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

概述

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它又名“传染性脓疱病”,俗称“黄水疮”,往往在夏秋季节发病,好发于儿童的暴露部位,由于接触化脓菌而传染。

脓疱疮

就诊科室: 皮肤科、儿科、肾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impetigo 疾病别称: 黄水疮、传染性脓疱疮、传染性脓疱病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皮肤感染、肾炎或风湿热、菌血症、败血症 治疗周期: 10天左右 临床症状: 小丘疹、水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 好发人群: 新生儿及儿童、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者、患有瘙痒性皮肤病的人 常用药物: 高锰酸钾、免疫球蛋白、新霉素、头孢他啶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疾病分类

非大疱性脓疱疹

此型传染性强,常在幼儿园中引起流行,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孔周围、耳廓及四肢暴露部位。

大疱性脓疱疮

主要是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病因

脓疱疮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浸渍,可促进细菌在局部的繁殖。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搔抓可破坏皮肤屏障,有利于细菌侵入。

主要病因

细菌入侵

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0%~7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亦由两种细菌混合感染。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最常见的是凝酶阳性葡萄球菌嗜菌型Ⅱ类71型菌株,而凝酶阴性葡萄球菌很少见。

皮肤屏障薄弱

机体衰弱或患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疹、虫咬皮炎)时,皮肤屏障遭到破坏,有利于细菌定植,易引发此病。由于小儿皮肤薄嫩,此病易侵犯新生儿及儿童,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

环境

温度较高、出汗较多和皮肤有浸渍现象,有利于细菌在局部繁殖。

诱发因素

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

脓疱疮容易在学校、幼儿园传播,公共场所增加了皮肤接触的机会,间接增加感染脓疱疮的风险。

免疫力低下

无法阻挡致病菌的入侵,患病风险增加。

流行病学

脓疱疮较常见,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往往在夏秋季节发病,尤以夏末秋初汗多闷热的天气发病率最高,好发于儿童的暴露部位。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脓疱疮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破损皮肤、伤口感染。

间接感染

如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品、污染物等,如床单、毛巾、木梳、玩具等被感染。儿童及皮肤破溃、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感。

好发人群

新生儿及儿童

儿童皮肤薄嫩,化脓菌最易侵入皮脂不多及娇嫩的婴幼儿皮肤,儿童喜爱玩耍而常弄污及擦破皮肤,昆虫叮咬因搔抓更容易感染。

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者

对于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可增加患病风险。

患有瘙痒性皮肤病的人

如痱子、湿疹、虫咬皮炎时,皮肤屏障遭到破坏,有利于细菌定植,易引发此病。

症状

不同类型的脓疱疮临床特点不同,主要分为接触传染性脓疱疮、深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新生儿脓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病变多发生在面部、口唇四周、鼻孔周围、耳廓及四肢、躯干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小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症状。

典型症状

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疤壁薄,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黄色厚痂。陈旧的痂一般于6~10天后脱落,不留痕。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深脓疱疮

皮损初起为脓疱,渐向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和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去除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患者自觉疼痛明显。

大疱性脓疱疮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液先清澈后浑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直径1cm左右,痕内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红晕不明显,疱壁薄,另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痂壳脱落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新生儿脓疱疮

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的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皱褶部位明显,皮损有明显肿痛和触痛,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祥剥脱。

其他症状

感染

可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口周破损

口周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损害。

其他

瘙痒、淋巴结肿大、发热、怕冷。

并发症

皮肤感染

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

肾炎或风湿热

少数患者可诱发肾炎或风湿热,主要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菌血症、败血症

抵抗力低下患者,细菌可入血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或骨髓炎、关节炎、肺炎等。

脑炎、脑膜炎

新生儿严重时可以并发脑炎、脑膜炎,从而危及生命。

就医

皮肤出现皮损、水疱、脓疱等症状,尤其是儿童应立即引起重视,到皮肤科就诊,并做相关检查进行确诊。脓疱疮有传染性,一旦确诊立即隔离,请专科医生治疗。

就医指征

发现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破损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皮肤出现水疱、脓疱、破溃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发病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出现肾炎等症状去肾内科就诊。

儿童出现症状去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什么时候出现症状的?多久了?

