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与饮食因素(进食过多红肉、动物脂肪)、炎症刺激(肠黏膜长期炎症)、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息肉病史的病人,发病率较高)、长期便秘有关。大多没有症状,常规检查时发现,有的会有腹痛、便血、便秘、脱垂。一旦发现息肉需手术切除,术后也应定期随访。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消化外科、普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polyp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消化道出血、黄疸、肠套叠 治疗周期: 普通肠息肉7~14天 临床症状: 腹痛、便血、便秘 好发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 常用药物: 乳果糖、塞来昔布、蒙脱石散 常用检查: 肛门指诊、消化道钡餐、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 疾病分类 病因肠息肉时指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与饮食因素、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肠道炎性刺激密切相关。
主要病因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
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试验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遗传因素
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另外,曾经患过其他部位癌肿,如消化道癌、乳腺癌、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肠道炎性刺激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表面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肠道微生态失衡
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缺乏运动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腺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诱发因素生活不规律
易导致免疫力下降,更易导致菌群失调,从而感染几率增加。
情志因素
经常闷闷不乐、压力过大,导致机体内环境改变,易癌变。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人到中年,大约10%~30%会长肠息肉,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城市多于农村。有研究统计提示汉族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高于少数民族,但少数民族男性的肠息肉直径更大(大于9 mm)、恶性程度更高、更易癌变、预后更差。少数民族远端结直肠息肉患者主要集中在50~69岁,而汉族远端结直肠息肉患者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可见少数民族的肠息肉发病年龄较汉族更早。
好发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
更易导致菌群失调,易被致病菌侵袭,肠道炎症病变高发。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人群
以上几种疾病均与代谢密切相关,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
术后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癌症放疗患者
更易导致菌群失调,易被致病菌侵袭,肠道炎症病变高发。
症状大多肠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的会以血便为主要症状,少数会伴随腹痛、便秘、脱垂,不同部位息肉又有各自特点。
典型症状直肠息肉的典型症状
便血
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和息肉体积大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便血的特点为带血,而不发生滴血。
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黏膜导致脱垂。
肠道刺激症状
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出现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结肠息肉的典型症状
便血
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专家表示,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
大便习惯改变
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会附着血痕。
其他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肠套叠(息肉较大、较多)、贫血(出血较多)、肠梗阻(息肉较大)等症状。
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息肉膨胀性生长到一定体积,或者癌变后,肿瘤糜烂致瘤体表面血管破溃而引起出血。
黄疸
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可因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端而引起梗阻性黄疸。
出血、肠套叠
是小肠息肉常见并发症,亦是就诊的主要原因。
就医如果患者出现腹痛、排便困难、排便次数改变等一系列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根据出现的症状结合相关检查,判断出疾病,做出相应的治疗。
就医指征有便血、腹胀、腹痛,或大便性状、大便习惯改变时及时就医。
有腹痛剧烈难以忍受,大便排出困难,便血量多出现心悸、面色苍白,需立即就医。
有息肉或者肿瘤家族史,在医生指导下完善检查。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排便困难、腹痛剧烈、便血量大可就诊消化外科或普外科。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便血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便血、腹痛、大便异常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肛门黏膜脱垂、里急后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肛门指诊
通过指诊,指下有异物感或者在扩器下看到息肉均可确诊。
消化道钡餐
是将肠导管经口吞入,对肠道进行逐段分次检查,可从X线影像显示结肠及以下部位的情况,判断有无病变,包括息肉、炎症、肿瘤等,还可显示有无肠套叠征象及多发性节段性病变。
肠镜检查
通过肠镜检查,可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明确诊断。肠镜探头从肛门置入,视野中有局部隆起样表面光滑的规则物质可确诊。
大便隐血试验
可判断患者有无便血,肠息肉患者如有失血,大便隐血可提示阳性。
诊断标准肠镜下可见息肉。
患者有便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
鉴别诊断十二指肠溃疡
亦可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除以上表现外还可引起幽门梗阻症状,需与十二指肠肿瘤鉴别。借助X线检查、动脉造影、十二指肠镜检加组织学检查当可区别,必要时需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
肠结核
肠结核可有腹痛、腹泻或便秘、肿块等表现,有时易被呈认为肿瘤,但肠结核多伴有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的表现,且常伴有肠外结核。胃肠X线钡剂检查显示回盲部有激惹、充盈缺损或狭窄等征象,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有溃疡、僵硬、狭窄等表现,活检可发现典型结核病变,即干酪样肉芽肿,抗结核治疗常有效,均可与小肠肿瘤鉴别。
