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

概述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的一种病症,是一种面神经受损症状。该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小儿也可发病,可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面瘫的形成原因为面部中风而导致的面部血液循环障碍,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或蹙眉、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完全,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使功能恢复为主。

面瘫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Facial Paralysis 疾病别称: 面神经麻痹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鳄泪综合征、角膜白斑 治疗周期: 2~3个月 临床症状: 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或蹙眉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且情绪易波动者、面部受过刺激者、孕期与产褥期女性 常用药物: 泼尼松、地塞米松、维生素B1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神经兴奋性检查、肌电图、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而导致的面瘫,病变位常位于面神经核以下部位,如面神经管。其病变侧表情肌全部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额或蹙眉;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完全;患侧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露齿时更明显);由于口轮匝肌瘫痪,会出现吹口哨、鼓腮漏气;由于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龈,口水或汤水可从患侧口角漏出等。

中枢性面瘫

中枢神经面瘫又名中枢神经性麻痹,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大脑皮层中枢以下部位,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所引起的面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多数患者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肌肉瘫痪且无味觉、唾液分泌障碍。

病因

面瘫的形成原因为面部中风而导致的面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面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面部神经麻痹发炎甚至出现坏死,使面部肌肉不受大脑控制。

主要病因

中枢性面瘫的原因

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及炎症所引起。

周围性面瘫的原因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狭长的骨性面神经管使得面神经一旦出现炎性水肿则很容易受压缺血,病理改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时可出现轴突变性。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可能是导致面神经炎性水肿的病因,EB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等感染也有报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则可能导致Ramsay Hunt综合征(亨特氏综合征),头面部受凉导致营养面神经的微血管痉挛使得面神经缺血、缺氧也可能是病因之一。

诱发因素

临床中也可见因受凉因素而导致面瘫的患者。

流行病学

通常情况下,面瘫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面瘫的发病也可见于较小年龄,年龄最小者仅为八岁。本病以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大致为男性的两倍,典型的发病年龄为40~50周岁之间。其中少数病例面瘫一开始的时候表现为面肌痉挛。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且情绪易波动者

面瘫患者病前有过疲劳史,免疫力相对下降,如果遇到情感的相对过大波动,如生气、害怕、紧张、压力过大等易引发面部神经麻痹。

面部受过刺激者

如冷风、冷水等刺激,遇冷后面神经血管发生了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而引发了面瘫。

孕期与产褥期女性

有孕期、产褥期的妇女相比普通人更容易患面瘫。

症状

面瘫的典型症状为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或蹙眉,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完全,少数患者出现味觉或听觉障碍。

典型症状

面肌挛缩,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加深、睑裂缩小、口角反向患侧牵引,使健侧面肌出现假性瘫痪现象。患侧面肌联带运动,即某些面肌随意运动的同时,另一些面肌也随之不自主运动,如闭眼时口周肌肉随之抽动,或口动时随之眨眼等。

鼓气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其他症状

部分病人起病前1~2天可出现患侧耳后持续性疼痛或乳突部压痛;面神经病变在中耳鼓室段者可出现说话时回响过度和病侧舌前2/3味觉缺失。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上述表现外,还出现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亨特氏综合征)。

并发症

鳄泪综合征

表现为患者进食时,尤其是味浓食物时患侧眼睛会不自主地流泪,甚至只是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而分泌唾液时就会不自主流泪,可能的发生机制是面神经炎导致面神经中的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脱髓鞘,其后神经纤维再生时,支配颌下腺、舌下腺和味觉的鼓索支与支配泪腺、鼻黏膜及腭处腺体分泌的岩大神经再生在一起,从而使得来自唾液腺和味觉的神经冲动引发流泪。

角膜白斑、失明

部分患者可因面部血流不畅而导致角膜白斑及失明。

就医

面瘫患者就医需配合专业医生做相关检查,明确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还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便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就医指征

如有中风情况,需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出现面部神经瘫痪情况应及时就医。

如有失明等异常情况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持续这种情况多久了?

是否有其他症状出现?

有无中风情况?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面神经电图

在同等距离下比较患侧与健侧。波幅差比,即(健侧波幅-患侧波幅)/健侧波幅<50%,M波潜伏期≤3.8ms者,预后好;波幅差比>90%者,预后欠佳。

神经兴奋性检查

在乳突下及下颌角后方刺激面神经主干,缓慢移动刺激极,寻找使用最小电流即可引起面部最轻收缩的部位,记录所需电流,并与健侧比较。差值<2.0mA者,预后良好;差值>3.5mA者,预后可能不佳。

瞬目反射

起病早期几乎都表现为异常,临床意义不大,因此起病3~4周之后行此检查,对判断预后才有意义。起病4周内能引出R1波者,预后好;若起病3个月后仍无法引出R1、R2和R2波者,预后不佳。

面肌肌电图

起病1~2周后才可能出现失神经电位,因此早期此检查临床意义不大。起病2周后,多相波增多提示神经支配开始恢复,轻收缩时出现运动单位者预后相对较好,完全不出现运动单位者预后不佳。失神经电位的出现意味着面神经轴突已发生不可逆损伤,出现大量失神经电位意味着预后差。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X线、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是否有骨折及骨折的部位,颅内是否有病变,如肿瘤等情况。

