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是指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数为慢性起病、急性发作,病因比较复杂,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一般以慢性、反复发生的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已经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胆道外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Bileduct stones 疾病别称: 胆道结石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胆源性败血症、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癌 治疗周期: 1~2周 临床症状: 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好发人群: 肥胖者、长期高脂饮食者、饮食不规律者 常用药物: 头孢拉定 常用检查: 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MR/MRCP、PTC\FRCP 疾病分类按照结石的化学成分分类
胆固醇类结石
呈白黄灰黄或黄色,形状和大小不一,小者如小米粒,大者直径可达数厘米,呈多面体、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表面多光滑,剖面呈放射性条纹状。胆固醇结石,包括纯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后者由胆固醇、胆红素、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根据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剖面结构。
胆色素类结石
分为淡色素钙结石和黑色素食,前者为游离胆色素,与钙等金属离子结合而成,并含有脂肪酸、胆汁酸、细菌、粘多糖蛋白等成分,其质地比较软、易碎,呈棕色或褐色,故又称为棕色石,胆管结石以此类为多见,结石形状大小不一,一般为多发。黑色素石不含细菌,质地比较硬,有不溶性的黑色胆色素多聚体、各种钙盐和黏液、糖蛋白组成,相对比较少见。
其他结石
还有碳酸钙、磷酸钙或棕榈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少见结石。
按照结石发生的部位分类
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下的肝总管和胆总管结石为肝外胆管结石,汇合部以上的为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胆汁酸和磷脂浓度比例,以及造成胆汁淤积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主要病因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此外,胆管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黏液、糖蛋白,促使结石形成。胆汁排泄受阻、胆管内胆汁瘀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比如肝内感染、胆汁瘀滞、胆道蛔虫、激素、酒精、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回肠末端疾病、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均是导致胆管结石发病的因素。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和西北地区的胆管结石发病率相对比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诱发因素高脂肪饮食
胆管结石的患者大多数发生于进食油腻食物之后,此类食物会使人体胆汁中的化学成分比例发生失调,致使胆汁相对黏稠,影响胆汁排泄而诱发。
大量饮酒
大量酒精刺激可影响胆汁排泄。
精神刺激
严重的精神刺激,尤其是生气状态下会影响到胆汁的排泄。
不规律饮食
长期不规律饮食容易诱发消化系统激素分泌异常,影响胆汁排泄,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者更易诱发。
胆管结石是常见病,我国患病率在0.9%~10.1%,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区域。本病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常见,女男之比约为2.57:1,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管结石已由胆色素结石为主,正在逐渐向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转变。
好发人群长期缺乏运动者。
体质过于肥胖者。
高脂饮食者。
饮食不规律者,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者。
有肝脏疾病者,如肝硬化病人。
胆管结石的患者平时一般无症状,或仅有上腹部、胸背部胀痛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腹痛或黄疸,如继发胆管炎时,可有较典型的夏洛克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肝外胆管结石
腹痛: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多为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或者是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这是结石下移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胆总管平滑肌或Oddi扩约肌痉挛所导致。如果出现胆管扩张或平滑肌松弛而导致结石移动、嵌顿解除,腹痛等症状可缓解。
寒战高热:胆管梗阻继发感染导致胆管炎,胆管黏膜炎症水肿加重梗阻,致胆管内压力升高,细菌及毒素逆行经毛细胆管入肝窦至肝静脉,再进入体循环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约2/3的病人可在病程中出现寒战高热,一般表现为弛张热,体温可达39~40℃。
黄疸:胆管梗阻后可出现黄疸,其轻重程度、发生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胆管梗阻的程度、部位和有无并发感染。如为部分感染,黄疸程度较轻,完全性梗阻时黄疸较重;如结石嵌顿在Oddi扩约肌部位,则梗阻完全,黄疸进行性加深;合并胆管炎时,胆管黏膜与结石的间隙由于黏膜水肿而缩小甚至消失,黄疸逐渐明显,随着炎症的发作及控制,黄疸呈现间歇性和波动性。出现黄疸时,常伴有尿色变、大便颜色变浅,完全性梗阻时呈陶土样大便。随着黄疸加深,不少病人可出现皮肤瘙痒。
肝内胆管结石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不被重视,容易误诊。
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无急性炎症发作时,患者可以毫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肝区不适、隐痛,往往在B超、CT等检查时才被发现。
一侧肝内胆管结石伴有部分叶、段胆管梗阻并急性感染,引起相应叶、段胆管区域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表现除黄疽轻微或无黄疸外,其余与急性胆管炎相似,严重者亦可发生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或神志障碍等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表现。
