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食管闭锁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期消化道的一种严重发育畸形。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男女发病无差异,主要表现为患婴吃奶时出现呕吐、青紫、呛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建议女性在孕期加强产前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Atresia of Oesophagus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具有遗传倾向 并发疾病: 肺炎、气胸、食管穿孔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唾液不能下咽、流涎、吐白沫 好发人群: 存在先天性食管闭锁家族病史的人群 常用药物: 左氧氟沙星 常用检查: 产前MRI检查、内镜检查、食管造影 疾病分类Ⅰ型
食管近段为盲端,远段通入气管后壁,形成食管气管瘘,此型最常见,约占86.5%。
Ⅱ型
食管近段通入气管后壁,形成食管气管瘘,远端为盲端。此型少见,约占0.8%。
Ⅲ型
食管近段及远段均为盲端,不通入气管,无食管气管瘘,此型占7.7%。
Ⅳ型
食管近段及远段均分别通入气管后壁,形成两处气管食管瘘。此型亦很少见,占0.7%。
Ⅴ型
食管腔通畅,无闭锁,但食管前壁与气管后壁相通,形成食管气管瘘,占4.2%。
病因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因胎儿发育过程受影响,未形成管形所致。目前具体的病因还不是非常明确。
主要病因前肠的发育异常
目前的研究认为,食管起源于前肠,故初期前肠的发育异常是导致食管气管畸形的根本原因,具体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为胎内压过高、食管腔上皮闭塞、食管血供异常、局部组织分化生长异常、合胞体等。
遗传因素
本病发生可能与HOXD组基因有关。在一些患者中存在相应染色体区域的缺失或重复,导致食管闭锁。
诱发因素食管闭锁是在胚胎发育第3~6周间发生的,食管和咽部系由前肠衍变而成。先天性食管闭锁的病因是胚胎5~6周时原始食管上皮增生管腔暂时闭塞,稍后在实质组织中出现空泡,互相融合使管腔又贯通。若食管某一部分末出现空泡或空泡不融合就可形成食管闭锁。在前肠分隔过程中如发育紊乱,两条纵沟某处不会合或斜向会合,或者分隔延迟,而气管过快地伸长,都可形成食管与气管之间不同形态的瘘管。基于以上原因,食管闭锁和食管气管瘘可以同时存在,也可分别发生,形态变化也较多。
流行病学食管闭锁在我国发病率较低,约为4000个新生儿中有1例。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 男性食管闭锁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约为1.26 : 1。先天性食管闭锁在新生儿各种先天性畸形中伴发畸形的发生率最高,且单发畸形与多发畸形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单发畸形的死亡率约56 %,多发畸形约85.7 %。有31.6%~50%的食管闭锁患儿伴有多发畸形,其中肺、头颈部、纵隔的畸形最常见,典型表现为VACTERL综合征(椎体、肛门、心血管系统、气管、食管、肾及肢体异常),其中心血管系统为13%~34%,椎体为6%~21%,四肢为5%~19%,肛门为10%~16%,泌尿系统为5%~14%。
好发人群先天性食管闭锁好发于存在该病家族病史的人群。
症状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唾液不能下咽,反流入口腔,生后即流涎、吐白沫,伴有呛咳、咳嗽、呼吸困难、窒息、气促、紫绀等,可损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严重者导致死亡。
典型症状唾液不能下咽,反流入口腔,出生后即流涎、吐白沫。
每次哺乳时,Ⅰ型和Ⅲ型病人由于乳汁不能下送入胃,溢流入呼吸道;Ⅱ型及Ⅳ型和Ⅴ型病患则乳汁直接进入气管,引起呛咳、呕吐,呈现呼吸困难、发绀,易发生吸入性肺炎。食管下段与气管之间有食管气管瘘的Ⅰ型和Ⅳ型病例,则呼吸道空气可经瘘道进入胃肠道,引起腹胀,同时胃液亦可经食管气管瘘反流入呼吸道,引致吸入性肺炎,呈现发热、气急。
由于食物不能进入胃肠道,患者呈现脱水、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数日内即可死于肺部炎症和严重失水。体格检查常见脱水征象,口腔内积聚唾液,并发肺炎者肺部可听到啰音,炎变区叩诊呈浊音。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腹胀,因空气由气管经食管进入胃内。
并发症吸入性肺炎
由于患儿食管闭锁,乳汁直接进入气管,可引起呛咳、呕吐,易并发吸入性肺炎。
化学性肺炎
若胃酸不慎进入气管,可导致化学性肺炎的发生。
肺不张
也由胃酸进入气管引起。
窒息
若先天性食管闭锁情况较为严重,可引起窒息危险。
呼吸功能衰竭
若先天性食管闭锁不及时治疗,患儿可发生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可导致死亡。
就医对于先天性食管闭锁,应及早发现,及时就医,防治肺部感染,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就医指征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喂水或奶时,刚吃一两口便发生呛咳,且液体从口腔和鼻孔溢出,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生后唾液不断向口外溢出,吐泡沫,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先天性食管闭锁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父母双方是否使用过特殊药物或接触特殊有毒、有害物品?
父母双方家族内是否有先天性畸形病史?
宝宝出生时体重为多少?
宝宝是否有其他畸形?
产前检查时宝宝是否有异常表现?
