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而致命的传染性疾病,起因是感染了HIV病毒。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直接传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通过特异性侵犯并破坏辅助性的T淋巴细胞,与此同时使体内的多种免疫细胞受到损害,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所以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就诊科室: 感染科、传染科、皮肤性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疾病别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恶性肿瘤 治疗周期: 终身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腹泻、皮疹、盗汗 好发人群: 男同性恋者、不洁性交者、吸毒者、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 常用药物: 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奈韦拉平、齐多夫定、依非韦伦 常用检查: 抗原抗体检查、病毒核酸测定、免疫学指标检查 疾病分类Ⅰ组
急性HIV感染期,临床表现类似一过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血清HIV抗体阴性。
Ⅱ组
无症状HIV感染期,无临床症状,血清HIV抗体阳性。
Ⅲ组
有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非腹股沟部位,数目在3个以上,直径≥1cm,持续3个月而原因不明者。
Ⅳ组
有其他的临床症状,又分五个亚型:
A亚型
有非特异的全身症状,如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而找不出其它原因者。
B亚型
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痴呆、脊髓病、末梢神经病而找不到原因者。
C亚型
由于HIV感染后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导致二重感染。又分为两类:
C1:导致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慢性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类圆线虫病、念珠菌病(侵犯食管、支气管及肺)、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鸟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性播散性疱疹病毒感染、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炎等。
C2:导致其他感染,如口腔毛状黏膜白斑病、带状疱疹、复发性沙门氏菌血症、奴卡菌病、结核及口腔念珠菌病等。
D亚型
继发肿瘤,如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脑的原发性淋巴瘤等。
E亚型
其他并发症,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病因艾滋病的病因主要是HIV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液、性行为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导致人体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受损,患者最终因为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主要病因艾滋病的病因主要为HIV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人体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CD4+T细胞)的损伤和减少,同时导致其他免疫功能损伤,从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甚至肿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流行病学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的患病率与死亡人数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9月,我国报告现在存活的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超过85万例,死于艾滋病的患者累计超过26.2万例。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 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感染者和病人约为125万。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
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艾滋病病毒,唾液、泪液和乳汁等体液中也可以含有艾滋病病毒。
血液接触传播
主要是共用针具吸毒、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者是血制品以及医疗操作等,都可被感染。
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以经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也可以在分娩的过程中或者在产后哺乳中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好发人群男同性恋人群以及多个性伴侣者
该疾病可通过性交传播,有不良性行为者会增加患病的几率。
有静脉吸毒史者
可因共用针具而传染该疾病,引起发病。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的子女
该病可通过母婴传播,尤其是母亲为艾滋病阳性者,更容易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子女。
症状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者可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不同阶段患者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急性期症状
通常在接触HIV后1~2周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有肝脾肿大。
无症状期症状
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艾滋病期症状
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续不规则低热超过1个月;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cm);慢性腹泻多于4~5次/天,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淋巴瘤等;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
其他症状90%的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皮肤黏膜病变,可表现为感染性皮损、非感染性皮损和皮肤肿瘤。
非感染性皮肤损害
皮损多形性,可类似于脂溢性皮炎、鱼鳞病、毛发红糠疹、银屑病等, 但通常病情更为严重。此外,还可出现特应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玫瑰糠疹、荨麻疹、多形红斑及痤疮样皮损。
感染性皮肤损害
带状疱疹
累及范围常较大,可出现水疱、大疱、血疱,疼痛剧烈,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脑炎、肺炎,甚至死亡。
单纯疱疹
常复发频繁,皮损分布呈局限性或播散性,表现为持续性口腔、生殖器、肛周重度疱疹,可长期不愈并形成深溃疡。
疣
可表现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男性同性恋患者的肛周、直肠部常有尖锐湿疣。
真菌感染
