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

概述

低血糖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值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呈交感神经受刺激及高级神经受低血糖影响的多种复合表现。一般血浆葡萄糖浓度在2.8mmol/L以下,老年人血糖低于3.0mmol/L时认为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低于3.9mmol/L时被认为是血糖过低,胰岛素过量或口服降糖药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

低血糖症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hypoglycemi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脑组织水肿、心律失常、肺脓肿、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周期: 根据病因确定治疗周期 临床症状: 头晕、乏力、心悸、多汗、一过性黑蒙 好发人群: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过度运动者、长期营养不良者、妊娠期妇女 常用药物: 葡萄糖、胰高血糖素、氢化可的松 常用检查: 血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测定、胰岛素释放、C肽释放 疾病分类

低血糖症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按临床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有症状性低血糖症和无症状性低血糖症;按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空腹性低血糖症和非空腹性(餐后)低血糖症;按其进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低血糖症;按其病因,可分为器质性及功能性低血糖症等等,现在临床多采用病因分类方法。

功能性低血糖

反应性低血糖症。

胃切除后摄食性低血糖症,即倾倒综合征。患者因胃切除术而引起餐后葡萄糖吸收过快,强烈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症。

早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症,患者的胰岛素快速分泌相出现障碍,分泌高峰延迟到下一餐之前,此时患者的血糖高峰已过,容易发生低血糖。

器质性低血糖症

能引起低血糖症的主要器质性疾病,有肝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和恶性肿瘤。

胰岛素瘤和β细胞增生,是自主细胞分泌过多的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症。

胰外肿瘤,多为较大的恶性肿瘤,它们分泌过多的胰岛素样物质,或者消耗过多的糖类,所以引起低血糖症。

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晚期或肝癌病人,因为肝糖原分解及糖异生障碍所致低血糖症。

内分泌疾病,主要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不足而引起的病人,例如希恩综合征及阿狄森病等。而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升血糖素、甲状腺激素不足而引起低血糖症者少见。

先天性糖代谢障碍,患者由于体内缺乏与糖代谢有关的酶而导致低血糖症。

自身免疫相关性低血糖症,包括自身免疫性胰岛素综合征及抗胰岛素受体抗体性低血糖症等。自身免疫性胰岛素综合征是患者未曾用过胰岛素,但血中却有胰岛素自身抗体,这种抗体可与胰岛素结合,当血中胰岛素、胰岛素自身抗体突然离解而释放出大量游离胰岛素时,即可造成低血糖。

摄取营养物质或药物所致低血糖症

口服降糖药物的调节失调,尤其是刚患糖尿病的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这与患者的饮食调节密切相关。再者,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因胰岛素过量可致低血糖症。

用非降糖药物所致低血糖症,如用水杨酸制剂、抗组织胺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酚妥拉明等药物都可引起低血糖症。

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物质,亮氨酸、精氨酸、果糖、半乳糖、乙醇等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在对这些物质敏感的患者中引起低血糖症,其中乙醇还能抑制糖原异生而引起低血糖。

病因

低血糖症的中心发病环节为血糖的来源小于去路,包括机体的葡萄糖摄入减少,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少,和(或)机体组织消耗利用葡萄糖增多两个方面。

主要病因

血糖来源减少

营养不良

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脂肪大量消耗后,肝糖原储备减少,易致低血糖症发生。

严重肌肉萎缩的患者,由于肌肉蛋白含量减低,不能为肝脏的糖异生提供足够的原料,较难维持正常血糖浓度。

神经性畏食症患者病情发展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时,可出现自发性低血糖。

肝功能衰竭

常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晚期。可能原因为:

肝细胞广泛损害致肝糖原合成储备严重不足,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障碍。

肝细胞对胰岛素的分解灭活减少,使血浆胰岛素水平增高。

肝癌或肝硬化时对葡萄糖消耗增多,癌组织产生胰岛素样物质。

肝内雌激素灭活减弱,血中含量增高,拮抗生长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肾功能不全

肾脏在正常情况下糖异生能力只有肝脏的1/20,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则可大为增加,成为拮抗低血糖的主要器官之一。肾衰竭时肾糖异生减少,清胰岛素能力减低而易发生低血糖。

升高血糖激素缺乏

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缺乏、糖皮质激素缺乏、肾上腺素缺乏等。

血糖去路增加

血液中胰岛素增高

胰岛素自身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自身抗体形成。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主要见于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的中年女性,精神刺激、焦虑常可诱发。

