ⅱ型神经纤维瘤或乳腺癌患者可能伴发脑膜瘤。

好发人群

长期服用避孕药或长期激素替代疗法者。

有头部放射治疗的人。

有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有乳腺癌病史者。

有头部创伤史者。

症状

脑膜瘤因为原发位置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同。多数人由于脑膜瘤生长速度缓慢而无明显症状。当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患者会在早期出现眼球突出、视力严重减退、眼底改变、恶心、呕吐、头疼等现象。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癫痫、抽搐、运动感觉失常等症状。

典型症状

局灶性症状

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患者往往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患者,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

颅内压增高

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患者。多数仅有轻微头痛。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有时患者眼底视神经盘水肿已很严重,甚至出现继发视神经萎缩,但头痛并不剧烈,没有呕吐。当肿瘤长得很大,而脑组织已无法代偿时患者才出现明显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病情会突然恶化。

头皮隆起

脑膜瘤极易侵犯颅骨,进而向颅外生长。可表现为局部骨板变薄、破坏或增生,若穿破颅骨板侵蚀到帽状腱膜下,局部头皮可见隆起。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癫痫、抽搐运动感觉失常等症状,是由于肿瘤不断增长,不同程度压迫侵蚀不同神经细胞所造成。

并发症

颅脑功能障碍

肿瘤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压迫颅神经、听神经、嗅神经。使患者出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或丧失、神态呆顿、反应迟顿、面部麻木、进食进水口呛咳、吞咽困难等。

神经纤维瘤病

研究表明脑膜瘤与神经纤维瘤病互相影响伴发。患者出现前庭和耳蜗神经症状,剧烈头痛,后期也可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呛咳,部分患者还可有皮肤、皮下组织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皮肤出现色斑。

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膜瘤术后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通常表现为抬物无力、言语不清、肢体不协调。通常只是暂时的,几周内症状可消失。

就医

脑膜瘤因为进展缓慢,早期的症状不明显,患者自身无明显感觉,常常诊断较困难,一般都是在体检时被发现。当脑膜瘤确诊时,应听取医生的治疗建议,肿瘤体积小、无明显影响时可定期复查、监测生长情况即可。如果肿瘤体积进行性增大,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比如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改变等需要尽快手术,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就医指征

在体检或者其他情况下发现患有脑膜瘤或疑似脑膜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各项检查,明确诊断。

当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视力减退、眼球突出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当头痛、恶心、 呕吐加重或癫痫发作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

当有视力减退,视野缺失,复视等症状可以去眼科。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有哪些症状?

去没去过别的医院就诊过?做过哪些检查?吃过什么药?

加重或缓解症状时间多久了?

之前有没有接受过头部放射治疗?

有没有神经系统的遗传病?

需要做的检查

CT检查

CT扫描能够检查肿瘤是否有钙化的现象,以及肿瘤对颅骨是否有破坏或颅骨是否有增生现象。脑膜瘤患者由于肿瘤无明显包膜,肿瘤内可有钙化,CT影像可显示为边界欠清的高密度影像,视神经鞘脑膜瘤CT显示低密度的视神经被高密度影肿瘤包绕,呈现出“车轨征”,但较小的肿瘤需要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由于核磁共振成像有较好的软组织显示,对发现和估计视神经鞘肿瘤至关重要,脑膜瘤有特征性较强的MRI信号。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可显示肿瘤周围血液供应是否丰富,通常肿瘤周围都有丰富的血液供应。

活检

必要时可采取肿瘤活检以明确病理分型。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以诊断,其中影像学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包括头颅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 、脑血管造影等。

鉴别诊断

典型脑膜瘤诊断较容易,不典型者需与相应部位其他肿瘤鉴别。

听神经瘤

桥小脑角听神经瘤CT骨窗观察可见内听道内口扩大,MR图像可见听神经增粗且明显强化。脑膜瘤听神经和内听道不会有增粗和扩大改变。

胶质瘤

胶质瘤也可出现头疼或视觉障碍的现象,胶质瘤病程较短,可通过脑血管造影和病理活检与脑膜瘤进行鉴别。

垂体腺瘤

常需与鞍区脑膜瘤鉴别,垂体腺瘤平扫大多呈等、低密度,亦可见囊性变,钙化罕见,强化程度低于脑膜瘤;脑膜瘤蝶鞍大小正常,MRI可见高信号的正常垂体受压征象。

血管瘤

原发于颅骨的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本病可在头皮下触及肿块,病变常位于颅骨板,且可见骨质破坏或浸润,可根据这些特点做出诊断。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

