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

概述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皮肤、毛发色素浅淡和鼠尿臭味。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苯丙酮尿症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苯丙酮尿症

就诊科室: 儿科、内分泌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henylketonuria,PKU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智力低下、小脑萎缩、癫痫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智力低下、皮肤白皙、湿疹、皮肤抓痕症、尿液有鼠尿臭味 好发人群: 儿童 常用药物: 四氢生物蝶呤、5-羟色胺、左旋多巴 常用检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苯丙氨酸浓度测定、尿蝶呤图谱分析、DHPR活性测定、DNA分析 疾病分类

经典型苯丙酮尿症

血苯丙氨酸浓度>200mg/L,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为正常人活性的0~4.4%。新生儿期的苯丙酮尿症患儿无任何临床表现,生后3个月后可出现智能发育迟缓和语言发育落后,随年龄增大而加重。患儿有程度不等的智能低下,60%属重度低下(IQ低于50),约1/4病儿有癫痫发作。患者头发、皮肤颜色淡,尿液、汗液中散发出鼠臭味,伴有精神行为异常。

暂时型苯丙酮尿症

见于极少数新生儿或早产儿,可能为苯丙氨酸羟化酶成熟延迟所致。

高苯丙氨酸血症

血苯丙氨酸浓度介于20~200mg/L,酶活性为正常人活性的1.5%~34.5%,临床表现轻或无,对治疗反应较好,多无明显智能低下表现。

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

又称非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或恶性苯丙酮尿症,由苯丙氨酸羟化酶辅酶四氢生物喋呤缺乏所致。患儿除了有典型苯丙酮尿症表现外,神经系统表现较为突出,如躯干肌张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不自主运动、震颤、阵发性角弓反张、顽固性惊厥发作、婴儿痉挛症等。

病因

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一种先天代谢性疾病,因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好发于父母等亲属患有此病的儿童。

主要病因

苯丙酮尿症病因90%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肝脏内酶活性降低或缺乏,10%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的辅酶四氢生物蝶呤缺乏,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苯丙氨酸无法正常转化为酪氨酸,从而开启旁路代谢,产生大量的苯丙酮酸,并在体内异常蓄积,导致疾病发生。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通常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变异携带者才可能导致子代患病。

诱发因素

近亲婚配时,父母双方均为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更高,可增加子女遗传上苯丙酮尿症的几率。

流行病学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儿童发病为主,本病发病率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1000。

好发人群

父母等亲属患有此病的儿童。

近亲结婚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

症状

苯丙酮尿症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皙,有湿疹、皮肤抓痕征,患儿排出的尿液和汗液中有较多的苯乙酸,因此尿液有鼠尿臭味。患儿还可并发智力低下、小脑萎缩、癫痫等并发症。此病患儿在新生儿时期表现正常,6个月后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若未得到及时控制与治疗,可给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和损害,甚至可发展为重度或者中度智力异常。

典型症状

生长发育改变

患儿除躯体生长发育迟缓外,主要表现在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障碍尤为明显。患儿在新生儿时期表现正常,6个月后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若未得到及时控制与治疗,可给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和损害,甚至可发展为重度或者中度智力异常。随着添加辅食不断增加,智力发育落后在儿童期会持续恶化,当大脑成熟后会逐渐稳定下来。

皮肤毛发异常

皮肤常干燥、白皙且伴有湿疹和皮肤划痕症,毛发色淡而呈棕色。

体味异常

苯丙氨酸从另一通路产生苯乳酸和苯乙酸增多,从汗液和尿中排出而有鼠尿臭味。

神经系统表现

是苯丙酮尿症最主要的损害,以智能发育落后为主,可有神经行为异常,如兴奋不安、多动或嗜睡、萎靡,肌痉挛或癫痫小发作;少数呈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80%有脑电图异常。BH缺乏型苯丙酮尿症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且较严重,常见肌张力明显减低、嗜睡、惊厥,如不及时治疗,常在幼儿期死亡。

其他症状

肌张力增高,姿势怪异,反复发作抽搐,手部细微震颤,也可抑郁、兴奋不安、多动、孤独症倾向,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治疗,最终将造成重度至极重度的智力低下。

并发症

智力低下

其智力低于同龄儿。

脑萎缩而导致小脑畸形

反复发作的抽搐,随年龄增大而减轻,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常有兴奋不安、多动和异常行为。

癫痫

部分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其中部分婴儿表现为痉挛症,多在生后18个月以前出现。

就医

苯丙酮尿症早诊断,及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对于有疑似苯丙酮尿症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临床就诊时注意与酪氨酸血症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对于高危人群,新生儿哺乳72小时后,采集胎儿足跟血,滴在专用干血滤纸上,晾干后进行苯丙氨酸浓度测定。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儿童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尿液有鼠尿臭味、皮肤白皙、毛发浅淡须立即就医。

已经确诊苯丙酮尿症的患者,出现无高热性抽搐、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常有兴奋不安、多动和异常行为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高热性抽搐、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需去急诊科就诊,若伴有兴奋不安、多动和异常行为可去神经内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智力低下、皮肤白皙、湿疹等)

以前是否发病或出现类似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有家族史?