与饮食相关的反应性低血糖,可能与进食后神经体液对胰岛素分泌或糖代谢调节欠稳定有关。

胰岛素瘤大量分泌胰岛素。

葡萄糖消耗过多

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或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后,尤其是自主神经不稳定或糖原储备不足者。临床还见于重度腹泻、高热和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诱发因素

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胰岛素注射过量或剂型选择不当很容易发生低血糖现象。长效胰岛类似物与中效胰岛素相比,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

在口服降血糖药物中磺脲类药物的作用较强,且半衰期长,作用持久,代谢缓慢,易发生低血糖。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低血糖仍反复发作。

饮食不规律或应激状态时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食物摄入不足或机体各种应激状态下,如感染、手术、创伤等或精神应激常导致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以控制高血糖,一旦应激状态缓解或消除,胰岛素剂量未及时调整而发生低血糖。

过量运动

糖尿病患者错误的选择运动时间,如空腹、餐前运动,或运动量过大时未能及时增加饮食量或减少降糖药物剂量。尤其当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有关的肌肉附近部位时,可明显促进胰岛素吸收,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糖尿病胃轻瘫

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排空延迟,常使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发生餐后低血糖。

肾功能减退

导致对胰岛素灭活、清除减少和降糖药物的清除率降低可发生低血糖。

饮酒过量

酒精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及异生作用,同时可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过量饮酒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使用镇静药物

由于镇静、安眠类药物可能加重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使升血糖激素分泌进一步减少,导致低血糖。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作用

如水杨酸类、磺胺、β受体阻滞剂等可通过减弱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等机制,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血糖效应而致低血糖。

分娩

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及在进行哺乳时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流行病学

研究结果表明,与不伴有低血糖的住院患者相比,伴有低血糖的住院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倍,而伴有严重低血糖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4倍。

住院原因不影响低血糖与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

好发人群

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

使用降糖药物,但饮食不规律者。

过量运动者、过量饮酒者。

患有胰岛素瘤、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原发病者。

糖尿病妊娠妇女或长期营养不良者。

症状

低血糖症可以是暂时性、复发性或持续性。低血糖症状的轻重,与血糖值、发展快慢以及持续时间等有关。血糖值愈低、发展愈快、持续时间愈长,则症状愈明显。低血糖症状和体征是由于神经元缺乏葡萄糖所致,可分为两类,即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神经低糖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的症状常先出现。神经低糖症状是大脑缺乏葡萄糖所致,需与其他缺氧症状相鉴别。

典型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综合征

低血糖发生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悸、手颤、腿软、周身乏力等。

意识障碍症状

因低血糖时大脑皮层受抑制,患者可出现意识昏蒙,定向力、识别力减退,嗜睡、多汗、震颤、言语不清等。

精神神经症状

当皮层下中枢受到抑制,患者出现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痛觉过敏、阵挛性舞蹈动作、瞳孔散大,甚至出现强直性抽搐,锥体束征阳性。

癫痫症状

当中脑受累时,患者可出现肌张力增强,阵发性抽搐,与癫痫发作相似。延脑受损后患者可进入昏迷、去皮质强直、心动过缓、体温不升、各种反射消失。

低血糖性脑病

除上述症状外,还可有单瘫、偏瘫、截瘫、失语、踝震挛、小脑共济失调,以及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等神经损害症状,可呈一过性或永久性。

并发症

脑部并发症

低血糖的最初改变是导致脑组织血流量的不对称性增加,灰质部分和右半球血流量増加更多。继之出现脑组织水肿,此时可出现严重的神经低血糖症群。低血糖纠正后上述变化可很快恢复,不留有永久性损害。若低血糖持续或反复发作,可致灰质部分的脑细胞变性和点状坏死。

心脏并发症

低血糖发作时,导致心率加快或窦性心动过速,但极少数患者反而合并窦性心动过缓。其他多种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等亦可发生。

其他并发症

可使糖尿病病情恶化,甚至出现酮症。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可减少低血糖发作的警觉症状,促发无察觉性低血糖产生。低血糖昏迷患者分泌物或异物误吸入气管,易继发肺脓肿或其他肺部感染,甚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就医

由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而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够维持5~10分钟脑细胞功能,所以当发生低血糖时,脑组织非常容易受伤害,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脑细胞将受到不可逆损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因此,低血糖症需要及时救治,尽早纠正低血糖,并避免再发。

就医指征

患者出现头晕、心慌、乏力、汗出等低血糖症状。

正常人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老年人血糖低于3.0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时需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医生询问病情

有无心悸、乏力、汗出、头晕等情况?

因何种原因引起上述症状?

上述症状持续时间是多久?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服用过药物?