该部位生殖细胞瘤较脑膜瘤多见,发病年龄较小,病变亦较小,常呈均匀信号,结合临床一般可做出鉴别。

治疗

多数脑膜瘤都是良性肿瘤,如果肿瘤小并且没有明显症状,可以暂时观察,不需要手术治疗。如果肿瘤呈现进行性增大,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则需要治疗,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配合药物治疗,身体不好不能手术的老年人可采取放射治疗。

治疗周期 脑膜瘤一般采取短期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控制颅内压

脑膜瘤切除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术后给予甘露醇有助于控制脑水肿。

抗癫痫治疗

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术后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等。

用于脑膜瘤治疗

药物主要有他莫昔芬、美雄烷、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羟基脉、干扰素a-2b、曲匹地尔等。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完全切除脑膜瘤,治疗脑膜瘤最佳的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靠手术治疗就可治愈。当检查是脑膜瘤占位导致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视力减退等现象都可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手术切除。切除的越彻底,复发的机会越少。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通过放射出高能量的射线,尽可能破坏掉脑膜瘤细胞,减少脑膜瘤复发的风险。适合重要功能区的脑膜瘤,或者身体不好不适合外科手术的老年人。

预后

脑膜瘤患者的预后主要是和肿瘤的大小、位置、分级以及切除的程度、采取的治疗方法有关。多数脑膜瘤是良性的,手术治疗有效。手术全切后复发率约20%,部分切除后复发率高达80%。

能否治愈

通常脑膜瘤能治愈,但是复发率高。

能活多久

脑膜瘤患者若肿瘤良性、体积小、等级低,无明显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治疗后一般不太影响正常寿命。若肿瘤恶性或等级高、体积大、发展较迅速、身体有明显症状,且有其他并发症,不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相对来说寿命会缩短。

后遗症

通常脑膜瘤无明显后遗症,预后较好。

复诊

脑膜瘤治疗后应在第3、6、12月分别进行核磁共振复查。

饮食

脑膜瘤患者日常饮食方面没有特殊要求,清淡饮食,尽量吃当季的新鲜蔬菜或鸡蛋肉类,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饮食调理

宜食抗肿瘤食物,如小麦、薏米、李养、海蜇、芦笋、海带等。

宜食具有保护脑血管作用的食物,如芹菜、养菜、类白、向日葵籽等。

宜食具有防治颅内高压作用的食物,如玉米须、赤豆、核桃仁、紫菜、鲤鱼、鸭肉、海带、蟹等。

宜食具有保护视力的食物,如菊花、养菜、羊肝、猪肝等。

合理进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低盐饮食,防止由于钠离子在机体潴留而引起血压升高,限制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选用少油、少盐的清淡食品,菜肴烹调多用蒸、煮、凉拌、稍、炖、卤等方式。注意进食规律,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5小时。

护理

家人需要督促脑膜瘤患者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保证得到最有效的治疗。督促患者每天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日常护理

患者应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证睡眠充足,注重个人卫生,劳逸结合。

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在医生和身体的允许下,每天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或其他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避免致癌物质进入体内,饮食上注意控制低盐、低油饮食。

病情监测

脑膜瘤患者术后要休养1~3个月后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患者需要定期做核磁共振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的现象。Ⅱ级、Ⅲ级未治疗的患者,在确诊是脑膜瘤后的第3、6、12个月做核磁共振检查复查。若无进展或者复发,之后5年内每6~12个月做一次核磁共振复查,此后每1~3年做一次复查。

心理护理

家属日常开导脑膜瘤患者,消除其消极情绪或顾虑,让其保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预防

脑膜瘤目前无明确病因,无法进行明确的预防,但是患者可以通过控制体重、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降低发生疾病的风险。

早期筛查

当患者再次出现头痛持续不缓解,视物成双时需及时就医进行早期筛查,同时也可进行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

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不吃霉变的食物。

低盐、低油饮食,避免辛辣食物的刺激。

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检查。

参考文献

[1]吴欣娟.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2] 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石远凯,刘德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肿瘤学[M].2017.

[5]谷业云主编.现代临床护理学[M].201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425.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