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脓肿

概述

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临床特征表现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胸部X线影像显示有一个或多发的含气液平的空洞,如有多个直径小于2cm的空洞,则称为坏死性肺炎。病原体可为化脓性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理改变早期为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继而发生坏死、液化,最后形成脓腔。

肺脓肿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胸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lung abscess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脓胸、支气管胸膜瘘、败血症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好发人群: 青壮年男性、既往有基础疾病者 常用药物: 青霉素、林可霉素、甲硝唑、头孢菌素 常用检查: 胸部X线影像学检查、细菌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肺脓肿

通常少于4~6周。

慢性肺脓肿

病程迁延3个月以上。

根据发生途径分类 

原发性肺脓肿

通常有促使误吸的因素,或由正常宿主肺炎感染后在肺实质炎症的坏死过程演变而来,多数都是原发性。

继发性肺脓肿

其是原有局部病灶基础上出现的并发症,如支气管内肿瘤、异物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细菌性栓子通过血液循环引起的肺脓肿也为继发性。

病因

肺脓肿发生的因素为细菌感染、支气管堵塞,加上全身抵抗力降低。原发性脓肿是因为吸入致病菌或肺炎引起,继发性脓肿是在已有病变的基础上,由肺外播散、支气管扩张和(或)免疫抑制状态引起。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病原体常为上呼吸道、口腔的定植菌,包括需氧、厌氧和兼性厌氧菌。90%肺脓肿患者合并有厌氧菌感染,毒力较强的厌氧菌,如具核梭杆菌和坏死梭杆菌等在部分患者可单独致病。常见的其他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大肠埃希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也可引起坏死性肺炎。此外,星形奴卡菌、卫氏并殖吸虫、军团菌、曲霉和隐球菌等也可以引起肺脓肿。

全身抵抗力降低

任何导致全身免疫力和气道清除功能降低的因素,都是肺脓肿易患的因素。

支气管堵塞

吸入性肺脓肿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病原体经过口腔、鼻咽腔被人体吸入。扁桃体炎等各种疾病产生的脓性分泌物、口鼻咽部手术后的血块等,在人体处于麻醉昏迷状态时被无意识的吸入肺内,引起支气管堵塞。在此情况下,体内的病原菌即可进行大量繁殖,导致机体产生病理现象。在支气管堵塞,厌氧菌大量繁殖造成肺脓肿中,极大部分的患者具有吸入口腔内容物等危险因素。而患有意识障碍或处于意识障碍状况下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气道防御机制被破坏等情况,都是吸入性肺脓肿的致病因素。

诱发因素

有全身麻醉、过度饮酒或使用镇静药物、头部损伤、脑血管意外、癫痫、咽部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昏迷或其他重症疾病的患者易吸入口咽分泌物,从而出现肺脓肿。此外,患有牙周脓肿和牙龈炎时,高浓度厌氧菌进入唾液可增加吸入性肺炎和肺脓肿的发病。

流行病学

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肺脓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发病率出现显著降低。

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患肺脓肿的比例也有所增多,死亡率也随抗生素的应用和及时的引流措施而有所下降。

好发人群

青壮年男性

肺脓肿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肺部组织发生化脓性病变,早期的症状为化脓性肺炎,到后期会坏死导致脓肿,一般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要高。

既往有基础疾病者

感染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肝脓肿等;糖尿病患者;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如HIV感染等。

症状

肺脓肿患者的症状因病程长短、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等。部分患者病程较长,伴发大咯血及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性症状。

典型症状

急性吸入性肺脓肿

患者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咳嗽,咳黏液痰或黏液脓痰。7~10天后咳嗽加剧,脓肿破溃于支气管,咳出大量脓臭痰,每日可达300~500ml。因有厌氧菌感染,痰有臭味,有时痰中带血或中等量咯血。

慢性肺脓肿

有慢性咳嗽、咳脓痰、反复咯血、继发感染和不规则发热等,常呈贫血、消瘦等慢性消耗病态。

血源性肺脓肿

多先有原发病灶引起的畏寒、高热等全身脓毒血症的症状,经数日至两周才出现肺部症状,如咳嗽、咳痰等。通常痰量不多,极少咯血。

其他症状

胸痛、气急

当病变累及至胸膜时可出现胸痛,肺脓肿破溃到胸膜腔,可出现突发性胸痛、气急,出现脓气胸,病变范围大时可出现气促。

全身症状

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全身中毒症状。

并发症

脓胸

脓肿穿过内脏胸膜进入胸膜腔,病菌侵入胸膜腔,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于胸膜腔内的化脓性感染称为脓胸。脓胸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照致病菌则可分为化脓性、结核性和特殊病原性脓胸;按照波及的范围又可分为全脓胸和局限性脓胸。

