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失调

概述

内分泌失调,即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或整体等出现了功能失调。所以它是对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统称,而不是具体的一种疾病。它既可指内分泌的功能亢进,也可指内分泌的功能减退;还可根据其发生在下丘脑、垂体或周围靶腺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另外,接受药物或激素治疗,也有可能导致医源性的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

就诊科室: 妇科、儿科、内分泌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Endocrine disorders 疾病别称: 内分泌紊乱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月经不调、不孕症、高血压、糖尿病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出汗减少、怕冷、动作变慢、精神萎靡、烦躁 好发人群: 中青年女性 常用药物: 米非司酮、氢化可的松 常用检查: 激素六项检查、CT、核磁共振检查、自身抗体检测、染色体检查 疾病分类

按腺体功能分类

功能亢进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一般功能亢进型内分泌失调多伴随有内分泌腺体的增生、肿瘤等。

功能减退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一般功能减退型内分泌失调多伴随有内分泌腺体的被破坏。

按发病部位分类

原发性病变

即病变发生在靶腺的病变,下丘脑、垂体功能正常,比如原发性甲减。

继发性病变

病变发生在下丘脑或垂体,继而导致靶腺的功能失调,如继发性的甲减、三发性的甲减等。

病因

由于内分泌失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总称。而引发内分泌功能失调的原因,则包括了激素分泌的相对不足、激素分泌的相对过多以及激素受体抵抗而造成激素作用的功能失调等几方面。

主要病因

激素分泌过多

激素分泌过多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分泌腺肿瘤,如甲状腺腺瘤、甲状旁腺腺瘤、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多内分泌腺肿瘤病,也就是多个内分泌腺肿瘤或者增生,导致激素产生过多,如1型多内分泌腺肿瘤病包括了甲状旁腺腺瘤、胃肠胰肿瘤和垂体增生或腺瘤等;伴瘤内分泌综合征,也就是一些不是腺体的肿瘤出现了激素分泌的现象。比如恶性肿瘤可以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活性维生素D等,而引起高钙血症等。另外,如自身抗体产生、基因异常、外源性激素摄入过量都会导致激素分泌过多的现象出现。

激素分泌过少

主要是由于内分泌腺体被破坏,或者内分泌腺激素的合成功能出现了缺陷、以及一些内分泌腺以外的疾病也会导致激素分泌过少。自身免疫、肿瘤压迫、感染或者手术切除、缺血性坏死等都可能导致内分泌腺被破坏。

激素的受体功能障碍

这种情况下, 虽然激素的分泌是正常的,但是由于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对于激素的敏感性发生改变,导致了激素不能够正常的调控靶器官的功能,从而造成了功能的异常。比如说胰岛素抵抗、甲状腺激素抵抗、生长激素抵抗等导致的疾病。

诱发因素

生理性的因素

比如青少年在青春期由于内分泌腺体功能发育还不完善,从而容易出现内分泌的功能失调,比如性激素的分泌还不平衡、完善,从而容易出现月经失调、痤疮等内分泌紊乱的现象。

饮食营养因素

身体的内分泌功能还会受到饮食的影响,比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吃得过于油腻等,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再比如挑食厌食、营养不均衡等,也会影响内分泌腺的功能,而引发内分泌失调。

环境因素

空气、饮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比如空气污染会影响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表现为月经紊乱等。

情绪因素

尤其是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的紊乱,以及与月经相关的情绪失调,比如月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等,都是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的。

流行病学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性别的人群,因为人体的内分泌腺体众多,因此发病人群、发病率等各有不同。

好发人群

中青年女性好发此病。

症状

由于内分泌失调其实是对所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一个概括性的称呼,因此其症状表现,也根据发生功能紊乱的腺体的不同而不同,如甲亢可表现为怕热、爱出汗;甲减表现为怕冷、不出汗等等。

典型症状

甲状腺疾病

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会表现为因甲状腺肿大而脖子变粗、眼球外凸呈现突眼症,因基础代谢增加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而表现为怕热、多汗、体重减轻、心律不齐、焦虑烦躁、震颤、容易疲劳、肌肉无力等。