宝宝从何时开始出现呛咳、吐白沫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产前B超
主要应用于产前,可以及时发现羊水过多,并能观察是否小胃泡或无胃泡,两者结合产前诊断率能达到56%,最为可靠的依据是超声下“上颈部盲袋症”。但超声总体在此病产前诊断中敏感率不高,仅约30%。
产前MRI(磁共振成像)
此检查在诊断食管闭锁中敏感性可达100%,特异性可达80%,产前MRI对于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影像特征具有较高显示率,是产前超声的重要补充手段。
产后食管造影
可以充分了解盲袋位置、扩张的程度以及有无近端瘘管。
产后三维CT检查
作为无创检查更适合新生儿,特别是低体重、严重呼吸窘迫、长段型或伴发其他畸形的患儿。
支气管镜、食管镜检查
主要用于诊断较为困难的患儿,应在全麻下进行。
诊断标准经口或鼻腔放入一根细软导管,在上段食管盲端处即受阻不能通入胃内,经导管注入0.5~1.0m水溶性碘造影剂即可显示上段食管盲端的位置和长度,并可判明上段食管与气管之间有无瘘道。
腹部X线检查发现胃肠道内含有气体,则说明下段食管与气管相通,存在食管气管瘘。
食管无闭锁,但有食管气管瘘的Ⅴ型病人,临床上虽无流涎和不能进食的症状,但进食时尤其进流质食物时,如部分食物经瘘道进入气管,即可引起呛咳。瘘道较小者进食后呛咳可为间歇性发作。
鉴别诊断神经性吞咽困难
神经性吞咽困难通过置入胃管及造影就可除外;
先天性心脏病
两者不难鉴别,但是食管闭锁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治疗时应谨慎处理;
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吞咽后再出现呕吐,而食管闭锁的患儿根本无法进食;
喉气管食管裂
是很罕见的先天性畸形,通过上消化道造影、纤维支气管镜都可以诊断。
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病例未经治疗出生后数日即死亡,因此明确诊断后即应尽早施行手术,纠治畸形。
治疗周期 先天性食管闭锁需要手术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抗生素
如左氧氟沙星,可起到预防以及治疗感染的作用。
手术治疗气管插管
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或持续硬膜外的麻醉。手术切口采用右侧第四肋间后外侧进路,胸腔内或胸膜外手术具体情况决定。
如为Ⅲ型
首先将远端与气管相通瘘管结扎,或切断缝合,再以近端盲袋内胃管为向导,进行分离。
如近远端盲袋相距在2cm以内
争取一期吻合手术,单层缝合效果良好;如为右位主动脉弓则手术改为左胸进路。
如食管闭锁两盲肠距离在2 cm以上
因为张力比较大,可考虑应用Haight式吻合术,即上端食管壁黏膜层,黏膜下层与下端食管壁各层间断吻合,再将上端食管壁肌层与下端食管外膜和肌层间断缝合盖于吻合口。
如距离长
可在近端闭锁上1~2cm处环形切开食管肌肉层(Livaditis手术)保留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以达到减张,用4-0至6-0可吸收缝线,单层间断对端吻合术或端侧吻合。
如食管闭锁距离远而不能一期吻合
若有痿管先作结扎,食管近端在颈部外置,胃造瘘术,隔3~6个月后可考虑作食管重建手术(结肠代食管、空肠代食管、胃管代食道管)。
如早产儿病情危急
出现肺炎引起严重呼吸困难,可在麻醉下进行胃造瘘手术,口腔、咽喉持续吸引全身支持治疗1~2个月后病情稳定后再作剖胸吻合手术。
预后对于先天性食管闭锁,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而预后取决于婴幼儿的一般情况、畸形型别、食管两端间的距间、有无其他严重畸形、有无肺部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处理是否得当。
能否治愈大多数先天性食管闭锁都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如果手术成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开始一个月1次到三个月复查1次,再到半年或者一年复查1次。
饮食 饮食调理患儿术后禁食,待可以正常进食后尽量保持母乳喂养,乳母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饮食,以免影响乳汁,间接影响患儿术后恢复。
护理患儿时候应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主要保暖、控制体温,主要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日常护理呼吸道管理
患儿术前往往合并有吸入性肺炎,术中吻合食管时要挤压一侧的肺脏,因此术后要翻身拍背,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本病患儿一般肺炎较重,需要选择广谱抗生素,根据血培养、痰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营养支持
术后患儿要合理营养支持,待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经食管支架管予以早期鼻饲喂养,以维持正氮平衡。
保暖
患儿要置于暖箱中,以减少硬肿症的发生,并做好生命指征的监测,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要及时予以强心治疗。
预防 早期筛查父母有先天性食管闭锁者,一定要注意孕期筛查,孕前B超以及MRI可有效发现本病,对伴羊水过多的孕妇应警惕先天性畸形发生的可能,而羊水刺穿造影和羊水甲胎蛋白、乙酰胆碱酯酶同时升高有助于产前诊断。
预防措施先天性食管闭锁的病因尚不明确,无特殊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潘征夏,吴春,李洪波等.新生儿食管闭锁的外科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32(4):275.
[2]贾炜,余家康,钟威,先天性食道闭锁的外科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9(2):131.
[3]张善通,陈张根,贾兵.小儿胸心外科学[M].2007:10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