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

概述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又称口腔念珠菌病。好发颊、舌、软腭及口唇部黏膜,为白色斑块状酷似鹅口,常可表现为颊黏膜或者口腔内存在白色膜状物,常可以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鹅口疮

就诊科室: 口腔黏膜科 是否医保: 否 英文名称: thrush 疾病别称: 雪口病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呼吸及吞咽困难、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败血症、念珠菌性食道炎 治疗周期: 周期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 好发人群: 2岁以内的婴幼儿、老年人、免疫缺陷和免疫功能失调的人群 常用药物: 制霉菌素、碳酸氢钠、氟康唑 常用检查: 真菌检查、真菌培养 病因

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所引起,但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婴幼儿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其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如患儿有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诱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鹅口疮。

主要病因

母亲因素

产妇产道感染了白色念球菌,胎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到母体的分泌物,容易引起念珠菌感染发生。据有关研究表明,正常的新生儿鹅口疮主要是出生经过母体产道所感染。

卫生因素

婴幼儿在喂养的时候,如果奶瓶和奶嘴消毒不彻底,也有可能会引起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从而引起婴幼儿鹅口疮的出现。另外,在哺乳的时候,如果乳头和乳晕没有清洁干净,也有可能会引起鹅口疮。

免疫因素

新生儿的自身抵抗力低下,而且口腔黏膜比较娇嫩,如果有轻微损伤,细菌等病原体都有可能会趁机侵入,从而使引起新生儿伤口发生继发感染,进而导致鹅口疮的形成。

环境因素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药物因素

应用抗生素对有害细菌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同时抗生素也有可能将机体有益的细菌杀灭,引起菌群紊乱的发生,从而导致白色念珠菌的异常生长,进而导致鹅口疮的发生。

诱发因素

念珠菌感染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病原体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自身异常免疫屏障感染机体。

不适当激素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导致机体的菌群失调,真菌感染几率上升,诱发鹅口疮发作,如雾化吸入激素治疗哮喘,口服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等。

化疗药物使用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调,真菌繁殖抑制正常菌群生长。

流行病学

口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称鹅口疮,在健康新生儿中较常见。患儿通过产道或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白色念珠菌造成感染,若母亲乳头有白色念珠菌定植或感染,则被哺乳患儿会受到持续感染。鹅口疮在健康的儿童中亦有发生,除了患儿近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被发现患糖尿病外,还提示其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

传播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产道感染。

好发人群

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小儿口腔内黏膜还未发育完全,起不到保护作用,所以容易引起感染。

免疫缺陷和免疫功能失调的人群: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所以导致真菌进入口腔,引起感染。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不适当使用激素治疗人群:抗生素虽然可以消灭一部分菌群,但是也容易引起菌群失调,进而造成感染。

症状

鹅口疮的典型症状其白色斑块状附着于口腔黏膜上,表面呈绒毛样,斑块很难用压舌板擦除,其下面的黏膜容易破损。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疼痛,或仅有进食痛苦表情。

典型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的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通常患者还会表现为口干、口腔灼烧不适的感觉。

感染严重者有可能会造成进食困难。

并发症

腹泻及肛门周围感染

如果病患鹅口疮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机体的菌群失调诱发真菌感染,则病原体可能经由食道进入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症状,甚至从肛门排出的粪便也含有白色念珠菌,从而引起肛门周围皮肤的念珠菌感染,表现点状、周围发红的白色小脓疱。

尿布皮炎

如果因肠道感染念珠菌而引起慢性腹泻,有可能使肛周皮肤受损,导致尿布皮炎的发生,而没有及时的加强受损皮肤的护理,则会因为接触到带有白色念珠菌的粪便,在尿布皮炎的位置又并发念珠菌感染,使两侧臀大肌的部位长出白色脓疱。

念珠菌蔓延

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就医

鹅口疮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及时改善机体的正常菌群,调节自身免疫力,避免真菌感染及并发症,而对于高发人群则需要定期口腔检查,及时给予相关的治疗。

就医指征

对于高危人群,自我口腔检查非常有必要,重视日常口腔护理。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发现口腔出现异样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使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鹅口疮及消化系统症状时,或者伴随新的其他系统症状出现,需要及时就诊由专科医生指导药物的使用,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在出现口干或者口腔感觉到有烧灼感时,应及时就医。

当出现舌头上出现膜状物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需就诊于口腔黏膜科,如果是儿童就诊于儿科。

医生询问病情

自己在家是否自行服用过药物?

口腔白色黏膜出现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最近有乱吃不干净的东西吗?

是否有以下症状?(发热、咳嗽、呕吐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真菌检查,包括咽拭子、痰液、病灶组织或伪膜渗液等。

直接涂片镜检

取少许白膜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钾1滴后轻微加热,镜检可见假菌丝及孢子。由于健康人可以带菌,均需要多次镜检阳性或在该菌平时不寄生的部位取到标本,镜检阳性才有诊断意义。

真菌培养

同时将以上标本接种于常用的真菌培养基,多在3~4天内出现出现乳白色光滑的菌落,如该菌落数超过50%即有诊断意义。

诊断标准

典型鹅口疮症状: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重症则全部口腔被白色黏膜覆盖。

显微镜检可见孢子及真菌和菌丝。

鉴别诊断

奶瓣

口腔滞留奶块及性状虽然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轻擦拭,即可自动去除,而鹅口疮的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红、粗糙。

