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破裂、血管畸形、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等各种脑血管病变引发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但不包括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导致的全脑缺血或缺氧所引发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脑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是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表现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多数患者在前期没有任何征兆,发病突然。脑血管病需要药物、手术等长期治疗,其预后也要根据不同病情有所不同。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疾病别称: 脑血管疾病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部分遗传 并发疾病: 脑疝、脑心综合征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治疗 临床症状: 肢体麻木、说话不清、眩晕、呕吐、头痛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群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华法林 常用检查: 血常规、心脏超声、CT、磁共振 疾病分类缺血型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以此类型多见,其包括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出血型脑血管病
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动脉硬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病、外伤、药物、血液病及各种栓子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根据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归为四类,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其他病因。
主要病因血管壁病变
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再次为先天性血管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各种原因如外伤、颅脑手术、插人导管、穿刺等所致的血管损伤。另外,还有药物、毒物、恶性肿瘤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以及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或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凝固性增加和出血倾向,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高黏血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和第V因子基因突变等遗传性高凝状态,应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其他病因
包括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
诱发因素若长期处于极大的精神压力情况下,也容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理分布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心脏病。近年来卒中在我国全死因排名中的顺位明显前移。2008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卒中( 136.64/10万)已超过恶性肿瘤( 135.88/10万)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根据2017年发表的Ness-China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我国卒中发病率为345.1/10万人年,死亡率为159.2/10万人年,患病率为1596. 0/10万人年,每年新发病例约240万,每年死亡病例约110万,存活者约1100万。
好发人群脑血管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由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减退,发病机率显著上升。
症状脑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主要表现为短暂一过性、局限性神经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症状可自行缓解,不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TIA可反复发作,间歇时间无规律。如颈动脉性TIA表现为突发的对侧肢体麻木、力弱、感觉障碍、单眼黑蒙,如在优势半球可有失语;椎动脉性TIA突发眩晕、复视、双眼黑蒙、共济障碍、构音及吞咽困难,可有同向偏盲,每次发作轻瘫的部位不恒定,常伴有枕部头痛。
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发病似卒中,临床表现与TIA相似,但神经功能障碍时间超过24小时,一般在一周左右恢复正常。头颅CT或MR扫描可发现脑内有小梗死灶。
进展性卒中(SIE)
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发展,呈阶梯样加重,需6小时以上病情发展达高锋。主要原因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塞。
完全性卒中(CS)
突然出现中度以上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病情发展在6小时内达到高峰,以后神经功能障碍长期存在,很少恢复。主要表现有偏瘫、偏盲、失语、感觉障碍,常有意识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
典型特征为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突然感到全身疲乏、麻木、无力、活动不便、出虚汗、低热、胸闷、走路不稳、突然跌倒、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嗝、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突然感到头晕、周围景物出现旋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头痛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这些表现可以短暂地出现一次,也可以反复出现或逐渐加重。
突然感到眼部不适,瞳孔异常(不等大),常引起颅内压增高,有时还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
突然意识出现障碍,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可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并发症脑疝
患者脑部大量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或被破坏,全脑水肿,形成脑疝。
脑心综合征
脑出血病变波及到丘脑下部,导致神经体液障碍,常引起心脑功能或器质性改变。
就医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病突然,没有任何征兆。一旦发生脑血管相关的症状,应立即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医,做体格检查、意识状态评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病情。脑血管病需要与急性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就医指征当出现肢体麻木、说话不清、眩晕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脑血管病相关表现,应立即就医。
即使是短暂性的表现,也因引起注意,立即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大部分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
出现意识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去神经外科。
医生询问病情最近有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吗?
看东西是否清晰?
最近精神压力大吗?
是否有四肢无力的感觉?
家中是否有人也患脑血管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体格检查
与患者交流,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并检查患者的视力、听力、嗅觉等状况是否正常。
意识状态评估
主要用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包括对患者眼部特征、刺激反应和呼吸情况的评估。
血常规检查
通过抽血查看血液中某些指标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
该病需要做心脏方面和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CT、磁共振等,主要为了了解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诊断标准根据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临床可初步考虑脑卒中。结合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疾病的证据,如神经功能缺损符合血管分布的特点,相关检查发现相应的病灶或相关的疾病证据,以及伴有的卒中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等,一般较容易作出诊断。
出现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等表现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鉴别诊断急性颅脑损伤
症状和部分脑血管病类似,根据头颅X射线及CT扫描可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常规检查出现以白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含量也增高的现象,可以此鉴别。
治疗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最终的治疗目的是为受损的脑组织提供正常的血液,维持脑的正常功能和活力,具体主要通过药物、手术进行长期持续治疗。
治疗周期 脑血管病需要长期持续治疗。 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抗血小板药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降脂药
如阿托伐他汀;
抗凝药
如华法林、小分子肝素;
溶栓药
可以应用尿激酶;
降血压药物
如甘露醇、呋塞米;
降糖药物
如胰岛素。
出血性脑血管病
降低颅内压力
如甘露醇、呋塞米等;
止血药物
如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
镇痛药物
如患者出现头痛剧烈,不能忍受,可应用镇痛药物。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颈动脉狭窄严重、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
预后脑血管病是一种良性病,在诊断明确后,通过常规治疗,某些疾病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但根据不同的脑血管病种类也有不同的存活时间。部分脑血管病可能会有运动障碍、偏瘫、感觉障碍的后遗症。该病情治疗周期较长,因此需要患者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
能否治愈某些类型的脑血管病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后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根据所得脑血管病种类不同,其存活时间也不确定。
后遗症部分脑血管病常常表现出运动障碍、偏瘫、感觉障碍等后遗症。
复诊脑血管患者一般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去医院复诊。
饮食脑血管病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荤素搭配,清淡饮食,保证日常营养均衡,还需注意规律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以促进消化吸收为主。
饮食调理宜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
少吃肉类,减少体内脂肪的生成。
避免食用高糖、高盐的食品,如腌菜、熏肉。
护理 日常护理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熬夜。
条件允许下,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
戒烟、戒酒,避免吸入二手烟。
预防脑血管病的致病原因复杂多样,没有办法彻底预防。但可以通过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做好疾病管理来降低发病风险,同时有病情家族史的患者需要定期体检。
早期筛查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去医院体检。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心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少激动,保持情绪稳定。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坚持每日散步,慢跑等运动方式。
日常进行低脂的清淡饮食,可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
参考文献
[1]高润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血管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74.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7.
[3]宋安.脑淤血后遗症的饮食和康复.中国老年,2017.
[4]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神经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6-18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