周围人有类似症状吗?

最近有没有受过外伤?

自己在家有没有吃过什么药?

还有什么其他症状吗?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脓包疮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破损程度,可初步判断疾病。

组织病理检查

脓疱位于角质层下,疱内含有纤维蛋白及大量破碎中性粒细胞,并有少数淋巴细胞及变形的表皮细胞,在细胞外或中性粒细胞内可见球菌团,可提示炎症程度。

血常规检查

脓包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皮损广泛分布者或伴全身症状者更加明显,明确诊断。

细菌学检查

疱液、脓痂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必要时可做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鉴定,对于诊断疾病有重要作用。

诊断标准

视诊

皮肤上出现破溃、水疱、脓疱、结痂等表现。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细菌培养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

组织学检查

病理检查发现其病理学改变,有利于确诊。

鉴别诊断

脓疱性湿疹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皮疹呈多形性弥漫性潮红,境界不清楚,无一定好发部位,与年龄无关,根据症状可以鉴别。

水痘

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疹时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以绿豆到黄豆大小的水疱为主,可有脐窝状凹陷。同时可见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各个时期的皮疹,口腔黏膜亦常受累,根据典型症状可以鉴别。

丘疹性荨麻疹

好发于躯干、四肢,在风团样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或水疱,奇痒。成批出现,反复发作,根据症状加以鉴别。

治疗

脓疱疮患者病情较轻、没有并发症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皮损泛发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辅以系统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脓疱疮的治疗周期大约在10天左右。 一般治疗

将患者隔离,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炉甘石洗剂

脓疱未破者可外用10%炉甘石洗剂,脓疱较大时应抽取疱液。

高锰酸钾或新霉素

脓疱破溃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清洗、湿敷,再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

系统药物治疗

抗生素

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者使用,可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必要时依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免疫球蛋白

同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输注血浆或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

手术治疗

脓疱疮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内服汤剂

对于中医治疗,需要辩证论治,对症治疗,需根据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内服中药。

中药外用

脓液多

选用马齿范、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等药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脓液少

用三黄洗剂加入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或颠倒散洗剂外搽。

局部糜烂

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撒于患处,或用青黛油外涂;脓痂厚者可用5%硫黄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预后

脓疱疮一般预后良好,多数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痊愈,并且不留后遗症,仅少数情况下合并并发症,多与链球菌感染相关。轻型脓疱疮愈合后不留瘢痕,深脓疱疮愈合后可留瘢痕。

能否治愈

脓疱疮经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能活多久

脓疱疮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新生儿严重时可以并发脑炎、脑膜炎,从而危及生命。

复诊

患者应尽量定期门诊复查,同时注意观察病情,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饮食

脓疱疹患者的饮食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以及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为主。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饮食调理

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和其他免疫物质,患儿应加强母乳喂养,可增强患儿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

建议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食物以增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建议多饮水,有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以免影响患儿康复。

护理

脓疱疮具有高度传染性,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隔离防范,防止传染给他人,按照医嘱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定期复诊,如果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日常护理

勤洗澡,尽量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衣物、床单及一切与皮肤接触物的清洁及舒适。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高营养、多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

病情监测

定期门诊复查,检查病菌是否依然存在,随时注意观察病情,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心理护理

患者应保持乐观、放松的心情,减轻精神负担。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隔离,防止传染给他人,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避免搔抓。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按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积极治疗,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预防

脓疱疮的预防主要是平时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和防止各种损伤,保证皮肤完整。一旦皮肤出现损伤等情况,立即就医,争取尽早治疗。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隔离,经常发作的患者要积极清除致病菌。

早期筛查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皮损、水疱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

预防措施

患儿应简单隔离,对已污染的衣物及环境应及时消毒,以减少疾病传播。

平时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和防止各种皮肤损伤,均有助于本病的预防。

尽量避免与已患有脓疱疮的患者接触。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5-77.

[2]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442-445.

[3]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29-130.

[4]李广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72-17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09.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