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卒中”,是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临床症状一般多在1~2小时内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影像学上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以及失语,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严重时可并发脑梗死、脑栓塞,应尽早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疾病别称: 小卒中、轻型卒中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脑梗死、脑栓塞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言语笨拙、肢体无力、头晕、肢体麻木、视网膜功能缺损 好发人群: 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脏病患者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阿托伐他汀 常用检查: 头部CT、头部MRI、脑血管影像学、经颅多普勒、心电图 疾病分类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要由于颈内动脉血管发生缺血引起患者出现肢体单瘫、偏瘫和面瘫,病变对侧单肢或偏身麻木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由于后循环血管缺血引起眩晕、恶心和呕吐等。

病因

有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学说很多。发病原因与缺血性卒中相同,只是疾病动态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管阻塞时间很短,而且通常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这和缺血性卒中不同。

主要病因

微栓塞

来源于颈部和颅内大动脉,尤其是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栓子脱落或心源性(常见于心房颤动患者)的微栓子脱落,随血液流入脑中,阻塞远端血管引起临床症状。而当微栓子崩解或向血管远端移动后,局部血流恢复,症状便消失。

血流动力学改变

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颈部或颅内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当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时,狭窄部位远端血管的血流减少,可发生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当血压回升后局部脑血流恢复正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消失。这种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占很大部分。此外,脑动脉狭窄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具有短暂、刻板、频繁的特点。

血液成分改变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中有形成分在脑部微血管中淤积,阻塞微血管,也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血症、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等,都可能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其他

颅内动脉炎和脑动脉盗血综合征也会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无名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时,上肢活动可能引起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或受压也可引起脑缺血发作。

诱发因素

家族史、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镰状细胞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吸烟等因素可诱发此疾病。

流行病学

我国成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病率为2.27%,研究估计全国有2390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多发生于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好发人群

多发生于50~7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多发于男性。

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家族史或曾经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人群。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等脑血管病的人群容易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起病突然,迅速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以及失语、语笨、头晕等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一般多在1~2小时内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每次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典型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常见症状

病变对侧发作性的肢体单瘫、偏瘫和面瘫,病变对侧单肢或偏身麻木。

特征性症状

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失明(眼动脉受累所致),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同侧Horner综合征,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

可能出现的症状

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常见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恶心和呕吐,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统缺血的表现。少数伴有耳鸣,是迷路动脉缺血的症状。不伴有其他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孤立性眩晕多数不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特征性症状

交叉性感觉障碍(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和脑神经交叉性瘫痪(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性症状。一侧或两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是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

可能出现的症状

复视(眼外肌麻痹)、交叉性感觉障得(Wallenberg综合征)、眼震、脑神经交叉性瘫痪、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真性或假性延髓性麻痹)、共济失调及平衡障碍、意识障碍等。脑干网状结构缺血可引起跌倒发作,尚可出现短暂性全面遗忘发作。

其他症状

症状反复发作,有发作短暂性、可逆性、反复性的临床特征。

每次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易出现反复发作。

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

并发症

脑梗死

反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脑梗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且影像学有梗死病灶。

脑栓塞

栓子反复脱落,当栓子较大时患者会出现脑栓塞,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影像学提示脑栓塞。

就医

患者怀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发现患者可能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建议立即就诊医院。大部分患者于卒中中心、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指征

病人出现反复发作的面瘫、肢体无力、麻木、语笨、单眼或者双眼失明、头晕、平衡能力差,以及没有明确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立即就诊医院,进一步检查。

就诊科室

大部分患者就诊卒中中心、神经内科。

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就诊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有何诱发因素?

症状每次发作持续多长时间?

症状共发作几次?

目前都有什么伴随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利等)

既往有无类似症状发作?

有哪些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发病后是否服用药物?服用哪些药物?

