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法定为乙类传染病。主要病变为脑实质炎症,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抽搐、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精神神经后遗症。经蚊叮咬传播,流行于夏秋季节。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感染科、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疾病别称: 日本乙型脑炎、日本脑炎、乙脑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压疮、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周期: 2周~6个月 临床症状: 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抽搐、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 好发人群: 10岁以下儿童 常用药物: 地西泮、水合氯醛、复方氨林巴比妥 常用检查: 脑脊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特异性lgM抗体测定、补体结合试验 疾病分类轻型
体温在39℃以下,神志清楚,可有轻度嗜睡,无抽搐,头疼以及呕吐不严重,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一周左右可恢复,往往依赖脑脊液和血清血检查确诊。
普通型
体温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碍,比如昏睡或者浅昏迷、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偶有抽搐,病理征阳性,病程约7~14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
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继而消失,病理征阳性。常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症状,可有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常有恢复期症状,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极重型(暴发性)
起病急聚,体温在1~2天内升到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有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及脑疝,病死率高,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留有严重后遗症,流行期间以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多见。
病因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为乙脑病毒感染导致,需要及时就诊治疗,避免耽误病情,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病因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叮咬人以后,病毒进入人体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强时,只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很快被清除,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力。被感染者如果免疫力很弱,而感染的病毒数量大及毒性强,则病毒可侵入中枢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
诱发因素外界因素
蚊繁殖泛滥、气温高、雨量多时容易诱发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病学传染源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家畜(猪、牛、马、羊等),家禽(鸡、鸭、鹅等)和鸟类可以感染乙脑病毒。其中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多以蚊、猪、蚊、人方式传播。也有报道称蝙蝠中也可以分离出乙脑病毒。
传播途径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是通过蚊叮咬传播,全球分离到乙脑病毒的蚊种有60余种,国内有20余种,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在家禽的圈里,这种蚊子最多。蚊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可以携带病毒越冬。被感染的候鸟、蝙蝠、蠛蠓也是越冬宿主。
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病例主要是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
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乙脑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近年来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控制在1/10万以下。流行性乙型脑炎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集中在7、8、9月。主要与蚊繁殖、气温和雨量等因素有关。发病较少集中,多为散发性。家庭成员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我国发病多在7~9月份,多散发。
传播途径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叮咬传播。
好发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2~6岁发病率最高。
症状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或者是症状比较轻微,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初期
起病的1~3天,起病急,体温39~40℃,伴有头疼、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嗜睡。此期很容易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高低与病情轻重以及神经系统表现平行。
极期
病程的第4~10天,除初期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脑炎、脑水肿)症状。高热,体温高达40℃,一般持续7~10天,重型者可达3周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神志不清最早发生于病程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通常持续一周左右,重型者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惊厥和抽搐发生率约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主要是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所致,轻者可表现为短暂的手、足或面部抽搐,严重者多为肢体以至全身的抽搐。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型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尤其延脑呼吸中枢病变、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和低血压脑病等所致,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脑疝患者除呼吸异常外,还有其他的临床表现,常见的脑疝有颞叶疝和枕骨大孔疝,也可外周性呼吸衰竭,由于脊髓病变导致呼吸肌麻痹,或者是因呼吸道痰阻,并发肺部感染所致,表现为呼吸先快后慢、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呼吸节律整齐。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三者互相影响,呼吸衰竭为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在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个别重症病人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流涎、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等症状,但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可以在6个月内恢复。
后遗症期
上述精神神经症状6个月仍未恢复,则称为后遗症,发生率为5%~20%,有的持续终生。
其他症状其他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多在病程的10天内出现,第二周后就很少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循环衰竭
比较少见,常与呼吸衰竭同时出现,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和胃肠道出血。产生的原因多为心功能不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消化道失血、脑水肿和脑疝等。
并发症支气管肺炎
多见于重型患者,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容易咳出,容易导致支气管肺炎。
口腔溃疡
不注意口腔卫生以及口腔护理的患者容易发生口腔溃疡。
压疮
较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如果不注意经常换位置,容易在枕部和腰底部发生压疮。
上消化道出血
重型病人还应该警惕应激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就医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减少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就医指征夏秋季节,被蚊叮咬过出现发热,尤其体温超过39℃以上,伴有头疼、恶心、呕吐,需要及时就医,避免误诊。
10岁以下的儿童出现高热、抽搐,需要及时就诊。
出现高热、神志异常、意识障碍,并且有到过乙脑流行疫区或者有高温、多雨、潮湿山区旅居史,需要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疼、食欲差、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感染科就诊。
如果是儿童出现疾病症状,还可以选择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有没有被蚊虫叮咬过?居住环境是否有杂草、多雨、多蚊?