马牙

马牙多出现在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生出数月后逐渐脱落,无需处理,鹅口疮上的白斑无法自动消除。

球菌性口炎

常由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可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在局部形成糜烂和溃疡,假膜的特点是较厚而微突出黏膜表面,一般可以通过细菌培养来鉴别两种疾病。

治疗

由于鹅口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明确,白色念球菌是一种真菌,属于机会性细菌,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发现和加强护理、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鹅口疮患者进行原发病治疗和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鹅口疮多为继发感染,多需进行周期性治疗,但是在进行抗真菌治疗以后,患者一般14天以后会痊愈,感染较重者需要4周。 药物治疗

鹅口疮的局部用药

制霉菌素

可将外用制霉菌素片500000U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漱口,或局部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或制霉菌素锭剂。

碳酸氢钠

可给予1%~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碳酸氢钠溶液呈弱碱性,其可改变口腔酸碱度,消除残留的凝乳或糖类,而使口腔环境保持或变为碱性,以抑制霉菌生长。

0.05%甲紫水溶液

外用,可用于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治疗鹅口疮时只在患处涂药,如将溶液咽下可致食管炎、喉头炎。

唑类抗真菌药

局部用克霉唑锭剂、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等含漱液。

鹅口疮的系统用药

鹅口疮全身治疗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是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分为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都与抑制真菌体内麦角固醇的合成有关,进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而达到抗真菌的作用。咪唑类常见的有克霉唑、酮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三唑类常见的有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三唑类抗真菌药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强,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脏毒性相对较小。对氟康唑难以控制者推荐伊曲康唑或泊沙康唑,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推荐使用伏立康唑。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如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通过与麦角固醇结合,引起细胞膜多方面改变,至细胞溶解、坏死。目前制霉菌素常作为局部用药,而两性霉素B因毒性较大,临床可使用其脂质体制剂,以降低毒副反应,推荐其用于难治性病例。

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等,通过抑制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1-3)-β-D-葡聚糖的合成而杀灭真菌,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此类药毒性较小。对于顽固或复发性病例,可选择静脉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中医治疗

心脾郁热型

对于患有口腔黏膜布满白屑,白屑周围红晕较甚,伴心烦、口渴、面赤、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的患者,常用手法如下:

清脾经200次,清心经加至500次;

推下七节骨300次;

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钟。

脾虚湿盛型

对于患有口腔黏膜布满白屑,周围红晕色淡,伴面色白、身体瘦弱、四肢欠温、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的患者,常用手法如下:

摩中脘5分钟;

补脾经300次,揉板门加至100次;

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其他治疗

支持疗法主要是加强口腔护理和饮食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补充维生素类,主要是维生素B族,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营养和热量。

预后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口腔症状,但有一定复发可能。

能否治愈

鹅口疮是念球菌良性感染过程,局部治疗便可获得满意效果,但是如果存在消化系统症状反复,也会导致鹅口疮的复发。

能活多久

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鹅口疮是机会致病菌引起的,治愈后随诊观察。建议每1周随诊一次,连续观察3~4周。

饮食

鹅口疮患者的饮食以促进口腔机能恢复正常,并保持正常饮食及消化系统功能,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饮食调理

禁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炎症反应,如果是还在哺乳期的婴儿,则妈妈要禁忌辛辣食物。

禁忌油炸:通过热油煎炸的食物,不仅营养成分丢失严重,而且油脂高,会加重体内热毒,不利于鹅口疮恢复。

禁过酸、过甜的食物:患鹅口疮后患儿口腔黏膜受损,遇酸刺激通常会疼痛不适,因此不要给患儿进食酸味、甜味太强的食物。

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西兰花、茄子、芦笋、草莓、苹果、木瓜、猕猴桃、西红柿、橙子等。

护理

日常护理需注意患儿口腔的清洁,对使用的各种物品消毒,按疗程和规范使用药物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加重病情。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抗真菌药物及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

口腔护理

在鹅口疮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使用激素类药物行雾化治疗的患儿。建议在雾化治疗后进行漱口和口腔清理,并长期坚持。

消化系统护理

鹅口疮并发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患儿出现腹泻、腹胀、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辅助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加强肛周护理避免感染。

特殊注意事项

鹅口疮患儿患病期间自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感染,因此治疗期间避免接触患病人群,减少在人群聚集场所出现。

预防

鹅口疮病因明确,预防原则在于提高对本病认识。日常应合理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尽量避免长期、单纯或多种上述药物联合使用,注意保持婴幼儿皮肤、黏膜和口腔卫生,如及时更换尿布、清洁母亲的乳头,注意母亲个人卫生。

预防措施

怀孕期间阴道霉菌感染应尽早治疗,以免新生儿接触母亲产道分泌物而感染。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每天刷牙两次,常更换牙刷,不要共享牙刷。

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洗漱用具和家长分开,并定期消毒。

乳具(奶瓶、奶嘴、奶头、吸奶器)或餐具每次用完清洁、煮沸、消毒。

母乳喂养,喂乳前、后洗手,用温水洗乳头乳晕,婴幼儿常洗澡、勤换衣、剪指甲、勤洗手。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避免吃含糖和酵母的食物。

使用类固醇喷雾剂,喷雾后用水冲洗口腔或刷牙。

保持良好的血糖。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 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申昆玲.尼尔森儿科学精要[M].第六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3]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2):81-95.

[4]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4):232-235.

[5]周曾同等.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V.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12):767-769.

[6]吕艳红等.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及新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1,6(7):11-1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73.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