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

就诊科室: 儿科、感染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脑炎、脑膜炎、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 治疗周期: 7~10天 临床症状: 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 好发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 常用药物: 干扰素、利巴韦林 常用检查: 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 病因

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主要病因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IL-10、IL-13、IFN-γ等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心肺衰竭。

流行病学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发病以4-9月为主。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好发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此类儿童常常由于不注意自身卫生,免疫力低下容易患此疾病。

喜欢和别人共用东西的人:常常由于和手足口病患者一起用了被子、毛巾等东西患上此类疾病。

症状

手足口病的症状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五期。

典型症状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人柯萨奇病毒A10(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但个别患儿可有心动过缓,还可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如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人柯萨奇病毒A10(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并发症

脑炎、脑膜炎

出现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

循环衰竭

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早期血压升高,晚期出现血压降低或休克。

神经源性肺水肿

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

心肌炎

常由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常常可以出现胸痛、心悸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的表现,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或者昏迷等症状。

就医

手足口病的预后一般良好,只要患儿精神状态好,吃奶、玩耍正常,可以居家观察。但是在儿童发生脑炎、脑膜炎、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指征

持续高热

体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增快,大于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

就诊科室

一般家长带患儿到儿科就诊。

因为手足口病有一定传染性,故可到感染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发热、皮疹出现几天了?

体温最高多少度?

精神状态、吃东西、玩耍情况怎么样?

有没有抽搐、头痛、肢体抖动、心慌?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接触史?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

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可升高。

血生化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脑脊液

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病例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

病原学、血清学检查

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影像学检查

胸部影像学

轻症患儿肺部无明显异常,重症及危重症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时,两肺野透亮度减低,磨玻璃样改变,局限或广泛分布的斑片状、大片状阴影,进展迅速。

颅脑CT、MRI

颅脑CT检查可用于鉴别颅内出血、脑疝、颅内占位等病变。神经系统受累者MRI检查可出现异常改变,合并脑干脑炎者可表现为脑桥、延髓及中脑的斑点状或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者,可显示受累节段脊髓前角区的斑点状对称或不对称的长T1长T2信号。

心电图

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脑电图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超声心动图

重症患儿可出现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减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降低等。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做出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流行病学史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临床表现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

确诊病例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鉴别诊断

口蹄疫

一般发生于畜牧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经皮肤黏膜感染,成人牧民多见,四季散发。皮疹特征为口、咽、掌等部位出现大而清亮的水疱,疱疹易溃破,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

疱疹性口炎

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多发于3岁以下,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数目较多成簇、针头大小、壁薄透明的小水疱,常累及齿龈,一般无皮疹,常伴颏下或颌下淋巴结肿痛。

脓疱疮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皮疹好发于颜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形态初起时为红斑、丘疹或水疱,迅速变成脓疱,疱壁薄易破、瘙痒。重者可伴有高热、淋巴结肿大或引起败血症。辅助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脊髓灰质炎

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二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肺炎

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

治疗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在病情严重,患有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情况下,需要酌情应用甘露醇、机械通气,甚至体外生命支持等处理。

治疗周期 一般7~10天,重症病例会适当延长。 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咪达唑仑、地西泮。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

此药品常常适用于由病毒引起的初发或者复发性皮肤单纯疱疹,为免疫增强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引起局部的灼痛、瘙痒等症状。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此药品为抗病毒药,常用语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与支气管炎,长期服用可能对肝功和血象造成影响。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普通型:脾肺湿热证

黄芩、藿香、连翘、金银花、滑石、牛蒡子、佩兰、白茅根、生薏苡仁、通草、青蒿、生甘草。

重型:湿热动风证

生石膏、大黄、生栀子、黄连、钩藤、天麻、菊花、生薏苡仁、羚羊角粉(代)、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其他治疗

液体疗法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液。

降颅压

常用20%甘露醇降低颅压,有心功能障碍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静脉注射。

血管活性药物

第3期患儿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可使用米力农。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可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调整至合适剂量,期间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第4期血压下降时,可应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或多巴酚丁胺等,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

第2期不建议常规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剂量1.0g/(kg•d),连用2天。

糖皮质激素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一般疗程3~5天。

机械通气

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频繁抽搐或昏迷。

血液净化

血液净化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儿茶酚胺风暴”,减轻炎症反应,协助液体平衡和替代肾功能等,适用于第3期和第4期患儿。

体外生命支持

包括体外膜肺(ECMO)、体外左心支持(ECLVS)、或ECMO+左心减压(LV vent)等,严重脑功能衰竭的患儿不建议使用。

预后

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甚至可危及生命。

能否治愈

绝大多数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建议每3天复查一次。

饮食

手足口病患儿因口腔内有疱疹,故饮食护理尤为重要,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不可食用刺激性食物。

饮食调理

疾病早期,因口腔疼痛,患者可出现畏食,此时应以流质食物为主,如牛奶、豆浆、米汤等。食物不宜过凉、过烫,可用吸管吸食。

疾病中期,可给予软食或流质食物,不宜食用坚硬、辛辣、刺激、冰冷、酸性食物,防止刺激口腔。

退热期患者口腔疼痛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

恢复期每天可以多次饮食,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羹、鸡汤等,大约10天之后恢复正常饮食。

宜吃
米粥 豌豆 鸟蛋 黄桃 青萝卜 车厘子 豆腐 火龙果 馒头 查看更多>
少吃
汉堡包 肠粉 猪油 猪肚汤 肉松 龙眼 棒棒糖 南瓜子 蟹 查看更多>
慎吃
薯片 海鲜粥 蒜头 凤梨 鲳鱼 蒜 狗肉 花椒 雪糕 查看更多> 护理

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降温、皮疹消退为主,还需避免发生继发性的皮肤感染等。

日常护理

儿童患病期间宜休息,保暖,多饮水。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

持续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必要时暂用退热剂。

病情监测

体温监测

可使用水银柱体温计或者红外体温计在家进行儿童体温监测。

病情观察

注意儿童有无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注意儿童有无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儿童有无肢体抖动、呼吸、心跳明显增快,及时发现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情况。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尽量穿纯棉、宽大的衣服。

剪短患儿指甲,还可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继发细菌感染。

如果患儿臀部有皮疹,家长应注意保持孩子臀部清洁干燥。

预防

手足口病的预防手段,主要包括一般性预防措施以及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能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预防措施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51.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