既往有无糖尿病、胰岛素瘤、腺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胃大部切除术等病史?

既往有无胰岛素、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酚妥拉明等用药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糖测定

一次或一次以上测定空腹或发作时血糖<2.8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动态了解在糖负荷的情况下患者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对低血糖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临床价值。

血浆胰岛素测定

正常空腹静脉血浆胰岛素浓度在5~20μU/ml,很少超过30μU/ml。胰岛素瘤患者胰岛素分泌呈自主性,其浓度常高于正常,可达160μU/ml。血糖及胰岛素需同时采血反复测定才有助于鉴别。

C肽测定

正常人空腹血清C肽为0.8~4.0ppg/ml,24小时尿C肽为(36±4)μU,用于协助诊断胰岛素瘤。

胰岛素释放试验

口服75g葡萄糖,各个时点取血后同时测血糖及胰岛素,胰岛素瘤患者血糖耐量呈扁平曲线,而胰岛素曲线相对较高且高峰>150μU/L,分析结果时应除外早期2型糖尿病及肝病。

诊断标准

根据低血糖典型表现(Whipple三联征)可确定诊断:

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心慌、乏力、汗出等;

发作时血糖<2.8mmol/L;

补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少数空腹血糖降低不明显或处于非发作期的患者,应多次检测有无空腹或吸收后低血糖,必要时采用48~72小时禁食试验。

鉴别诊断

由于脑细胞是人体特殊的细胞,其本身几乎无能量的储备,而是直接由血糖来供给,所以一旦出现低血糖,最敏感的是神经系统,相继会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定向障碍、幻听、幻视、行为异常、烦躁、易怒等,这些症状易使本病与神经、精神系统的疾病相混淆。

神经官能症

由于胰岛素瘤引起的低血糖患者,常表现为间歇性烦躁、头晕目眩、焦虑不安,而且往往与情绪有关,所以经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

癔病

低血糖症患者有行为异常、默默自语等与癔病很相似的症状。

精神病

低血糖患者出现一些与精神病相似的症状,如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幻觉、精神错乱等,常被误诊为精神病。

癫痫

一些低血糖患者发病时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两肢抽搐、牙关紧闭,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和癫痫的症状极为相似。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测血糖加以鉴别。

治疗

低血糖症为内科急症,如持续时间过长可使脑细胞不可逆损害以致脑死亡。因此应尽可能使血糖迅速恢复正常水平,防止低血糖的反复发作。在临床中要根据疾病的轻、中、重度,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也要注意低血糖复发的风险。

治疗周期 根据低血糖症发生的病因确定治疗周期,同时也受低血糖症持续的时间、严重程度等影响。 一般治疗

意识清醒者立即进食,糖类量应大于20g,可以是果汁、糖果或者其他食品等。

意识丧失者静脉推注葡萄糖,或者肌肉或者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清醒后应鼓励患者进食一定量的含糖类的食物。注射胰高血糖素或者葡萄糖20~60分钟后,鼓励进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预防新的低血糖再发生。

药物治疗

葡萄糖

此方法最为快速有效,轻者口服葡萄糖水即可,同时采血测血糖浓度,每15分钟监测一次。重者,尤其神志改变者需要静脉推注50%葡萄糖,通常10~15分钟后患者意识可以恢复,必要时重复使用,直至患者清醒能够进食,而且常需继续静滴10%葡萄糖液以维持血糖在6~10mmol/L左右,血糖水平监测须追踪至少24~48小时。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多数较轻,只需进食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往往可以纠正,同时服糖苷酶抑制剂患者应进食单糖类食物,以纠正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

可快速有效升高血糖,但维持时间较短。可皮下、肌肉或静脉给药,通常在10分钟内血糖即可升高。此后持续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液,根据病情调节葡萄糖液体量。一般辅助葡萄糖治疗,适用于有足够肝糖原而无肝病的严重低血糖患者。

二氮嗪

对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低血糖症可选择二氮嗪,有抑制胰岛素分泌作用。

其他措施

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可促进肝糖异生和输出,使血糖浓度增加,对抗低血糖症起辅助作用。若血糖恢复正常,而神志经0.5小时以上仍未恢复者,应考虑脑水肿,可给予20%甘露醇静滴脱水治疗。腺垂体功能低下或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低血糖,应给予静滴氢化可的松或服用甲状腺素片。

手术治疗

胰岛素瘤是导致低血糖症的最主要因素,必要时需要手术切除。

预后

低血糖症发作短暂,一般预后尚好。低血糖反复发作、历时较久,且缺糖较重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而遗留有相应后遗症,重症低血糖失于有效治疗者可很快导致死亡。