鹅口疮是免疫缺陷最早出现的症状,此外常出现较严重的浅表真菌感染,如泛发性体股癣、手足癣和多发性甲癣等,有时表现不典型,需做真菌镜检和培养。
细菌感染
表现为毛囊炎、多发性皮肤脓肿或疖。
皮肤肿瘤
卡波西肉瘤
常见于鼻尖、口腔黏膜、躯干、四肢等处,皮损开始为粉红色斑疹,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以后颜色变暗,形成淡紫色或棕色的斑疹或斑块,最后变为出血性皮损和结节。
淋巴瘤
皮损无特异性,可为丘疹或结节,诊断主要依靠病理。
并发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
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各种致病菌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等。
恶性肿瘤
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容易并发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
就医由于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者可维持数年不出现明显症状,一旦发现明显症状,疾病已到晚期。因此,建议存在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职业暴露、输入不明血液及血制品等人群,定期接受艾滋病病毒相关检测。
就医指征高危人群应注意定期体检,若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全身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症状,应立即就医。
已经明确感染的人群,应在固定的医院或疾控中心接受定期治疗并随访评估。
就诊科室艾滋病患者可以到当地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或皮肤性病科就诊,如果是专科医院,可以到艾滋病科进行就诊。
对于没有明确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在当地的综合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如果艾滋病初筛是阳性,就需要进一步做确诊试验,可以在当地三甲综合医院或者疾控中心进行确诊试验。如果确诊试验也是阳性,就需要到当地的疾控中心和艾滋病专科医院去进行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是否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多久了?
近期是否存在不安全性行为?
有多个性伴侣吗?性伴侣有多个性伴侣吗?
既往是否有献血、卖血、吸毒的经历?
以前做过检测吗?阴性还是阳性?复查过吗?
需要做的检查HIV抗体检测
当HIV抗体(+)时,需要进行HIV确诊试验,可明确艾滋病感染。
血常规
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是否有贫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情况。
免疫学检查
检测T细胞亚群,包括CD4和CD8细胞计数、CD4/CD8的比值等,可以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HIV病毒定量检查
巨细胞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
当怀疑合并病毒感染时,可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能够确定具体的病毒感染类型。
肺泡灌洗检测、脑脊液
当怀疑肺孢子菌肺炎时,进行肺泡灌洗检测,当怀疑隐球菌感染时,可检测脑脊液,能够明确是否有肺孢子菌肺炎以及隐球菌感染。
影像学检查
可用于对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如肺孢子菌肺炎(PCP)进行诊断,能够明确病情的进展情况。
诊断标准成人、青少年及18个月龄以上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HIV抗体筛查试验有反应和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
HIV抗体筛査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性试验阳性。
HIV抗体筛査试验有反应和核酸定量试验>5000cps/mL。
有流行病学史或艾滋病相关临床表现,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HIV分离试验阳性。
18个月龄及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采样进行)。
有医源性暴露史,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
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和HIV分离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原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与继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的患者,均可能出现与AIDS患者类似的感染症状,但是不会有HIV的感染,而艾滋病患者则有HIV的感染,两者通过HIV抗体检测以及抗体筛查试验可以进行鉴别。
治疗艾滋病的治疗主要包含一般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并发症治疗。随着治疗药物的研发与创新,艾滋病已从一种致死性的疾病,转变为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
治疗周期 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需要终身间歇性治疗。 一般治疗无症状HIV感染者,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注意休息和营养,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另外,需对症给予输血,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对于控制了病情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病情及患者个人意愿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
药物治疗核苷类和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阿巴卡韦、恩曲他滨等,疗效确切,在体外对逆转病毒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高度活性。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如依非韦伦、奈韦拉平、利匹韦林,属于治疗艾滋病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的转录以及复制。
蛋白酶抑制剂
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可以有效阻断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形成。
其他药物
整合酶抑制剂如多替拉韦、拉替拉韦,还有一些药物是合剂,如丙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艾维雷韦+考比司他、多替拉韦钠+硫酸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均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手术治疗该疾病无手术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
制霉菌素研碎加甘油,调成糊状局部涂,或调成黏稠糊状慢慢吞咽。
卡氏肺囊虫肺炎
口服复方新诺明,恢复后尚需间断服用以防复发。长期服用时要注意血象、尿常规和肾功能。
细菌性感染
有反复发作的沙门菌感染,如血培养阳性可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也可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三联或四联抗结核药,强化治疗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巩固治疗4个月。用药过程中亦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重点是降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或进行脑室引流,抗生素可用两性霉素B。