右肝叶、段胆管感染、炎症,则以右上腹或肝区疼痛并向右肩、背放散性疼痛和右肝大为主。
左肝叶、段胆管梗阻、炎症的疼痛则以中上腹或剑突下疼痛为主,多向左肩、背放散,左肝大。由于一侧肝叶、段胆管炎,多无黄疽或轻微黄疽,甚至疼痛不明显,或疼痛部位不确切,常被忽略,延误诊断,应于警惕。
一侧肝内胆管结石并急性感染,未能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可发展成相应肝脏叶、段胆管积脓或肝脓肿。长时间消耗性弛张热,逐渐体弱、消瘦。反复急性炎症必将发生肝实质损害,肝包膜、肝周围炎和粘连。
其他症状肝外胆管结石
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感染,还可能会因感染出现休克以及神经系统症状,比如意识错乱、胡言乱语。
肝内胆管结石
严重者可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全身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
结石性胆管梗阻
系结石急性或慢性地嵌顿于胆管所致。急性胆管梗阻可引起胆绞痛、黄疸及胆源性败血症。除非感染能被抗生索迅速控制,否则一旦确诊,应作半选择性手术,不宜拖延,一般作胆管结石加胆囊摘除术。
胰腺炎
结石在胆管内移动可并发胆源性胰腺炎,反复多次的急性胰腺炎发作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或者大便中发现有结石排出,强烈支持胰腺炎是由胆石引起。
胆囊癌
胆囊癌是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的少见并发症,胆囊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很少能确诊,常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结石。
就医胆管结石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因此一旦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胆管结石,出现不定期轻微的恶心、呕吐、腹部撑胀感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胆管结石的患者,若出现急性的腹痛、发热,以及皮肤、巩膜变黄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胆道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急性的腹痛、高热、黄疸,甚至休克等症状,应去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现在有什么症状?(如腹痛、发热)
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腹痛是阵发性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服用过药物?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肝内胆管结石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无症状的病人可无异常,部分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胆管梗阻常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急性炎症期可有白细胞升高、核左移,各种肝脏的酶学检查均升高,当肝内胆管结石出现糖链抗原(earbohydrateanigen19-9,CA19-9)升高时,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胆管癌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根据肝内胆管内的强回声及其后方的声影,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如能观察到结石近端的胆管扩张,更能确诊。肝内的钙化灶也有同样声像,但不能证实其在胆管腔内,近端胆管无扩张或梗阻。
CT、MR/MRCP:能较直观反映结石的部位、大小、胆管位置。合并的肝萎缩、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并能及时发现胆管癌。
PTC、FRCP: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但是有创性检查,仅用于诊断困难及准备手术的病人。
肝外胆管结石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碱性磷酸酶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下降或消失,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影响学检查
首选超声检查确定诊断,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胆总管内见结石影像。如诊断困难,还可选用CT、MRCP或超声内镜检查,ERCP则兼有治疗作用。
诊断标准有典型夏洛克三联征症状,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如果仅有三联征症状的1~2项表现,则需要借助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积气
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积气常发生于胆肠吻合手术后和Oddi氏括约肌松弛、胆道产气菌感染等。其强回声团沿胆管分布,但形状不稳定,有闪烁感,常随呼吸运动或体位改变而窜动,两者可根据B超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假阴性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与假阴性结石的鉴别,但B超下胆管内强回声误认为是十二指肠气团,但十二指肠内气团常缺乏管壁回声,右侧卧位时气体左移或进入十二指肠远端,结石可能暴露得更清楚,当壶腹部被结石阻塞或充满时,因无管腔扩张或管腔扩张不明显,也常误诊为十二指肠气体,而两者可以根据脂餐试验进行鉴别。
胰头癌
发病年龄较大,无既往腹痛病史,多为无痛性黄疸,黄疸逐渐加重,B超检查发现肝管扩张外,还可见到胰头增大,而见不到胆管下端有强回声团及声影,CT也可提示胰头有占位及胆管扩张,所以两者可根据B超检查以及CT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胆管结石现在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需要将胆囊切除,并且在手术当中还需要进行胆道探查,取出胆管内的结石,预防术后的复发。
治疗周期 一般围手术期是1~2周。 一般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加强营养和补充维生素,禁食病人应使用肠外营养。
保护肝脏及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药物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治疗措施,主要如下:
应用抗生素:应根据敏感细菌选择,用药经验治疗可选用胆汁浓度高的主要针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比如第三代头孢菌素。
解除痉挛:比如654-2。
利胆:包括一些中药和中成药,比如消炎利胆片。
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无症状、无局限性胆管扩张的3级胆管以上的结石,一般可不作治疗。反复发作胆管炎的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取净结石、去除病灶、通畅引流、防止复发。
