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性溃疡

概述

小儿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或胃蛋白酶自身消化而引起的溃疡。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缺血、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或更深层次,常表现为腹痛、呕血、黑便。本病可通过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改善,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儿可治愈。

小儿消化性溃疡

就诊科室: 小儿消化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ptic ulcer in children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具有遗传倾向 并发疾病: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贫血 治疗周期: 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腹痛、呕血、黑便 好发人群: 有家族史的儿童 、被幽门螺杆菌个感染儿童 常用药物: 西咪替丁、硫糖铝、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 常用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胃肠X线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疾病分类

小儿胃溃疡

多发生在胃窦、胃角,少数可发生在胃体、幽门管内。溃疡大小不等,深浅不一,胃镜下观察呈圆形、不规则圆形或线形,底部有灰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浅者累及黏膜肌层,深者达肌层甚至浆膜层,溃疡血管时引起出血,穿破浆膜层时引起穿孔。

小儿十二指肠溃疡

好发于球部,偶尔位于球后以下部位,称为球后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因黏膜充血、水肿,或因多次复发后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而导致球部变形,有时出现假憩室。

小儿复合溃疡

胃和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时称复合溃疡。

病因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诸多因素有关,确切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遗传因素有关。本病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可由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饮食习惯不当以及部分药物诱发。

主要病因

胃酸和蛋白酶的侵袭力

酸和胃蛋白酶是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袭作用的主要因素,新生儿生后1~2天胃酸分泌高,与成人相同。4~5天时下降,以后又逐渐增高,故生后2~3天亦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因胃酸分泌随年龄而增加,因此年长儿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较婴幼儿为高。

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决定胃黏膜抵抗损伤能力的因素包括黏膜血流、上皮细胞的再生、黏液分泌和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在各种攻击因子的作用下,黏膜血液循环及上皮细胞的分泌与更新受到影响,屏障功能受损,发生黏膜缺血、坏死,形成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大部分溃疡患儿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被根除后溃疡的复发率即下降,说明在溃疡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因素的证据,部分患儿可以有家族史,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胞患病比一般人群分别高1.8倍和2.6倍,单卵双胎发生溃疡的一致性比较高,但其家族史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倾向有关。

诱发因素

精神创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伤、手术等。

饮食习惯不当,如暴饮暴食、过冷、油炸食品、气候因素等。

对胃黏膜刺激性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物、类固醇激素等。

其他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慢性肾脏疾病、卓-艾综合征等,可导致体内胃酸过多产生溃疡。

流行病学

小儿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婴幼儿多为急性、继发性溃疡,常有明确的原发疾病,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近。年长儿多为慢性、原发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多见,男孩子多见于女孩,可有明显的家族史。

好发人群

有家族史的儿童好发本病,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消化性溃疡。

使用非甾体或皮质类固醇的儿童,由于药物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刺激,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

患有炎症性肠病、慢性肾脏病患儿,炎症性肠病可累及消化道,炎症可导致胃酸分泌异常,胃内酸度增高,形成溃疡。

患有卓-艾综合征儿童,卓-艾综合征可分泌胃泌素,进而导致消化性溃疡。

症状

小儿消化性溃疡患儿主要表现为腹痛、呕血、黑便,不同时期症状略有不同,部分患儿可表现为贫血、无痛性黑便、晕厥,甚至休克。本病可并发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

典型症状

新生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常见原发病有早产、出生窒息等缺血缺氧、败血症、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常表现急性起病,呕血、黑便,生后2~3天亦可发生原发性溃疡。

婴儿期

继发性溃疡多见,发病急,首发症状可为消化道出血和穿孔。原发性以胃溃疡多见,表现为食欲差、呕吐、进食后啼哭、腹胀、生长发育迟缓,也可表现为呕血、黑便。

幼儿期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相等,常见进食后呕吐,间歇发作脐周及上腹部疼痛,烧灼感少见,夜间及清晨痛醒,可发生呕血、黑便甚至穿孔。

学龄前及学龄期

以原发性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脐周及上腹部胀痛、烧灼感,饥饿时或夜间多发。严重者可出现呕血、便血、贫血。并发穿孔时疼痛剧烈并放射至背部或左右上腹部。也有仅表现为贫血,少数患儿表现为无痛性黑便、晕厥,甚至休克。

并发症

出血、贫血

消化道出血常常是小儿消化性溃疡首发症状,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可能性高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及球后溃疡更易发生出血。溃疡出血轻者仅表现为黑便,重者出现呕血以及失血过多引起的循环衰竭的表现,长期出血可导致贫血。

穿孔

溃疡病灶向深部发展穿透浆膜层则会并发穿孔,溃疡穿孔至腹腔或邻近器官,可出现腹膜炎、胰腺炎等。

幽门梗阻

穿孔后恢复还可能瘢痕形成、瘢痕组织收缩,从而导致梗阻。幽门梗阻(胃出口梗阻)80%以上由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其余为幽门管溃疡或幽门前区溃疡所致。

就医

如儿童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黑便、体重减轻等症状,及时到小儿消化内科就诊。做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胃肠X线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确诊。本病需要与肠痉挛、蛔虫症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黑便、体重减轻等症状,高度怀疑消化性溃疡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患儿,若出现呕血、剧烈腹痛,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儿优先考虑去小儿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呕血可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血、黑便、食欲差等)

患儿都用过什么药物?