能否治愈

低血糖症能否治愈取决于引起低血糖的病因,如胰岛素瘤引起的低血糖,行手术切除后,低血糖可以治愈。如遗传性的疾病导致的低血糖,则无法治愈。但一般低血糖发生后经及时治疗,低血糖症均可纠正。

能活多久

低血糖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通常不影响寿命。

饮食

低血糖症患者的饮食需要积极补充糖分,主食要以米和面为主,坚持少食多餐,切记勿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多吃含糖高的水果

桃、西瓜、梨、橙子等口感甜的水果其实际含糖量并不算高,属于低糖、中糖的水果。而口感酸甜的红果、大枣,却属于高糖水果,并不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高糖水果有香蕉、葡萄、荔枝、龙眼、枣、红果。中糖水果有西瓜、苹某、梨、橘子、草莓、橙、猕猴桃、菠萝。低糖水果有柚子、黄瓜、番茄、杨桃、青梅、樱桃。

多吃高纤维饮食

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纤维本身也可延缓血糖下降,餐前半小时先服用纤维素,以稳定血糖。

少吃多餐

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一天大约吃6~8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除此以外,要交替食物种类,不要经常吃某种食物,因为过敏症常与低血糖症有关,食物过敏将恶化病情,使症状更复杂。

均衡饮食

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糙米、魔芋、核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

护理

低血糖症的护理至关重要,主要分为严密观察病情、加强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等几个方面。主要目的是解除低血糖症状,纠正导致低血糖症的各种潜在原因。

日常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明确心理状态、药物使用、饮食以及运动情况,并对精神活动情况进行观察。

心理引导

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有利于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血糖监测

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是疾病治疗以及调整降糖药的重要指标。因此需加强监测,对用药情况以及饮食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一旦确诊低血糖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及时抢救。

饮食指导

糖尿病治疗调护过程中,饮食治疗是最基本的措施。给予合理的饮食有利于控制体重水平,防止低血糖、高血糖,改善高血压以及脂代谢紊乱情况。患者应定时定量饮食,并保证饮食的营养搭配均匀。

特殊注意事项

在护理方面,尤其要注意夜间低血糖,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疾病发生时间。夜间低血糖,可维持数小时,并可致死。当夜间血糖低于5.5~6.0mmol/L,睡前可加餐,并及时向医生反应,加强夜间的监护。

患儿一但确诊糖尿病,就应进行系统的糖尿病教育,让患儿及其家长,甚至老师和同学掌握或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以便家长和医务人员共同协作,寻找出针对每个患儿的个体化胰岛素治疗方案;

孕妇应了解低血糖的症状,身边常备有糖或巧克力等。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即口服,同时告知孕妇由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营养,不能过度限制饮食,做好血糖监测,以防低血糖发生。

预防

低血糖的预防要从避免精神刺激、定时定量用餐、积极病因治疗、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早期筛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时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量。

患有胰岛素瘤、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会影响血糖的疾病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至少每月一次。

妊娠期妇女应定期监测血糖。

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时不可过量,患病后应尽早给予治疗。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确诊的胰岛素瘤或胰外肿瘤可行肿瘤切除术。

摄入足够碳水化合物,进餐应定时、定量,保证每餐摄入足量的复合碳水化合物,防止血糖出现剧烈的波动。

避免过度疲劳及剧烈运动,当机体能量消耗急剧增高时,要及时加餐,补充营养,同时应注意适当减少降血糖药物的用量。

加强孕期血糖监测,及时采取措施维持血糖平衡,最大限度地控制血糖水平处于理想状态,以此才能保障母婴健康及生命安全

重视室内温度,因为在新生儿的体内无大量的储备糖分,因此在较为寒冷的环境下,婴儿为保持正常的体温从而导致消耗大量的糖分,从而导致糖分的大量消耗。所以,密切关注新生儿童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是保护新生儿童糖分为正值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方朝晖.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48-1161.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074-2095.
[3]旁国明,倪青,等.糖尿病诊疗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25-1466.
[4]王俊英,王超编著,低血糖[M].,农村读物出版社,2000.04,4-6.
[5]葛建国,内分泌及代谢病用药指导[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9:179
[6]马荣芹.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分析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7):10-11.
[7]田飞,李堂.糖尿病儿童低血糖诊治与预防[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1):830-833.
[8]曾咏梅.健康产妇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303-304.
[9]汪无尽,杨勇,叶素芬,梅家平.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09):57-5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35.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