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

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种症状或一组症状,其特异性的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时,这一临床症候群便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大约70%是功能性的,曾被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消化不良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精神心理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dyspepsi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无 治疗周期: 需治疗2~8周,但易复发 临床症状: 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好发人群: 上班族、不吃早餐人群、老年人 常用药物: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西尼必利 常用检查: 胃镜、C13呼气试验、腹部B超、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疾病分类

器质性消化不良

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伴有胃部烧灼感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有明确病变,如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或胃癌等,或腹部B超检查发现肝、胆、胰等疾病导致的消化不良,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伴有胃部烧灼感等消化不良症状,但经过胃镜及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病因

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与胃肠动力、内脏感觉异常、黏膜完整性破坏、低度炎症、免疫激活、脑-肠轴调节异常相关。

主要病因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1/3患者有胃排空延缓,1/3患者有胃容受性障碍,并与早饱症状有关,更易出现上腹疼痛和嗳气。

内脏感觉异常

胃十二指肠对扩张或酸、脂质等化学物质腔内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部分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重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的高敏感性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

胃肠激素如胃动素、胃泌素及P物质等,可能涉及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黏膜通透性

感染、应激、十二指肠酸暴露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和通透性改变,黏膜屏障受损。

环境因素

 常常由于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无法适应,就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应激性的消化不良。

流行病学

消化不良是相当常见的病症,各国报道患病率在19%~41%。我国人群患病率18%~45%,占消化门诊的20%~50%。女性略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至60岁以上开始略有下降,国外有研究证明,已经调查的消化不良患者除少数有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病变外,绝大部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长期随访发现,部分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症状可以暂时缓解,但反复发作、长期存在。

好发人群

不吃早餐人群,不吃早餐可使胃黏膜受损,易影响消化。

经常暴饮暴食人群,长期暴饮暴食可使胃的负担加重,造成消化功能异常。

加班族,该类人群精神压力大、长期饮食不规律。

餐后习惯运动人群,若餐后间隔过短就开始运动易导致胃下垂,影响消化功能。

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由于患者生理机能减退,所以导致患者胃肠道功能不好,最终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紧张、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心态容易使人出现应激性消化不良。

症状

消化不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个病人的表现各不相同,包括食欲缺乏、腹胀、腹部钝痛或不适,伴恶心及嗳气。常有舌苔厚腻及上腹深压痛或不适。这些非特异性表现既可以是某些器质性病变的表现,也可以是神经性消化不良。

典型症状

餐后饱胀

由于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不经过消化和排泄,长期堆积引起的不适感。

早饱感

指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胀、食欲消失、不能进常规量的饮食。

上腹痛

疼痛多无规律,部分患者与进食有关,有时患者无疼痛感,而主诉为特别的不适。

上腹烧灼感

位于胸骨剑突下、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难受烧灼感,与烧心不同,后者指胸骨后的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延迟的患者,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就医

当出现上腹部疼痛、上腹部饱胀不适、胃部烧灼感等消化不良表现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及发现消化系统其他器质性病变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有吞咽困难、呕血、黑粪、贫血、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者,更应该尽快就医,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对于消化道症状的人群,定期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如有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就医。

有消化道症状已经确诊患者,应定期复查,规律服药。如症状再次加重或出现新的其他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的精神因素,如焦虑,可就诊于精神心理科辅助治疗。

医生询问病情

大便量有变化吗?是什么颜色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胀、胃部烧灼感等)

以前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

最近是否服用某些药物?

有无腹部手术史?

需要做的检查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排除性诊断

C13呼气试验

年龄<40岁或无吞咽困难、呕血、黑粪、贫血、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者,只需要常规检测幽门螺旋杆菌、C13呼气试验,如果阳性,建议根除。

全血生化检查

可以通过肌酐值或者天冬氨酸转氨酶的血值来判断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有无异常。

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门诊可以通过碳13或者碳14的检查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

胃镜检查

对年龄>40岁或有吞咽困难、呕血、黑粪、贫血、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者,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胃部器质性如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以及胃部恶性病变,如胃癌。

腹部B超

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还需要完善腹部B超检查,排除肝炎、胆囊炎或胰腺疾病导致的消化道症状。

诊断标准

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

主要标准

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如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通过常规检查,找不到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的证据。

亚型标准

根据临床特点,还可以分为以下两个亚型:

餐后不适综合征

病程6个月,近3个月至少具备以下1个症状,每周至少发作3天;发生在进平常餐量后上腹饱胀,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早饱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支持诊断的条件包括上腹胀或餐后恶心或过度换气。

上腹痛综合征

病程6个月,近3个月至少每周1次,必须具备以下所有症状:上腹痛,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支持诊断的条件包括疼痛常因进餐诱发或缓解,或发生在空腹状态。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可出现上腹饱胀、上腹部疼痛及烧灼感,但消化性溃疡上腹部疼痛有一定的节律性、周期性,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胃癌

胃癌早期也可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腹痛等症状、食欲减退,但一般到后期患者会出现明显消瘦,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部有明确的病灶。

十二指肠炎

十二指肠炎是一种可能与进食刺激性食物、乙醇、药物等有关,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炎性病变,以胃部疼痛、痞胀、反酸、嗳气为主要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可用胃镜检查来与消化不良来鉴别,十二指肠炎胃镜下可见黏膜粗糙不平,有颗粒形成。

治疗

明确消化不良者应分出亚型,以给予针对性治疗,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为主要目的。

治疗周期 该病治疗周期通常需2~8周,经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常易复发,反复发作。 一般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改善生活习惯,避免烟、咖啡、酒及非甾体类抗炎药,让患者做到饮食和睡眠规律,同时调整患者心态。

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根除治疗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最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

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和选择性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以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

促胃肠动力药

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以上腹部饱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常作为优先选用,常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西尼必利等。

精神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物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常用的有三环类如阿米替林。此外,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和心理干预等也可试用。

手术治疗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预后

消化不良的症状经过规律治疗可缓解,但容易反复、间断性发作,一般认为心理负担越重、疑病者,症状越不容易消失。

能否治愈

该病经过规律治疗可治愈,但容易反复、间断性发作。

能活多久

该病经过规律治疗可缓解,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如有消化道症状随时就诊,如症状经过药物治疗已控制无需复诊。

饮食

消化不良患者饮食应注意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避免生、硬、冷以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饮食调理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少吃甜食,容易导致反酸、烧心。

忌冷饮及产气的碳酸饮料。

宜少盐少油,进食蒸、煮、炖食物。

宜实行分餐制,少量多餐。

护理

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以心理疏导为主,同时提醒患者合理饮食。

日常护理

遵医嘱口服药物,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作息规律,避免生气、情绪激动、过度紧张。

少量多餐,避免生、硬、冷以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其他药物。

通过正规渠道多了解疾病预防知识。

病情监测

如经过治疗再次出现消化道症状,督促患者尽快就诊,完善胃镜等检查。

预防

由于消化不良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预防措施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避免生、硬、冷以及有刺激性的食物,适当增加运动。

戒烟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焦虑。

建议在家庭中实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参考文献

[1]王谦.检验医学手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5):51.

[2]田建华,张伟主编.家庭健康书系:胃肠病居家调养保健百科[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60.

[3]姚美英,姜红丽主编.常见病护理指要[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0):65.

[4]张汉语,汤敏主编.实用临床医学丛书,实用医学营养手册[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9):17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4.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