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痉挛

概述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原发性扭转痉挛可见壳核、尾状核、丘脑的神经细胞变性、脱失,胶质细胞增生,并可见脂褐素沉积。继发性扭转痉挛的病理改变随原发病不同而异。病初只表现局限性的肌张力障碍症状,以后波及全身,造成扭转痉挛。可有阳性家族史,最突出的症状是以躯干为纵轴的扭转或螺旋样运动。患者尚可表现挤眉弄眼、牵嘴歪舌、眼睑痉挛、扭转及各种肢体的不自主运动。除此之外,药物治疗是扭转痉挛的主要治疗方法。

扭转痉挛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Torsion spasm 疾病别称: 变形性肌张力障碍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部分遗传 并发疾病: 智力障碍、骨骼畸形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四肢或躯干不自主扭动、四肢或躯干保持异常姿势、脊柱畸形、斜颈 好发人群: 有家族病史者、中毒者、过量使用药物者 常用药物: 左旋多巴、苯海索、巴氯芬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分析 疾病分类

分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Marsden将原发性分为全身型、节段型和局灶型。

全身型

是指症状由起病部位逐渐蔓延至四肢及躯干。

节段型

是指症状累及有限范围,如一侧上肢和颈部、 或双侧上肢、颈部和躯干,但不累及下肢。

局灶型

是指症状仅限于起病部位,如上肢或足,但很少见。

病因

原发性扭转痉挛部分由遗传因素引起,继发性可因如脑缺氧、颅外伤、肝豆状核变性、脑炎或药物反应造成。好发于有家族史、一氧化碳、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等人群,感染、中毒、外伤等均可诱发扭转痉挛。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

大量的基因研究认为,儿童和少年发病的自发性扭转痉挛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典型肌张力障碍的基因DYT1定位于9q34(9号染色体长臂)。

疾病因素

许多病因可能造成基底节的尾状核和壳核的小神经元变性和萎缩,基底节的脂质及脂色质增多,从而导致基底节环路受损引起皮质水平的抑制功能障碍,引起扭转痉挛。如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后感染、肿瘤等。

药物、中毒因素

吩噻嗪类、酮基布洛芬等药物及有机磷杀虫剂、一氧化碳中毒等,可以导致扭转痉挛。

诱发因素

感染、中毒、外伤等均可诱发扭转痉挛。

流行病学

扭转痉挛缺乏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本病并不常见,一般发病于儿童及年轻人,可有阳性家族史。

好发人群

有家族病史,携带致病基因的人。

其它疾病导致基底核损伤的患者。

一氧化碳、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者。

过量使用左旋多巴、酚噻嗪类等药物者。

症状

扭转痉挛的主要症状是肌张力障碍,肌肉不受患者控制自主收缩,引起躯干、四肢乃至全身剧烈扭转、颤抖、姿势不正常等症状。还可表现挤眉弄眼、牵嘴歪舌、眼睑痉挛、扭转及各种肢体的不自主运动。

典型症状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

躯干及脊旁肌受到疾病影响时,引起患者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全身扭转、螺旋性运动等症状,这是扭转痉挛的典型症状。症状常在清醒时出现,奇特的姿势维持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情绪紧张或自主运动时症状加重,睡眠或麻醉后症状消失。

下肢肌张力障碍

最先出现症状的大多是一侧下肢,患者感觉像有一股力在牵引拉扯,或者感觉下肢僵硬,并有轻度的行走不便。病情逐渐加重后,发生疾病的下肢足部向内侧旋转,形成畸形的马蹄内翻足,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可能有一侧或两侧膝关节轻微弯曲。

上肢肌张力障碍

上肢受到疾病影响时出现手臂弯曲、左右手交换姿势、手指伸直、手和前臂内翻等症状,患者不由自主地做出持物、书写等特殊动作。

脊柱畸形

随着病情进展,一般患者都会出现异常姿势。支持脊柱活动的骶脊肌受到影响,可造成腰椎过度前凸、骨盆倾斜等症状,患者出现躯干侧前凸的姿势。

其他症状

斜颈

颈部肌群受影响时,患者会出现头颈歪斜的症状。

面肌痉挛、构音困难

面部肌肉和咽喉部肌肉受影响时,引起面肌痉挛、构音困难等症状,患者面部受累出现挤眉弄眼、牵嘴歪舌、舌伸缩扭动等,喉部肌肉受累表现为说话费力、含糊不清。

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能有智能减退,因不自主运动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活动,晚期病例可因骨骼畸形、肌肉痉挛而发生严重残疾。

就医

当患者出现肌肉不受控制,躯干或四肢不自主的痉挛和扭转,不断变化各种奇怪的动作,出现多种不正常姿势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医。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全身治疗,多仅为对症治疗,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就医指征

患者出现一侧下肢僵硬,足内翻,行走时足跟不着地时,及时就医。

四肢或躯干有不自主运动时,需及时就医。

有斜颈、面部抽搐、脊柱畸形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有什么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家族有没有遗传病史?有没有其他亲属出现过类似症状?