甲减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又称“甲减”,甲减重症患者会表现为水肿,也就是特征性非凹陷性水肿,比如小腿出现水肿,手指压下去较快又能恢复,没有明显凹陷呈现。另外,患者还会有怕冷、出汗减少、动作变慢、表情淡漠、皮肤粗糙、面色苍白,以及眼睑、脸面浮肿、听力下降、畏寒肢冷、智力减退、嗜睡或失眠、眩晕、指甲脆而增厚、体重增加等代谢降低的症状。

肾上腺皮质疾病

库欣综合征

主要的表现是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痤疮多发、高血压、骨质疏松甚至糖尿病的症状等。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没有食欲,甚至恶心、体重减轻、头晕、全身不适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

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持续性高血压或者阵发性高血压,以及头晕、头痛、心慌、多汗等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多毛、痤疮多发,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无排卵、怀孕困难、腹型肥胖等。

其他症状

由于内分泌系统涉及到多个内分泌腺,腺体分泌的功能异常所造成的症状多种多样,还可能是多个内分泌腺体分泌同时出现异常,有的激素分泌过多,有的激素分泌过少等,从而使得症状较为复杂而多变。

并发症

月经紊乱、不孕症

如下丘脑-垂体性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都会表现为月经的周期紊乱,甚至闭经、无排卵,继而导致怀孕困难、不孕等。

高血压

如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肿瘤、腺垂体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类癌、绝经期综合征等内分泌失调都会引发高血压。

糖尿病

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都会引发糖尿病。

就医

当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中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任何一部分或几部分发生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病变时,都会引发激素分泌的过多、过少或者作用失常,而引发内分泌失调。而且一些内分泌失调引发的疾病必须要及时治疗,才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比如甲减会引发呆小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引发不孕等。所以,及时就医处理非常重要。

就医指征

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多汗或少汗,突出怕冷或怕热,突然不明高血压、月经紊乱、皮肤痤疮等,都提示可能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建议优先至内分泌科就诊,婴幼儿还可至儿科就诊,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至妇科就诊,反复、严重痤疮可至皮肤科就诊等。

医生询问病情

症状出现多久了?

做过内分泌系统的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家族中,比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是否做过内分泌方面的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做过内分泌腺有关的手术,什么时间做的?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是通过测量血压、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以及对颈部甲状腺的触诊,对病人神态、毛发、皮肤等外形的视诊,对乳腺组织的触诊等进行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由医生根据临床症状,确定血液激素测量的检查项目,如对性激素的六项检查或者对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旁腺激素、胰岛素等等进行检查、分析,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一激素分泌的失衡。

激素动态观察

即通过持续性的对身体某一种激素进行检测,通过其动态变化,来观测身体某一内分泌腺体的功能是否出现了失调。

影像学检查

一般通过对目标腺体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判定目标腺体是否发生了病变,如甲状腺瘤、嗜铬细胞瘤、垂体瘤等等。

特殊检查

比如对于甲状腺毒症患者,可对其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进行检测,以明确病因。

对于一些怀疑可能是遗传性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可以通过染色体检查、基因诊断等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判断。

诊断标准

由于具体疾病不同,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激素相关的生化指标检查、激素测定、激素代谢产物测定、激素功能试验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具体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即可得到诊断。

鉴别诊断

由于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种类繁多,涉及到多个腺体,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等,对容易与之发生混淆的进行鉴别诊断。

垂体肿瘤的鉴别诊断

空泡蝶鞍综合征

空泡蝶鞍综合征需与垂体肿瘤等引起的慢性颅压增高症进行鉴别诊断,通过CT及MRZ等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诊断。此外,通过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的腺垂体和靶腺激素有助于诊断。

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

颅咽管瘤

是来源于颅咽管的上皮肿瘤,可能由于残留的胚胎颅咽管鳞状细胞或腺垂体细胞化生导致,是儿童鞍区占位最常见的原因,5~14岁和50~74岁是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颅咽管瘤多位于鞍上,在CT平扫上囊液表现为低密度,增强后则表现为混合密度影,钙化常见。在MRI上颅咽管瘤固体成分表现为T1等信号或低信号、囊内容物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固体成分强化,在T2上表现为高低混合信号。而垂体瘤一般密度较均匀,较易鉴别。