支气管胸膜瘘

是支气管与胸膜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结核性脓胸、大叶性肺炎、肺脓肿及术后感染等。其形成是由于慢性脓胸的脓液腐蚀临近肺组织后穿破支气管,或因肺内病灶直接侵袭胸腔或破溃至胸膜腔形成瘘管。

全身败血症

临床表现一般为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以及皮疹、关节肿痛、肝脾肿大和精神、神志改变等。

就医

当易患人群,如日常口腔不清洁、有肺部基础疾病或者皮肤感染者等,出现畏寒、发热、咳嗽、咳痰等表现时,需要警惕慢性肺脓肿的出现。

就医指征

患者感染较为严重、疾病急骤、呼吸道症状明显,出现畏寒、高热,需立即就医。

如果医生在出现症状时未诊断为肺脓肿,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大量脓臭痰,需及时就诊。

发现长期咳嗽、消瘦、贫血,需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肺脓肿一般去呼吸内科、胸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高热、咳嗽、咳脓痰等)

症状发现了多长时间?如果发热,体温最高是多少?有无规律性?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

是否就诊或进行过何种治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

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慢性肺脓肿患者的白细胞无明显改变,但可有轻度贫血。

细菌学检查

痰涂片革兰染色,痰、胸腔积液和血培养,包括需氧和厌氧培养以及抗生素敏感试验,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尤其是胸腔积液和血培养阳性时对病原体的诊断价值更大。

胸部X线检查

早期X线检查表现为大片浓密、模糊的浸润阴影,边缘不清或为团片状浓密阴影,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在肺组织坏死、肺脓肿形成后脓液经支气管排出,脓腔出现圆形透亮及气液平面,其四周被浓密的炎症浸润所环绕,脓腔内壁光整或略有不规则。经脓液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后,肺脓肿周围炎症先吸收,逐渐缩小至脓腔消失,最后仅残留纤维条索阴影。

胸部CT

CT能更准确地定位及区别肺脓肿和有气液平的局限性脓胸,发现体积较小的脓肿和葡萄球菌肺炎引起的肺气囊,并有助于体位引流和外科手术治疗。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原学诊断,并可用于治疗。如有气道内异物,可取出异物使气道引流通畅。疑为肿瘤阻塞,则可取病理标本。还可取痰液标本行需氧和厌氧菌培养。可经纤维支气管镜插入导管,尽量接近或进入脓腔,吸引脓液、冲洗支气管及注入抗生素,以提高疗效与缩短病程。

诊断标准

周围血象

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慢性肺脓肿患者的白细胞无明显改变,但可有轻度贫血。

痰和血的病原体检查

痰液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痰液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血源性肺脓肿患者的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鉴别诊断

细菌性肺炎

早期肺脓肿与细菌性肺炎的症状和X线胸片表现很相似,如常见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多伴有口唇疱疹、铁锈色痰,而无大量脓臭痰,X线胸片示肺叶或肺段实变或呈片状炎症病变,边缘模糊不清,没有空洞形成。当肺炎用抗生素治疗后高热不退,咳嗽、咳痰加剧,并咳出大量脓痰时应考虑肺脓肿。

肺结核纤维空洞继发感染

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长,有长期咳嗽、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或反复咯血。X线胸片显示空洞壁较厚,一般无气液平面,空洞周围炎性病变较少,常伴有条索、斑点及结节状病灶,或肺内其他部位的播散灶,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当合并肺部感染时,可出现急性感染症状和咳大量脓臭痰,且由于化脓性细菌大量繁殖,痰中难以找到结核杆菌,此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如一时不能鉴别,可按急性肺脓肿治疗,控制急性感染后胸片可显示纤维空洞及周围多形性的结核病变,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可转阳性。

支气管肺癌

支气管肺癌阻塞支气管常引起远端肺化脓性感染,但形成肺脓肿的病程相对较长。因有一个逐渐阻塞的过程,毒性症状多不明显,脓痰量亦较少,抗生素效果不佳。因此,对40岁以上出现肺同一部位反复感染,且抗生素疗效差的患者,要考虑支气管肺癌引起阻塞性肺炎的可能,可送痰液找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肺囊肿继发感染

肺囊肿继发感染时,囊肿内可见气液平面,周围炎症反应轻,无明显中毒症状和脓性痰,如有以往的X线胸片作对照更容易鉴别。

治疗

早期和彻底治疗是根治肺脓肿的关键,治疗原则为抗炎和引流。另外,上呼吸道、口腔的感染灶必须加以根治。口腔手术时应将分泌物尽量吸出,昏迷或全身麻醉患者应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

