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

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没有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也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表现有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等症状,起病一般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可以由饮食、精神因素诱发。

功能性消化不良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functional dyspepsia,FD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焦虑 治疗周期: 病情不同治疗周期不同 临床症状: 餐后饱胀感、上腹胀痛、嗳气、食欲不振 好发人群: 饮食不规律者、精神压力大的人 常用药物: 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消化酶 常用检查: 胃肠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腹部超声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罗马Ⅲ标准,依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精神和社会因素相关。

主要病因

胃肠动力障碍

胃肠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

内脏感觉过敏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

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

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

精神和社会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诱发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喝酒、喝咖啡浓茶,食用高脂食物、暴饮暴食等。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往往会因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调节紊乱,而导致消化不良。

药物影响

比如非类固醇消炎药,其会使得肠道受到刺激。另外,有些老年人、中风患者、心脏病人等服用阿司匹林,会对胃部形成损害,引起胃部、上腹部出现疼痛。

流行病学

我国调查资料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占胃肠疾病专科门诊患者的50%左右。同时与亚洲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病率普遍较高,但较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低。

好发人群

精神压力大者

如脑力劳动者、青中年女性、睡眠质量差者,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饮食不规律者

如暴饮暴食等会引起腹部不适,是消化不良的重要原因。

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灼热感等,常以某一个或者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可发生变化,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

典型症状

上腹痛

上腹痛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腹痛,亦可无规律性,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灼热感。

饱胀感

饱胀感与进食也有关系,包括餐后饱胀和早饱,早饱表现为感觉饥饿,但是进食不久就有饱腹感。

食欲不振、嗳气

患者饱腹感常伴有食欲不振和嗳气,偶见恶心和呕吐。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焦虑、失眠、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并发症

焦虑

患者长期消化不良,出现嗳气、腹胀、腹痛的症状,可导致焦虑的情绪,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就医

患者出现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灼热感、嗳气等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尿常规检查以及腹部超声等检查确诊,注意与胆石症和消化性溃疡相鉴别。

就医指征

出现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自行服药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伴有腹部严重疼痛,短时间难以减轻,应该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焦虑状态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精神卫生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都有什么症状?

上腹胀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使用过什么药物治疗吗?效果如何?

做过什么检查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胃肠镜和腹部超声

一般利用胃肠镜来明确胃肠情况,利用腹部超声来明确肝脏、胆囊和胰腺的情况,除外器质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检查

包括肝功、肾功、血糖和血脂的检查。

尿常规和便常规

主要是用来与其他消化道疾病做鉴别,粪便脂肪球检测为阳性意味着由胰腺疾病、胆道疾病引起的脂肪消化能力下降。

肿瘤标志物检测

胃肠道和肝脏、胆囊、胰腺癌症的相关标志物可以检测出来。

幽门螺杆菌检查

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腹胀、嗳气等。

诊断标准

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呈持续或反复发作,排便后不能缓解。

辅助检查排除可解释以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鉴别诊断

胆石症

胆石症不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还有其他临床表现,如右下腹疼痛。腹部超声检查示有胆结石,胆囊切除可能会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其中查到胆结石即可鉴别。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同样有上腹部的疼痛、腹胀、嗳气,但病程较长,消化内镜下可见到病灶,治疗不及时并发症较为严重。其中见到病灶即可鉴别。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诱因,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治疗周期 轻症患者一般需治疗3~7天,反复发作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药

一般适用于上腹胀痛、有烧灼感的患者,可选择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或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不推荐儿童使用,孕妇和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促胃动力药

促胃动力药适用于餐后饱胀或早饱的患者,可选择潘多立酮、莫沙必利,对该类药品过敏、机械性肠梗阻、肝功能不全者要慎用。

助消化药

消化酶制剂可作为辅助用药,主要改善上腹胀和食欲差症状。

黏膜保护剂

如氢氧化铝凝胶、铋剂、硫糖铝等。

抗抑郁药

上述治疗疗效欠佳伴有精神症状者可以选择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该类药物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严禁自行口服。

预后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消化道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病程反复,容易复发。

能否治愈

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较顽固。

能活多久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轻症治疗结束7~14天后进行复诊,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饮食 饮食调理

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频繁进食会影响胃肠运动的正常节律,对症状的改善不一定有好处。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高脂肪饮食以及地瓜等产气食物,这些食品有可能会诱发或者加重症状。

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

宜吃
猪肚 鲤鱼 雪里蕻 萝卜 鸡蛋羹 苹果 南瓜 麦片 香蕉 查看更多>
少吃
红薯 洋葱 冷饮
慎吃
生姜 花椒 胡椒 护理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相关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剂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习惯养成

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有度,运动合理,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制定护理方案,跟踪进行管理监督。

心理护理

患者需要在生活中注意平时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还要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以舒缓心情,避免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加重不适感。

预防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主要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调整心态,劳逸结合。有胃癌家族史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定期体检。

预防措施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乐观面对生活,保持良好的工作、作息节律。

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切忌暴饮暴食。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9.

[2]郭文娟.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3]李军祥,陈誩,李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12):889-894.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5.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