有没有在其他地方就诊?做过什么检查?

有没有服用药物?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症状,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有无不自主运动,确诊时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见,双侧壳核、丘脑、苍白球低密度,主要在壳核,罕见于尾状核,尚可见高顶区前部,于侧脑室体部邻近处有较小低密度,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扩大。

基因分析

原发性扭转痉挛患者年龄较小,可有遗传家族史,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

诊断标准

首先需根据病史、有无不自主运动或异常姿势的特征性表现确定是否为扭转痉挛,然后区分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发性扭转痉挛患者年龄较小,可有遗传家族史,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继发性扭转痉挛患者年龄较大,多有疾病史或中毒史。

鉴别诊断

舞蹈症

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

僵人综合征

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僵硬可明显限制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易与扭转痉挛区别。

手足徐动症

手足徐动症若为先天性多伴有脑性瘫痪,主要是手足发生缓慢和不规律的扭转动作,四肢的远端较近端显著,其肌张力时高时低,变动无常。扭转痉挛主要是侵犯颈肌、躯干肌及四肢的近端肌,而面肌与手足幸免或轻度受累。

神经性肌强直

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左右,主要症状为肌束抽动、肌肉蠕动、肌肉强直,多伴有出汗增多的表现,肌电图可协助诊断。

痉挛性斜颈

成年人起病多见,颈部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收缩最易出现症状。颈肌收缩多呈痉挛样跳动,往往一侧更为严重,患肌常有疼痛,并可见肥大。

治疗

扭转痉挛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大多数不能治愈。但有效的规范治疗能够缓解病情,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局部的肌张力障碍可以采取注射肉毒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只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目前扭转痉挛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左旋多巴类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巴反应性扭转痉挛的患者,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症状,通常小剂量就有治疗效果。其他类型的扭转痉挛,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

抗胆碱能药

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选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苯海索等,对继发性扭转痉挛有较好疗效。

γ-氨基丁酸能药物

如巴氯芬。继发性扭转痉挛的患者,如果同时有疼痛和僵直的症状,可以采用鞘内注入巴氯芬,但此法的长期疗效未得到证实。

A型肉毒毒素

A型肉毒毒素能抑制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肌肉的可逆性松弛性麻痹,局部注射疗效较佳,注射部位选择痉挛最严重的肌肉或肌电图显示明显异常放电的肌群,主要用于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和肌肉痉挛。

手术治疗

立体定向毁损术

主要通过破坏大脑内的一些部位,包括苍白球内侧部、丘脑腹外侧核头部、中央中核外1/3,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病情。躯干症状严重的患者,要做双侧手术。术后复发的患者可以再次定向毁损,但要扩大毁损范围。

脑深部电刺激术

可以有效地缓解肌张力障碍,改善扭转痉挛患者的症状。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对组织无永久性损害,尤其适用于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患者。

预后

扭转痉挛目前大多数不能治愈,患者生存时间因人而异,少数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能否治愈

此病目前大多数不能治愈。

能活多久

扭转痉挛患者的生存时间因人而异,与发病年龄和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后遗症

少数患者因严重的扭转痉挛,造成关节永久性畸形和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

饮食

扭转痉挛患者应改善生活方式,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量多餐,进食时宜慢,以免呛咳。

饮食调理

高热量、低脂饮食,此类患者消耗多,给予高热量、低脂、适量优质蛋白质的易消化饮食。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苹果、西红柿等,补充维生素。

及时补充水分,以保持大便通畅,减轻腹胀和便秘。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护理

护理过程中,对病人应充分尊重和同情,但在言行、举止上避免表现出过分关注,以免触及病人敏感情绪,加重自卑感。其次,建立良好的护患情谊很重要。

日常护理

因患者全身不自主运动,床旁应加设护栏,以防患者坠床。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规律锻炼,运动有助于控制扭转痉挛。可以制定定期锻炼的计划,并长期坚持。每周运动5天以上,每天30~60分钟。

病情监测

应注意疾病的进展,观察有无新发症状,注意观察扭转痉挛程度。

特殊注意事项

给予镇静药物时要注意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药效的持续时间。若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

预防

扭转痉挛患者发病后多逐渐部分或全部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对家属、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有遗传背景的患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患者需管理好危险因素,做好基因检测。

早期筛查

有遗传背景的患者,应管理好危险因素,做好基因检测,做到早期发现。

预防措施

避免近亲结婚。

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

加强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8:344-346.

[2]陈涛,田增民.扭转痉挛的功能神经外科治疗进展[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25(03):186-188.

[3]王景,汪鑫.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及术后神经调控[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10):800-803.

[4]倪霜.1例农药中毒致扭转痉挛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5):124.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53.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