是否进行系统化治疗?

是否是足月儿?出生时胎儿情况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患者皮肤白皙、毛发浅淡、智力低下。

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期筛查

新生儿喂奶3~7天,针刺足跟采集外周血,滴在专用采血滤纸上,晾干后邮寄到筛查中心,当苯丙氨酸含量>0.24mmol/L(4mg/dl)即两倍于正常参考值时,应复查或采静脉血定量测定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正常人苯丙氨酸浓度为0.06~0.18mmol/L(1~3mg/dl)而患儿血浆苯丙氨酸可高达1.2mmol/L(20mg/dl)以上,且血中酪氨酸正常或稍低。

苯丙氨酸浓度测定

正常浓度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小于120μmol/L,若增高则考虑本病。

尿蝶呤图谱分析

应用高压液相层析测定尿液中新蝶呤和生物蝶呤的含量,用以鉴别各型苯丙酮尿症。典型的丙苯酮尿症患儿尿中蝶呤总排出量增高,新蝶呤与生物蝶呤比值正常。二氢蝶啶还原酶(DHPR)缺乏的患儿蝶呤总排出量增加,四氢生物蝶呤减少,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TS)缺乏的患儿则新蝶呤排出量增加,其与生物蝶呤的比值增高,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GTP-CH)缺乏的患儿其蝶呤总排出量减少。

二氢蝶啶还原酶(DHPR)活性测定

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缺乏时该酶活性降低。

DNA分析

近年来广泛用于苯丙酮尿症诊断,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诊断标准

苯丙酮尿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皮肤常干燥,白皙、伴有湿疹、皮肤划痕症及尿液鼠尿臭味。

苯丙氨酸浓度测定,正常浓度血液中苯丙氨酸浓度小于120μmol/L,若增高可确诊。

新生儿疾病筛查时,当苯丙氨酸含量>0.24mmol/L(4mg/dl)即两倍于正常参考值时即可确诊。

尿碟呤分析图,二氢蝶啶还原酶(DHPR)缺乏的患儿蝶呤总排出量增加,四氢生物蝶呤减少,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TS)缺乏的患儿则新蝶呤排出量增加,其与生物蝶呤的比值增高,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GTP-CH)缺乏的患儿其蝶呤总排出量减少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酪氨酸血症

继发性血苯丙氨酸增高,由于酪氨酸降解障碍导致脑、肝、肾、骨骼等多脏器损害,预后不良,致死及致残率很高,而苯丙酮尿症是因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代谢障碍。

希特林蛋白缺乏症

是希特林蛋白缺乏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多于生后数月内发病,而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不能代谢丙苯氨酸而导致丙苯氨酸积聚于人体内的疾病。

治疗

苯丙酮尿症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主,年龄越小则预后越好。患者主要低苯丙氨酸饮食以及服用药物为主,对苯丙酮尿症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

治疗周期 苯丙酮尿症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为终身疾病,需要终身治疗。 药物治疗

四氢生物蝶呤(BH4)

是苯丙氨酸氢化酶的辅酶,在酶促反应中作为电子载体起还原剂的作用,主要用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者,但费用较高。该法不仅能增加患者对苯丙氨酸的耐受性,而且可降低患者对饮食疗法的遵循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羟色胺

又名血清素,主要用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型苯丙酮尿症,用以维持脑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剂量要从小剂量逐渐增加。

左旋多巴(L-DOPA)

为多巴胺的前体药物,本身无药理活性,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经多巴脱羧酶作用转化成多巴胺而发挥药理作用。改善肌强直和运动迟缓效果明显,主要用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型苯丙酮尿症。

手术治疗

本病治疗重点在于饮食和药物,无手术治疗。

营养治疗

主要适用于典型苯丙酮尿症以及血苯丙氨酸持续高于1.22mmol/L的患者。对婴儿可喂给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到幼儿期添加辅食时应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苯丙氨酸需要量,2个月以内约需50~70mg/(kg·d),3~6个月约40mg/(kg·d),2岁约为25~30mg/(kg·d),4岁以上约10~30mg/(kg·d),以能维持血中苯丙氨酸浓度在0.12~0.6mmol/L(2~10mg/dl)为宜。饮食控制至少需持续到青春期以后。营养治疗可以使毛发色素脱失恢复正常,但对智力进步无作用。在限制苯丙氨酸摄入的营养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及血中苯丙氨酸水平及副作用。