是否去过山区?有没有去过流行病疫区,周围人群有没有类似病例?
现在的症状有没有发热?最高体温是否超过39℃?是否伴有头疼、恶心、呕吐?
发病时间长短?
既往有没有癫痫史、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个别甚至更高,但部分患者的血常规始终正常。
腰穿脑脊液检查
外观无色透明或者是微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多在(50~500)×10^6/L,少数可高达10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少数病例在病初脑脊液检查是正常的。
血清血检查
特异性lgM抗体测定,该抗体病后3~4天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二天即可检测,2周达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为lgG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多在发病后2周出现,5~6周达高峰,抗体水平可维持一年左右,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或者是流行病学调查,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抗体出现较早,一般在病后第4~5天出现,两周达高峰抗体水平,可维持一年以上,阳性率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操作简便,可用于临床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血和脑脊液中不易分离出病毒,在病程第一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
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检测,在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PCR可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诊断标准流行病学
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旅行。
症状体征
急性起病,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嗜睡,可伴有脑膜刺激症症状。发热2~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惊厥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症状,或发展到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辅助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为(50~500)×10^6/L,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中抗乙脑特异性l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lgG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l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脑脊液、脑组织、血清分离到乙脑病毒,可提供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中毒性痢疾
多见夏秋季节,数小时内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甚至呼吸困难,但是一般不出现颈强直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正常。大便成脓血样,便镜检和粪便培养可明确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脑脊液混浊,其中白细胞可数以万计,糖减低、蛋白质升高,脑脊液涂片培养有细菌生长。
其他病毒性脑炎
可由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其他疱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与乙脑相似,确诊有赖于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和病毒分离。
结核性脑膜炎
无机械性,起病比较缓、病程长,以脑膜刺激征为主,常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氯化物与糖均降低,蛋白质增高较明显,涂片染色和培养可检出结核杆菌。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用药物和物理降温,控制体温于38℃左右,抗抽搐、抗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要及早气管切开,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恢复期有神经肌肉的后遗症者要加强主动、被动的运动和针灸物理康复治疗,有条件者必要时应用高压氧舱治疗。
治疗周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轻者治疗2周左右,严重者治疗周期为1~6个月。 一般治疗病人住院需要隔离,室内有防蚊和降温措施。
做好防护和病情监测,保证呼吸道通畅,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
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和压疮,可采用鼻饲。
抽搐患者要注意设床栏,防止坠床,防止舌头被咬伤。
重症患者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输液量不宜过多,以免加重脑水肿,成人每天补液1500~2000ml,并酌情补充钾盐,纠正酸中毒。
药物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
高热
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同时肛温保持在38℃左右。
物理降温
包括冰敷额部、枕部和体表大血管部位,如腋下、颈部、腹股沟处。30%~50%的乙醇或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降温不宜过快、过猛,禁止冰水擦浴,以免引起寒战和虚脱。
药物降温
退热药物比如赖氨匹林、复方氨林巴比妥等。用量不可过大,避免导致大量出汗,引起循环衰竭。
亚冬眠疗法
适用于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具有降温、镇静、止痉作用,可用氯丙嗪和异丙嗪肌注,疗程一般为3~5天。
抽搐
去除病因以及镇静解痉。
高热所致
降温为主。
脑水肿所致