疱疹病毒感染
带状疱疹可口服阿昔洛韦或者伐昔洛韦,单纯疱疹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口服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
弓形体病
病原治疗首选口服磺胺嘧啶或乙胺嘧啶治疗,替代治疗方案为可以选择抗生素治疗。
隐孢子虫病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调节免疫功能,口服螺旋霉素或口服甲硝唑。
肿瘤
对发展较快的Kaposi肉瘤可用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或阿霉素联合治疗。
预后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若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可延缓疾病进程。若患者无法耐受药物或未坚持规律服药,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发展为艾滋病期的进程,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能否治愈艾滋病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艾滋病的预后与患者是否治疗以及是否正规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患者不进行抗病毒治疗或者对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患者会在潜伏期之后进入到艾滋病期,而在艾滋病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机会性感染,最终会因为机会性感染以及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在艾滋病期患者的生存期只有12~18个月。如果患者能够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诊,患者可以长期抑制病毒,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也可以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患者可以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以及学习。
复诊艾滋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第1个月要到治疗的医院复诊两次,第2个月和第3个月各复诊一次,3个月以后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每一个季度复诊一次,如有不适,应随时复诊。
饮食营养状况是确定艾滋病病人生存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营养良好就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此外,足够的蛋白质储备和充足的微量营养素对许多治疗药物的疗效也十分必要。
饮食调理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牛奶、牛肉、羊肉、猪肉等,补充能量。
避免食用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少吃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限制含有酒精饮品的食物,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或发生感染性疾病。
对于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言,无需特殊护理,此时感染者状态与正常人相同,只要按时服药,定期随访即可。而且无论是病毒携带者或是患者都不需要特殊隔离,普通接触并不会导致感染。对于艾滋病期的患者而言,通常应该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日常护理首先要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每天定时服用抗病毒药物,监测病人的营养状况,如体重、体温、血糖以及24小时液体出入量。
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要注意定时翻身,以免产生褥疮导致皮肤溃烂。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多给予关怀安慰。
护理人员或亲人要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不要对艾滋病人心怀恐惧。
病情监测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所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就医。
HIV感染者若出现发热、慢性腹泻、头晕、反复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以及脉搏异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一般会承受巨大的心理、精神压力,家属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疏导,缓解患者的情绪,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患病的患者也会渴望与融入周围正常人群,家属应该不要害怕与患者进行身体接触,时常与患者握手或是拥抱,可对患者产生极大的鼓舞,可帮助患者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
特殊注意事项定期检查,不到非正规机构献血、不捐献器官、不捐献精子、避免怀孕。
不隐瞒病情,如实告知医生感染或发病的事实。
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的HIV疫苗可以预防HIV感染或延缓艾滋病进展,预防艾滋病重点在于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早期筛查艾滋病筛查对象
艾滋病患者在早期缺乏特异性指征,所以不能通过临床症状进行排查,如果近期存在不规范血制品使用或者存在高危性行为,则属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
艾滋病筛查的时间及方法
艾滋病高危人群一般在高危行为后2~6周左右,去当地疾控中心或者有检测艾滋病资质的医院,做艾滋病毒抗体检测或艾滋病核酸检测。如果结果为阴性,可以在3个月和6个月各做一次复查,若全部阴性,可以排除感染艾滋病病毒。如果检测阳性,需要到当地疾控中心或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如果是性工作者或者吸毒者,建议1~3个月做一次检测。
预防措施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反对乱性,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
避免到不经严格消毒的地方进行理发、修脚。
不宜到非正规的医美机构进行纹眉、纹身等操作。
不到非正规机构进行献血、输血。
已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避免受孕、哺乳。
确诊为HIV感染者,需要立即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避免传播给性伴侣。
避免与HI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用具,不慎暴露于HIV感染后需要紧急处理伤口。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2]李娟,王宇明,等.感染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5-191.
[3]陈洪铎,廖万洁,等.皮肤性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2-8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