慢性胆囊炎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部钝痛、隐痛或不适感。疼痛也可位于上腹部、甚至左上腹,并可向腹部其他区域放射或放射至肩部、腰背部。发作时疼痛可持续几十分钟至数小时,多在餐后1小时发作,多数患者在进油腻食物或高脂饮食后疼痛可加重,根据腹部疼痛的部位以及辅助检查可鉴别。
治疗肠息肉主要是手术治疗,由于息肉容易癌变,所以主张手术切除。暂不行手术切除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肠镜。
治疗周期 具体治疗周期取决于息肉类型,普通息肉大多7~-14天,手术切除后应长期规律复查。 一般治疗禁食
术前至少空腹8小时,口服泻药排便,清空肠道以免影响视野。
对症处理
如有出血,给予止血,并根据出血量多少进行相应处置。
对症治疗
有便秘口服乳果糖,有腹泻口服益生菌、蒙脱石散。
病因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炎性息肉参见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使用柳氮磺吡啶或者免疫抑制剂。
预防治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可服用塞来昔布减少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数目,每日两次,与食物同服。
手术治疗经腹和直肠切除
绝大多数结直肠息肉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在结肠镜下就可以切除。如果患者的息肉为罕见的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腺瘤性息肉病,需要开腹进行手术切除结肠和直肠。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该手术是一种在结肠镜下对无蒂的、平坦的息肉或早期癌症进行切除的新技术。它通过往黏膜下层注射液体(甘油果糖+肾上腺素+亚甲蓝),将息肉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圈除。
黏膜剥离术
对于直径大于2cm且需一次性切除病变、抬举征阴性的腺瘤及部分早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残留或复发治疗困难者,可以实行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剥离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方法,它通过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液体(甘油果糖+肾上腺素+亚甲蓝),将病变抬高,然后用IT刀或Flex刀在病变的周围和底部逐渐切割,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
高频电切除术
可选择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对消化道的息肉进行摘除。
中医治疗中医对于大肠息肉症状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在中医里,可分为肠道湿热、湿瘀阻滞、气滞血瘀、脾虚夹瘀四种症候类型,可予行气化湿、活血止痛、清热利湿、等药物,但中医治疗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而异,需找专业医师指导治疗。
预后肠息肉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可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能否治愈肠息肉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
能活多久肠息肉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建议在1~3年内复查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
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
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
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全结肠检查。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进行手术切除时。
饮食肠息肉患者要注意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戒除烟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忌辛辣食品
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出现便秘等症状,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少吃动物脂肪
动物的红肉、白肉中含有过多的饱和脂肪酸,过多的摄入刺激会产生过多的胆汁,过多胆汁在大肠内滞留转化为一种已被证实为致癌物质的戊酸。饱和脂肪中含较多的花生四烯酸,可以促进肠上皮细异常生长成息肉甚至癌变。
少吃红肉
红肉含有的亚铁血红素,会让肉色更红的亚硝酸盐和高温烹饪产生的杂环胺混合物。
忌烟酒
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动脉血与氧的结合力减弱,酒能助长湿热,故药当禁忌。同样,含酒饮食如酒酿、药酒等均不宜饮用。
宜多食用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膳食纤维不被人体吸收,进入大肠后可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和潜在的致癌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致癌物质与肠壁接触时间大大缩短。
护理肠息肉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规律运动的良好习惯,及时治疗原发病,有助于疾病康复。
日常护理健康饮食
高纤维素、低脂饮食。
规律复查
肠息肉术后初期每6个月复查一次;低风险患者在治疗后5~10年内复查肠镜,高风险患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肠镜,若复查未见异常,时间间隔可延长至5~10年。
病情监测定期规律复查肠镜。
特殊注意事项息肉切除术后需休息3天,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
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较大息肉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天(具体看医生建议),一般息肉切除需要禁食2~4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及无腹痛后,可进食全流质1天。如仍无腹痛及便血情况,可过度到半流少渣饮食3天,3天后可普通饮食,忌烟酒、酸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预防肠息肉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所以要预防本病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一方面要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期筛查有肠息肉家族史者定期完善肠镜检查,建议40岁就要开始每5年做一次肠镜。
预防措施忌食高蛋白、高热量、动物脂肪食物,忌烟酒,多进食膳食纤维多的食物。
多运动:如游泳、慢跑等。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减肥,有肠息肉家族史者及早进行筛查。
参考文献
[1]龙思丹,季双双,姚树坤.肠息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生活习惯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
[2]宋雯,赵梁,朱萍,陶文华,李曼蓉,王跃,朱海航,卜平.肠息肉发生发展与诊治研究新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