肝切除术
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常呈节段性的分布,肝切除是最有效的手术方法。适应证有:
肝区域性的结石合并肝纤维化萎缩、脓肿、胆瘘。
难以取净的肝叶、肝段结石并胆管扩张。
不易手术修复的高位胆管狭窄,伴有近端胆管结石。
局限于一侧的结石并肝内胆管囊性扩张。
局限性的结石合并胆道出血
结石合并胆管癌。
胆管切开取石
适用于肝内胆管无扩张、结石在较大的胆管、无合并狭窄的病人或者并发急性胆管炎,行暂时的胆道减压和引流采用。为取净结石术后6周后常需要胆道镜反复取石,配合中药利胆排石,有利于防止结石复发。
胆肠吻合术
胆肠吻合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恢复胆汁通畅的常用手术方法。由于胆肠吻合可导致Oddi括约肌废弃,应慎重选择。只有在取净结石后,肝门部胆管狭窄不能纠正或者肝内结石病灶已经切除,胆管需要切开整形,为恢复胆汁流通时才采用,一般采用端侧不离断空肠的改良袢式或Roux-en-Y吻合方法,切不可将胆肠吻合作为治疗残留于肝内胆管的结石的主要方法。
肝移植术
肝移植术适用于全肝胆管充满结石无法取净,且肝功能损害威胁病人生命时采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全肝胆管硬化性胆管炎、囊性扩张症、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治疗肝内结石难以纠正全肝的病理改变,也应考虑行肝移植术。
肝外胆管治疗
胆管结石长期存在,即使无黄疸发生也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待出现胆道感染、休克时再急诊手术,对病人更无好处,危险性增大,增加手术死亡率。因此,肝外胆管结石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原则包括解除胆道梗阻;取尽结石;畅通引流胆道,预防结石复发;合理应用抗生素。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开腹手术或有条件者,可首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即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如伴有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该方法可保留正常的oddi括约肌功能。宜择期手术,一且确诊肝外胆管结石就应积极手术治疗,为防山止或减少结石遗留,术中尽可能使用胆道镜胆道造影或超声检查,对胆管下端的嵌顿结石,需采用液电或激光碎石,决不可强行器械取石,结果造成胆胰结合部损伤,可留置T管,待纤维窦道形成后行碎石取石。
胆总管与空肠Roux-en-Y吻合术
胆总管下端严重的良性狭窄或梗阻,狭窄段超过2cm,无法用手术方法在局部解除梗阻者,应行胆总管与空肠端侧Roux-en-Y吻合术,同时切除胆囊。
其他治疗目前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提高,在作ERCP检查的同时行Oddi括约肌切开(EST),用取石网篮将胆总管结石取出。合并胆道感染或者为了预防胆道感染的发生时,可临时放置内镜鼻胆管引流( ENBD)或支撑管,该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尤其适用于结石数量不多,病人高龄、体质差,伴有重要脏器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如有胆道探查术后残余结石,可在术后6周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
预后胆管结石一般症状者预后良好,合并严重并发症,比如肝硬化、胆管癌者预后较差。
绝大多数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
能活多久如果没有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并发症,经手术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手术后放置T管者,应该在手术后10~14天行T管造影,造影后应继续引流24小时以上。如果胆管畅通,无结石和其他病变,应夹闭T管24~48小时,无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可予以拔管。如果造影发现有结石遗留,应在手术后6周待纤维窦道形成后,行纤维胆道镜检查和取石。
饮食 饮食调理该疾病与饮食调理相关性不大,患者注意平衡饮食即可。
护理胆管结石的护理以为手术期为重点,包括手术切口应防止液体出、水湿刺激,避免感染,密切观察各种引流管的数量和性状。平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有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者,还要适当使用药物控制。
日常护理口服用药
了解抗生素、654-2、消炎利胆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病人遵医嘱正确服用。
运动
对于比较肥胖的人群,建议适当运动,以避免脂肪肝等疾病的出现,减少肝损伤发生的几率,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
胆管结石患者应特别注意早餐的重要性,才可保证整个夜间的胆汁排放的顺利。若空腹时间过长,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可逐渐形成结石,导致结石复发。
预防由于胆管结石病因复杂,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疾病加重是很有帮助的。
早期筛查3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健康体检;35~40岁的可以每2年体检一次;40岁以上者应该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一旦检测出有胆管结石,应尽早就医治疗。
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诱发胆管结石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不吃早餐、早餐时间不规律等,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病变者,要注意合理药物控制、定期复查。此外,一定要低脂饮食。
经常运动,避免长时间静坐。对于从事长时间静坐工作的人群,可以间断起身。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45-549.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J],2007.4.第6卷,第2期.
[3]何兴图,范存斌编著.胆石症防治指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07:71.
[4]周永坤,朱勇,魏芳主编.胆石症诊断治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9:67.
[5]沈世鹏,萧蓉葆编著.胆石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01:52.
[6]何兴图,范存斌编著.胆石症防治指南[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07:156-158.
[7]阳正煦,黄慧编译.临床消化疾病诊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05:90-95.
[8]赵玉沛,陈孝平编.外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82-58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