脱水为主,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者是静推,可每4~6小时重复使用。必要时可加用50%的葡萄糖、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注射。
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
使用镇静剂,常用的镇静剂地西泮,肌肉注射和缓慢静脉注射。还可用水合氯醛鼻饲或灌肠,采用亚冬眠疗法,可采用巴比妥纳预防抽搐,但不宜久用。
呼吸衰竭
根据引起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氧疗
鼻导管和面罩给氧。
脑水肿所致
加强脱水治疗。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定时吸痰、翻身拍背,必要时应用化痰药物和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适当的加用抗生素,防止细菌感染,严重排痰障碍者考虑用支气管镜吸痰。若上述处理无效,病情危重者采用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中枢性呼吸衰竭
应用呼吸兴奋剂,首选洛贝林,肌注或静脉滴注。也可选尼可刹米、二甲弗林。
改善微循环
血管扩张剂改善脑微循环、减轻脑水肿、解除脑血管痉挛和呼吸兴奋中枢。纳洛酮是特异性的吗啡受体拮抗剂,对退热、止痉、神志转清、纠正呼吸衰竭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早期应用。此外,酚妥拉明、山莨菪碱也可以应用。
循环衰竭
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强心剂、利尿药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目前对激素的使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手术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无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相当于暑温、伏热等症候范围辨证施治,如白虎汤加减、清瘟败毒饮等,清宫解毒、凉血息风。常用成药有安宫牛黄丸,可以清热解毒、开窍安神,有抗昏迷和止痉作用。
其他治疗恢复期和后遗症的治疗
加强护理,防止压疮和继发感染的发生,结合针灸、推拿、按摩、高压氧等治疗。
预后轻型和普通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重型患者病死率仍在20%以上,大多发生在极期,多为幼儿和老年人。重型存活者有5%~20%发生后遗症,通过功能锻炼和细致的护理,能够减轻,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能否治愈轻型和普通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可治愈。
能活多久大部分流行性乙型脑炎经过规范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部分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后遗症5%~20%的重型乙脑患者会留有后遗症,主要是会导致患者出现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及痴呆等,经积极治疗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身。
复诊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在经过正确1~6个月后,及时复诊。
饮食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营养饮食,注意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可以多吃营养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多吃水果蔬菜,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尽量不要喝咖啡、浓茶、功能性饮料等饮品,避免对脑部的刺激。
饮食调理适当补充营养,可选择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帮助病情恢复。
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营养膳食搭配合理,荤素相宜,忌辛辣、甜腻,进食时间合理,少食多餐。
护理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在家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同时做好防蚊防虫措施;对于存在后遗症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康复疗法;恢复一段时间后,定期到医院复查。
日常护理按医嘱口服药物,避免自行减药或停药。
恢复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病情监测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要注意呼吸道感染。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应该警惕泌尿系感染。
患者皮肤发红、溃烂,应该及时处理,勤翻身。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应该主要是采取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要注意自己生活环境的卫生,避免蚊虫叮咬,可以使用蚊帐、蚊香等,也可以注射疫苗起到预防的效果。
预防措施流行季节前要给幼猪接种疫苗,可有效的控制人群乙脑的流行。
消灭蚊子的滋生地,比如清除杂草、积水,填平洼地,做好牲畜棚圈的灭蚊工作。
外出时要穿长袖、长裤,裸露皮肤要涂抹防蚊液。
预防接种疫苗,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乙脑的有效措施。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一般在流行前1~2个月进行接种。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2-108.
[2]王宇明,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92-602.
[3]陈丹,胡越.儿童日本脑炎的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8):190+194.
[4]金燕子.38例成人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2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