治疗周期 根据病程发展的阶段而不同,一般为短期治疗,6~8周。 一般治疗

对于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积极纠正,补充水及电解质。

平衡饮食,严重营养不良者,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方法。

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中,保证充足的休息。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吸入性肺脓肿多合并厌氧菌感染,一般均对青霉素敏感,仅脆弱拟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对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甲硝唑敏感,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青霉素剂量。体温一般在治疗3~10天内降至正常,然后可改为肌注。如青霉素疗效不佳,可用克林霉素,也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血源性肺脓肿多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耐β-内酰胺酶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如为阿米巴原虫感染,则用甲硝唑治疗。如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可选用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抗生素疗程6~8周,或直至X线胸片示脓腔和炎症消失,仅有少量的残留纤维化。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肺叶或肺段切除,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肺肿大、肺脓肿波及到肺叶,需进行肺叶切除;若范围较小,局限于肺段,可行肺段切除。具体适应症如下:

肺脓肿病程超过3个月,经内科治疗脓腔不缩小,或脓腔过大(5cm以上)估计不易闭合者。

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危及生命。

伴有支气管胸膜痿或脓胸经抽吸、引流和冲洗疗效不佳者。

支气管阻塞限制了气道引流,如肺癌。对病情重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经胸壁插入导管到脓腔进行引流。

经皮肺穿刺引流

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进行经皮肺穿刺引流。

中医治疗

对于肺脓肿咳大量黄色脓痰,伴发热、胸痈或痰中带血,急性期发作的患者,需采用清热解毒、清肺化痰、消痈排脓治疗,以使咳嗽及脓痰消失,体温正常,肺内病灶呼吸通畅。

对于肺脓肿伴发烧、咳脓痰、胸痛、咳痰不利者,需采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治疗。

其他治疗

对于高热的患者可用物理降温;冷敷,冰袋放在腋窝、腹股沟及头部;口服对乙酰胺基酚或布洛芬等。

若伴烦躁不安可给予氯丙嗪、异丙嗪或苯巴比妥肌注等对症治疗。

预后

肺脓肿的预后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力、病原体的毒力及是否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早期、及时的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肺脓肿的总体死亡率为5%~10%。

能否治愈

通常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治愈。

能活多久

肺脓肿患者可经过积极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痊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针对肺脓肿的患者,临床上一般治愈后需要出院带药,居家口服抗生素。一般在出院后1个月左右,患者需要来医院复查肺部CT,确保完全康复。

饮食

肺脓肿病人在患病期间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肺脓肿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配合饮食方面的相关注意事项,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健康。

饮食调理

在饮食上患者要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食物。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西红柿、小白菜、韭菜山楂、猕猴桃、柠檬等。

不要使用海鲜等发物,如螃蟹、虾、海鱼等。

可以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菠菜、萝卜、橘子、梨、核桃等。

要禁止抽烟、喝酒以及食用辛辣、寒凉的食物。

宜吃
红薯 猪瘦肉 豆腐 南瓜 芹菜 西瓜汁
少吃
肥肉
慎吃
辣椒 葱 蒜末 白酒 鱿鱼 蛤蜊 韭菜 腊肠 奶油蛋糕 查看更多> 护理

人们在早期进行有效的日常生活管理,可明显降低肺脓肿的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尤其是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的护理尤为重要。

日常护理

应该给患者高蛋白、充足维生素和足够热量的饮食。注意病人的饮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

尽量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增强食欲。

要保证水分的摄入,足够的水分可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有利于病变黏膜的修复,也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和排出。

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开窗时要注意关门,避免对流风。保持适当湿度,以防干燥空气吸入气管,痰液不容易咳出。

病情监测

观察痰液的变化

包括痰液的量、颜色、性状、气味等,并注意观察患者咳嗽是否有力,排痰是否通畅。

生命体征

病情较重患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出院后仍需要遵医嘱口服抗生素治疗,期间不可自行停药,且需要在医生建议的时间内进行复诊,以明确炎症已完全吸收。患者治愈后应警惕呼吸道感染,避免吸入粉尘。

预防

要重视口腔、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的治疗。口腔和胸腹手术前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手术中注意清除口腔和上呼吸道血块和分泌物。鼓励患者咳嗽,及时取出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昏迷患者更要注意口腔清洁。

早期筛查

细菌感染、支气管堵塞等因素可导致肺脓肿,因此定期体检,发现严重及早治疗,能够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积极锻炼,避免劳累,防止感冒。

戒烟、保持良好的作息,健康饮食。

要重视口腔、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的治疗。口腔和胸腹手术前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手术中注意清除口腔和上呼吸道血块和分泌物。

改善生活卫生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个人卫生,定期体检。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呼吸系统疾病.内科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  
[2]梁翠兰.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8.  
[3]赵翎延.实用民间秘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44-4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191.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