RATHKE囊肿

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一般认为来源于胚胎时RATHKE囊的残余。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但如囊肿进展,可压迫下丘脑、垂体和漏斗部导致头痛、垂体功能低下、高泌乳素血症和其他内分泌功能障碍。RATHKE囊肿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囊内容物多变,多数局限于鞍内,部分向鞍上扩展,完全位于鞍上的少见。在CT上多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高密度或混杂密度,钙化少见。在MRI上,依据囊内容物蛋白含量不同,在T1WI上可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如囊内容物为血液物质,则表现为T1高信号、T2等信号,增强后一般无强化。

颅内生殖细胞瘤

位于鞍区或鞍上的生殖细胞瘤可累及下丘脑垂体系统,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尿崩症等,累及视交叉可导致视力损害、视野缺损,与垂体瘤表现相似,需进行鉴别,鉴别点主要依据发病年龄、性别、影像学表现。生殖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尿崩症常见,因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尿崩症患者需注意鉴别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一般男性多见,但位于鞍区的生殖细胞瘤女性更多见。在MRI上肿瘤表现为T1等信号、T2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在CT上,肿瘤实体部分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钙化少见。如诊断存在疑问,可采用诊断性放疗或立体定向活检。

治疗

在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的治疗方面,要根据具体的病因来进行治疗,比如腺体肿瘤引发的激素功能亢进,则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对于激素分泌减少引发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则主要是用外源激素的替代治疗或补充治疗。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甚至部分需要终身用药。 药物治疗

激素分泌过多

对于导致内分泌功能亢进的疾病,可通过药物来抑制激素的合成,如甲亢,可使用咪唑类或磺脲类药物治疗,以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库欣综合征,可使用米非司酮治疗,以阻断激素受体;醛固酮增多症,可使用安体舒通进行治疗,来维持机体中的激素平衡。

激素分泌过少

最常见的方法是外源激素的替代治疗或补充治疗,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补充皮质醇(氢化可的松)。

直接补充激素产生的效应物质,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补充钙与活性维生素D。

替代治疗需要符合内分泌腺激素分泌的节律,如特发性促性腺激素缺乏给予GnRH泵脉冲性治疗可以成功妊娠。

手术治疗

激素分泌过多

手术切除导致功能亢进的肿瘤或增生组织,如导致Gushing病的垂体ACTH瘤可切除。

激素分泌过少

可以考虑内分泌腺或者组织移植,如甲状旁腺组织移植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

放射治疗

对于导致内分泌功能亢进的内分泌肿瘤或腺体增生,可放射治疗破坏内分泌肿瘤或增生组织,减少激素的分泌。如利用甲状腺细胞摄碘的特性,给予甲亢病人碘-131治疗。

预后

一般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手段,都可以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一部分还是可以治愈。不过,部分严重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还要防止复发的风险。

能否治愈

部分内分泌失调疾病通过及时的治疗可获得痊愈,还有一部分,尤其是激素分泌过少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

能活多久

大部分内分泌失调性疾病,通过积极针对性治疗,对于寿命没有明显影响。

饮食

内分泌失调的患者饮食应以少盐、少油,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为主。部分与饮食具有密切关系的内分泌疾病,应按照医嘱严格控制饮食,如甲亢病人应少吃含碘食物等。

饮食调理

建议荤素搭配,多吃水果蔬菜,营养均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部分内分泌疾病,需根据病情按医嘱注意饮食禁忌。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建议饮食中要适当补碘,但同时也要防止过量补碘,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炎等疾病。

少吃
香肠 护理

内分泌失调患者要保持情绪舒畅,精神放松,减轻心理压力,克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规律作息,勤加锻炼,劳逸结合。

日常护理

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少熬夜,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

特殊注意事项

由于内分泌失调本身并非一种特定疾病,患者不可听信一些声称可以调节内分泌失调的药物或保健品,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

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运动习惯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内分泌失调十分关键,而且保持情绪的舒畅,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也有助于预防内分泌失调。

预防措施

饮食预防

在食物的选择上荤素搭配,保持品种多样,每天饮食尽量多样化,不要长时间吃一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与刺激性食品。

运动预防

应适当运动,尤其是多参加户外锻炼,积极健身,做到劳逸结合。

情绪调整

要放松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避免惊、怒、恐等一切不良精神刺激,避免内分泌失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42.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60.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