诊断标准

以面部神经病变为主要诊断依据,如面部神经瘫痪起病突然,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面部肌肉麻木、瘫痪,不能做蹙眉、鼓腮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漱口时漏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出现以上症状时,可初步诊断为面瘫。

若影像学检查发现头部存在骨折、颅内有肿瘤等情况,可明确面瘫原因。

电诊断试验出现异常,也可帮助明确诊断为面瘫。

鉴别诊断

吉兰-巴雷综合征

有肢体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常伴有两侧周围性面瘫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莱姆(Lyme)病

伯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面神经麻痹,多经蜱叮咬传播,伴慢性游走性红斑或关节炎史。可应用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证实。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常伴其他脑神经麻痹,以动眼、外展及面神经麻痹居多,可单独发生。

继发性面神经麻痹

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及麻风均可累及面神经,但多有原发病的特殊表现。

后颅窝病变

桥小脑角肿瘤、多发性硬化、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大多起病较慢,有其他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特殊表现。

面肌痉挛

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首发症状常从下睑眼轮匝肌的轻微颤搐开始,逐渐向上扩展至全部眼轮匝肌,进而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面肌抽搐不伴疼痛,面肌随意性收缩在非面肌抽搐时一般不受影响。

治疗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使功能恢复是面瘫的治疗原则。大部分患者使用中医康复,严重者需进行中西医结合进行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 通常情况下,2~3个月内可痊愈。 急症治疗

若为脑卒中引起的面瘫,治疗同脑卒中治疗。急性期可以用药物促进血栓溶解,恢复血流,还包括脑保护治疗、降低颅内压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药物治疗

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或地塞米松,也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内注射,促进神经髓鞘恢复。Ramsay-Hunt综合征(亨特氏综合征)病人可口服阿昔洛韦。眼裂不能闭合者,可根据情况使用眼膏、眼药水、眼罩等措施预防感染以保护角膜。

手术治疗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以使用面神经减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风险较高,可能造成面神经损伤或永久性听力丧失,目前已不使用该术式。对于合并有脑卒中等疾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是否进行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物理治疗

急性期可在茎乳口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等,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

中医治疗

中医、康复

针灸建立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以疏通经络、祛邪抗病为主。所以中医针灸治疗面瘫是一个很有效的、很值得推荐的办法。还可以配合面部的功能锻炼,都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预后

约80%的面瘫病人在1~2个月内恢复,一周内味觉恢复者及年轻病人多预后好,老年病人伴乳突疼痛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预后较差。完全性面瘫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2~8月甚至一年,且完全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小。

能否治愈

一般情况下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饮食

面瘫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粗糙、干硬、辛辣食物,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以防烫伤口腔黏膜,病人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患侧滞留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饮食调理

治疗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类、不易消化类及热性食物。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多食用易消化类食物,如南瓜、山楂、海带等。

宜吃
黄米 煮苹果 阳春面 番鸭 番荔枝 皮蛋瘦肉粥 提子干 蒸鸡蛋羹 叉烧包 查看更多>
少吃
酱油干 苏打饼 鱼罐头 肉丸子 醋泡萝卜 糯米糍 海蜇 巧克力糖 山楂条 查看更多>
慎吃
生地瓜 糖蒜 糖糕 麻花 孜然 八爪鱼 青蒜 蒜黄 腌制大蒜 查看更多> 护理

面瘫患者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面部防风防寒,避免直吹冷风,外出时可戴口罩、系围巾,既可保暖又能够改善自身形象。患侧面部可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应轻柔、适度、部位准确。

日常护理

生活有规律、合理休息、适度娱乐,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心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适当分散注意力。

饮食清淡,营养丰富,严重时予以半流质饮食。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出现面部肌肉瘫痪、口角歪斜,尤其在谈话时面部抽搐较厉害,这些自身形象的改变会使病人感觉害羞或难为情,害怕遇见熟人,不敢出现在公众场所,容易导致焦虑、急躁情绪。应观察有无心理异常的表现,鼓励病人表达心理感受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患者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并介绍治愈病例,指导克服焦躁情绪和害羞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预防眼部并发症,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者应减少用眼动作,并给予眼罩、眼镜防护或用眼药水预防感染,保护角膜。

指导病人尽早开始面肌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可对着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天数次,每次5~15分钟。

预防

若要预防面瘫,平时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多做功能性训练,如抬眉、鼓气、张大嘴等。每天进行穴位按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用毛巾热敷脸,勿用冷水洗脸,寒冷天气时应注意保暖。

预防措施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粗粮、富含蛋白质类食物。

减少光源性刺激,如电脑、电视、紫外线等。

注意保持心情畅快,注重锻炼,保证充足睡眠。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0-42.

[2]钟运,张帅,贺楚峰,梅凌云.18例颞骨骨折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0,18(04):698-702.

[3]李晓红,穆志龙,贺改涛,焦富勇.面神经麻痹75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4):173-175+216.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44.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