家族史和出生史如何?

患儿是否有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是否有其他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提示失血性贫血,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是诊断消化性溃疡准确率最高的方法,内镜检查不仅能准确诊断溃疡、观察病灶大小,周围炎症的轻重、溃疡表面有无血管暴露。同时又可以采集黏膜活检行病理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还可以在内镜下控制活动性出血。

胃肠X线钡餐造影

直接征象

发现胃和十二指肠壁龛影可确诊。

间接征象

溃疡对侧切迹,十二指肠球部痉挛、畸形对本病有诊断参考价值。因儿童溃疡浅表,钡餐通过快,检出率较成人为低,且假阳性率较高,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效果会有改善。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断应符合下述四项之一,幽门螺旋杆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均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不一致时,需进一步行非侵入性检查。碳13尿素呼吸试验或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中任一项阳性。

诊断标准

患儿出现剑突下有烧灼感或饥饿痛,反复发作、进食后缓解的上腹痛,夜间及清晨症状明显。与饮食有关的呕吐,反复胃肠不适,且有溃疡病,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家族史。原因不明的呕血、便血,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的贫血患儿,可初步考虑为消化性溃疡的可能。

结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胃肠X线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可确诊。可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均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中任一项阳性。

鉴别诊断

肠痉挛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发性强烈收缩而引起的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功能异常综合征。肠痉挛发作突然,以脐周疼痛明显,也可出现左下腹或中上腹绞痛,多具有自愈性。典型症状是突发的阵发性腹痛,疼痛每隔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一次,每次发作3~5分钟,多在数分钟缓解,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鉴别。

蛔虫症

小儿胆道蛔虫症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发作突然,患儿感到上腹部剑突右下方有剧烈疼痛,使之屈膝弯背、手捧腹部、坐立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冷厥。典型的特征是绞痛与上腹部体征不成正比,即绞痛发作时腹部柔软,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只剑突下有压痛。大便检查可找到虫卵,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粪便检查可鉴别。

治疗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并预防并发症。包括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小儿消化性溃疡为常见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H2受体拮抗剂

可通过抑制胃酸治疗本病,是消除侵袭因素的主要途径,常用的药物有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

可明显减少任何刺激激发的胃酸分泌,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常用的药物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的药理作用与奥美拉唑相似。

中和胃酸的药物

抗酸剂比较常用的是氢氧化铝凝胶、复方氢氧化铝片、铝碳酸镁、复方碳酸钙等,饭后1~2小时服用,起到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临床上对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常用的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替硝唑。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栖居部位的环境特殊性,不易被根除。单用一种药物不能取得较高的根治率,常需联合用药以达根治目的。

胃黏膜保护剂

常用硫糖铝、胶体次枸橼酸铋剂,本药有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和急性肾衰竭的副作用,长期应用应注意其副作用。

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并发大出血、幽门梗阻经内科积极治疗不缓解者,急性穿孔可考虑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预后

小儿消化性溃疡经过及时、有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治疗不及时,若合并有大出血时,可致死。本病在治疗后1个月内需要进行复查,判断预后情况。

能否治愈

小儿消化性溃疡经规范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小儿消化性溃疡如果控制良好,无并发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停药1个月以上进行复查,如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碳13尿素呼气试验等检查。

饮食

小儿消化性溃疡日常饮食要注意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热的食物,进食要定时、定量以及少食多餐。

饮食调理

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过咸的饮食,以及浓茶、咖啡等饮料,牛奶和豆浆能够稀释胃酸,含钙和蛋白质能够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不要多饮用。

不要进食过热、过冷、太酸和油炸的食品。

定时定量,每餐进食七到八分饱为宜,进餐的时候要细嚼慢咽。

宜吃
青菜 木耳 面条 生菜 鸡肉 花生 豆沙包 蛋黄 猪肝
少吃
苹果 芹菜 红枣 核桃 鱿鱼 梨 排骨 烤鸭 五花肉 查看更多>
慎吃
辣酱 胡椒粉 护理

小儿消化性溃疡日常要注意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术后防感染以及避免长期卧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儿避免服用非甾体类药物以及皮质类固醇药物。

日常护理

父母需注意患儿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的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且就诊。

患儿术后要遵医嘱口服药物,防止感染。

患儿在治疗后可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避免长期卧床。

预防

小儿消化性溃疡由多种病因引起,预防需从病因着手,同时应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家族史者应定期做幽门螺杆菌检测。

预防措施

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紧张或劳累。

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遵医嘱及时食用抗生素治疗。

停止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皮质类固醇药物,该药可诱发消化性溃疡。

积极治疗患儿本身的肠道炎性疾病、肾脏疾病及卓-艾综合征。

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不要让孩子过度疲劳,精神紧张。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进餐、科学饮食搭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组,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97):496-498.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诊断治疗推荐方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4,16(4):249-250.

[3]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4-217.

[4]于乐静.精编综合临床护理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48-351.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