其他治疗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限制患者饮食可导致血中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DHA水平较低,可能对神经发育产生一定损伤,所以需要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必需脂肪酸缺乏,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身体对DHA的代谢需要。

大中性氨基酸

大中性氨基酸包括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这些大中性氨基酸可与苯丙氨酸竞争,与脑部L型氨基酸运载体结合,抑制苯丙氨酸通过胃肠黏膜和血脑屏障,进而降低苯丙氨酸在胃肠道的吸收,并减少其进入脑部的量。

糖巨肽疗法

糖巨肽是来自源于干酪乳清的天然蛋白质,其苯丙氨酸含量低,但富含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苏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可作为患者低苯丙氨酸食物的来源,含有糖巨肽的食物比传统的低苯丙氨酸食物口味好,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患者对饮食的遵循性更好。

预后

丙苯酮尿症患者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苯丙酮尿症患者的症状,使其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能否治愈

苯丙酮尿症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只可缓解。

能活多久

苯丙酮尿症患者如果饮食得当,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苯丙酮尿症治疗刚开始,在病情的活动期需每周复查一次,缓解期可每个月或每两个月复查一次,复查目的是为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饮食

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以防脑损害及智力低下的发生。原则是苯丙氨酸的摄人量既能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和体内代谢的最低需要,又能控制血中苯丙氨酸浓度维持在0.12~0.6mmol/L(2~10mg/d)。对轻症婴儿应选母乳喂养,母乳中苯丙氨酸含量较牛乳明显为低,人工喂养给予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添加辅食应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忌用肉、蛋、豆类等含蛋白质高的食物。饮食治疗应有周密计划,出生后要及早给予饮食限制。治疗应在3个月以前开始,超过1岁以后治疗者,虽可改善惊厥症状,但智力低下是不可逆转的。饮食控制期间应根据年龄定期检查血中苯丙氨酸浓度,同时注意生长发育情况。饮食控制应至少持续到青春期以后。

饮食调理

苯丙酮尿症患者临床应遵循红绿灯原则:

“绿灯”食物进食不受限制,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玉米粉、葛粉等淀粉类,特殊配方的奶粉,提炼后的糖类及盐、薄荷、黄油、人造奶油(蛋白质含量<1.0g/100g)等调味品。

“黄灯”食物避免大量进食,应适当摄入,比如谷物、土豆等。

“红灯”食物多含有大量苯丙氨酸,应禁食,如鸡、鸭、鱼、羊等肉类,奶酪等奶制品、蛋类、豆制品以及任何含有阿斯巴甜成分的食物。

护理

苯丙酮尿症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智力发育、身心发育,以及防止并发症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看护人员应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当用药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运动

在苯丙酮尿症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适当的活动有助于患者的免疫力。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补充其他营养物质

限制苯丙氨酸摄入饮食治疗的同时,联合补充酪氨酸或用补充酪氨酸取代饮食。

日常清洁

因高浓度的苯丙酮尿和汗液刺激,使皮肤的完整性易受到损害,常患湿疹。故需勤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对皮肤皱褶处特别是腋下、腹股沟应保持清洁,有湿疹时应及时处理。

特殊注意事项

四氢生物蝶呤、5-羟色胺据病情选用不同的剂量和剂型,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体内代谢。因此服药时遵医嘱,按时服用,出现任何不适须立刻急诊就医。

低苯丙氨酸饮食的不良反应会导致体内其他营养缺乏,可出现腹泻、贫血、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和烟酸缺乏样皮疹等,出现任何不适须立刻急诊就医。

预防

由于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应按早诊断、个体化治疗为原则,密切观察病情。

早期筛查

开展新生儿筛查,新生儿筛查的方法,是对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DNA分析、孕妇的血浆苯丙氨酸浓度等检查明确诊断。

预防措施

避免近亲结婚。

做好产前咨询,产前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对婴儿可喂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到幼儿期添加辅食时应以淀粉类、蔬菜、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限制苯丙氨酸摄入饮食治疗的同时,联合补充酪氨酸或用补充酪氨酸取代饮食。

参考文献

[1]崔焱,仰曙芬.儿科护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下册.[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陶芳标.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J].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5]韩宗兰,王兰英,王海楠,陈娜,于静.影响苯丙酮尿症患儿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06):90-93.

[6]牛瑞青,冯文化.苯丙酮尿症及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8,27(02):154-158.

[7]周忠蜀,李鹏.苯丙酮尿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北京医学,2014,36(04):250-252.

[8]杨茹莱.重视入园/校后苯丙酮尿症儿童的营养管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04):339-341.

[9]陈梅,刘清波,江宁,王伟红,刘静,黄萍,孙茂.苯丙酮尿症质谱筛查和基因诊断分析[J].系统医学,2018,3(23):121-12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55.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