需要做的检查

血管造影

MRA和CT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初步了解脑部血管狭窄等情况。DSA检查是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

头部CT和MR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尽快行头部CT或MRI检查,一般头部CT和MRI检查多正常。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有助于发现新发梗死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灌注加权成像(PWI)可显示脑局部缺血性改变。

经颅多普勒(TCD)及颈动脉超声

通过TCD检查可监测微栓子,能发现狭窄或闭塞的颅内大动脉,并判断其狭窄程度。可评估侧支循环的代偿,了解脑血液循环状况。通过颈动脉超声对颈部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颅外段检查,可发现动脉硬化斑块并评价斑块性质。也可判断血管狭窄的程度及是否存在闭塞。

常规化验

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检测,对查找病因、判定预后及预防脑卒中是十分必要的。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

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心源性栓子的可能。

诊断标准

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中老年人突然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症状,符合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缺血后的表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完全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以完全缓解,应高度怀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头部CT和MRI正常或未显示责任病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鉴别诊断

部分性癫痫发作

部分性癫痫发作一般表现为局部肢体抽动,多起自一侧口角,然后扩展到面部或一侧肢体,或者表现为肢体麻木感和针刺感等,一般持续时间更短,脑电图可有异常。部分性癫痫大多由脑部局灶性病变引起,头部CT和MRI可能发现病灶,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般头部CT和MRI检查正常。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位置性眩晕,与头位变换有关,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多数小于1分钟,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2小时内恢复,由此可进行鉴别。

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应全面评估,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同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疗周期 大部分患者采取短期治疗即可。时间可持续2周至3个月。 病因治疗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要积极查找病因,针对可能存在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同时应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运动、避免酗酒、适度降低体重等。病因治疗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复发的关键。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对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建议给予抗血小板治疗而非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服用对消化道有刺激性,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氯吡格雷是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与阿司匹林相比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减少,在预防血管性事件发生方面优于阿司匹林。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不应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常规治疗。对于伴有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及人工机械瓣膜等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建议使用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有出血倾向、溃疡病、严重高血压及肝肾疾病的患者禁忌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除了可应用华法林外,也可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对于存在抗凝治疗禁忌或拒绝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钙拮抗剂

能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嗪口服即可。

其他

可应用中医中药,也可用改善循环药物。如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可以考虑应用降纤药物如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稳定斑块、调节血脂。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针对于颈动脉有重度狭窄(50%~99%)的患者。

动脉血管成形术(PTA)

针对于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70%~99%)的患者。

预后

单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一过性疾病,可很快自我恢复。但是需要关注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因不确定症状可能导致的伤害,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恢复之后的卒中再发等。

能否治愈

大部分可治愈,小部分发展为脑梗死。患者近期发生卒中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其7天内卒中风险为4%~10%;3个月内卒中风险为10%~20%(平均为19%)。

能活多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愈后不影响寿命,但是如果发展为严重脑梗死,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而影响寿命。

后遗症

一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脑梗死,患者会遗留永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偏瘫、麻木以及语笨等。

复诊

内科治疗患者建议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复查,手术病人建议半年、一年复查。复查血压、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血管的状况,颈动脉彩超有症状变化随时复查。

饮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注意均衡饮食,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饮食调理

忌烟酒,禁止食用太过油腻、辛辣刺激类的食物。

尽量少食或忌食动物内脏,忌食过咸的食物,建议以清淡饮食为主。

多食用新鲜蔬菜,无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多进食水果或高纤维类的食物等。

多进食对患者血管有保护作用,或易吸收、营养较丰富的食物。

护理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要积极管理生活习惯,尽量避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诱发因素。如果怀疑自己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可忽视症状或自行居家治疗,应立即就医。

日常护理

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情绪焦虑、紧张。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建议积极控制血压、血糖。

宜多喝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

规律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特殊注意事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卒中风险高,一些临床特征,如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及糖尿病等与卒中风险密切相关,患者需多加注意。

预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筛查病因及危险因素,全面评估、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同时遵循个体化原则。

早期筛查

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到医院进行头部CT等检查,可做到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患者,及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不要吸烟、酗酒。

发现存在血管重度狭窄,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正欢,宋雪利,刘昕等.《2019NICE:大于16岁人群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初期管理指南》解读(一)[J].中国全科医学,2020.

[2]吴江主编.神经病学.8年制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7-179.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5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