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主要临床特征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V的抗体。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就诊科室: 感染科、儿科、传染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疾病别称: 腺热病、接吻病、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急性脑膜炎、心肌炎、急性肾炎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好发人群: 儿童及青少年 常用药物: 阿昔洛韦、干扰素、布洛芬 常用检查: 血常规、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嗜异性凝集试验 病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EB病毒感染所致,EB病毒进入口腔先在咽部、涎腺的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
主要病因EB病毒感染
EB病毒进入口腔先在咽部、涎腺的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最主要的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EB病毒在感染的过程中会侵入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因B细胞表面具有EB病毒的受体,故B细胞先受累。EB病毒侵入B细胞后会继发性的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后者可直接对抗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引起CD4+T细胞下降,CD8+T细胞增加。在感染的控制中,细胞介导免疫可能较体液免疫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诱发因素当患者因受凉、感冒、经常熬夜等引起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后,容易诱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流行病学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有研究指出30%~40%的5岁儿童已受感染,在我国90%3~5岁儿童EB病毒抗体阳性。
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大多发生在青年成人,所有年龄段中最高发生率是17~25岁,30岁以后少见,40岁以后罕见,但也有报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男女之间的发病率为3:2,也有报道无差别。
传播途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EB病毒携带者,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亲密接触或者性行为、飞沫、母乳喂养、血液制品传播,主要传染给儿童及青少年,比如婴儿通常由已感染的母亲咀嚼的食物,青少年多由于接吻时唾液传播。
好发人群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于3~5岁儿童和17~25岁青少年。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比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相关疾病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无法抵抗病毒的入侵,更容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生。
症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状有发热、乏力、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可出现一个或多个典型症状。除典型症状外,还可表现为头疼等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发热
体温可达39℃~40℃,持续5~10天或更长,可伴有畏寒、寒战。
乏力
患者自觉疲劳、肢体软弱无力、精神不振。
咽痛
特点为弥漫性膜性扁桃体炎,硬腭及软腭出现多数小出血点,伴吞咽困难。
淋巴结肿大
会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腋下、腹股沟部多见,多在退热后几周内消退,但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情况。
肝脾肿大
大约10%的病例有肝肿大表现,脾肿大见于50%~6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食欲下降等肝脏损害症状。
其他症状皮疹
约10%~15%病人在发病后4~6天出现斑疹、斑丘疹,也有麻疹样、猩红样红斑,以躯干、上肢前臂、小腿多见,也可发生于面部,皮疹多在几天内消退,不留痕迹。
头昏、头疼
部分患者因发热、乏力会出现头疼、头昏等不适。
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
早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被波及时主要表现为急性脑膜炎、神经根炎、脑干脑炎等,其发生率约为1%,通常发生于起病后1~3周。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惊厥、偏瘫、脑膜刺激征等,偶可表现为言语不清、眼球震颤、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截瘫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虽病情较重,但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且很少留后遗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呼吸系统的并发症约占5%,主要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部出现斑点状阴影,少数伴胸腔积液。患者可出现干咳,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病理变化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相似,一般在1~4周内自行消退。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炎时心电图示T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并可致猝死,尸检发现心肌纤维呈严重坏死性炎症改变。
泌尿系统并发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累及肾脏的肾实质与间质,急性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3%,临床表现似一般肾炎,主要表现为迅速出现的水肿、尿中出现蛋白、颗粒管型和细胞管型,尚可引起一过性尿素氮、肌酸酐升高。
腮腺肿大
多见于病程一周左右,为双侧性伴中度压痛,不化脓,约一周消退。
就医如果考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嗜异性凝集试验、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检查确诊,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就医指征对于发热、乏力、咽痛的病人,应该至医院就诊,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除了出现发热、乏力、咽痛,还伴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不适时,可能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及时至医院就诊。
对于已经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和传染给他人的风险,需要立即至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或传染科就诊,儿童患者可至儿科。
如出现言语不清、行走不稳、晕倒等症状,可先到神经内科就诊。
如出现食欲下降、皮肤和巩膜黄疸、腹痛等不适,可先到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有没有感冒、受凉的症状?
最近有没有密切接触过发热、头疼、乏力等症状的病人?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乏力等)
发热体温最高有多少度?有没有吃退热药?
既往有没有过其他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高低不一,病初起时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60x10^9/L,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其占外周血有核细胞数的比例可达10%~30%,在10%以上或绝对值大于1x10^9/L时具有重要意义。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外周血涂片可出现凋亡的淋巴细胞,完善血常规检查能够辅助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嗜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约10%病例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但EB病毒抗体测定均呈阳性。医生可以通过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结果,诊断患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
患者在感染EB病毒后会产生EB病毒抗体,滴度在1:160以上提示近期EB病毒感染。
骨髓穿刺
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骨髓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等检查,可以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肝脾的肿大,以及了解肝脾肿大的程度。
诊断标准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病人会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血象: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50%或淋巴细胞总数≥5.0×10^9/L,异型淋巴细胞≥10%或总数≥1.0×10^9/L。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EB病毒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lgG抗体滴度明显上升。
EB病毒DNA检查:血液、唾液、口咽上皮细胞、尿液或组织中的EB病毒DNA阳性。
EB病毒抗原检查:鼻咽拭子直接测定抗原阳性。
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和血象检查,同时具备第3~6项之一,可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鉴别诊断感染性扁桃体炎
因细菌引起扁桃体肿大,会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样,引起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等不适,但并不由EB病毒引起,所以也没有EB病毒相关检查,如EB病毒抗原检查、EB病毒DNA检查等阳性特征。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引起,相关EB病毒检查为阳性,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巨细胞病毒感染
常见于婴幼儿,患者有黄染、呕吐、腹泻等不适,但很少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样,表现为咽痛、淋巴结肿大,同样也没有EB病毒相关检查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会表现为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相关EB病毒检查为阳性,据此两者可以进行鉴别。
链球菌感染
一般不会出现脾肿大症状,EB病毒相关检查多为阴性,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脾肿大症状,相关EB病毒检查为阳性,两者通过以上几点即可进行鉴别。
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目前仍无特效治疗,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予以相应的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治疗周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自限性,为短期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对于有咽痛的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护理,可常用淡盐水漱口缓解咽炎引起的疼痛及不适。对于脾脏增大的患者,尤其避免剧烈运动、限制活动,以防破裂。
药物治疗阿昔洛韦
为抗病毒药物,能在病毒裂解期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及减少病毒从病人口腔部排出。
干扰素
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缓解症状,临床上使用较少。
抗生素
对本病治疗无效,仅在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时加用,要特别注意儿童的抗生素的选择。
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严重病例,如持续高热、伴有咽喉部梗阻或脾脏肿痛症状者,宜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但对一般病例,激素并非必要。
布洛芬
对于一些有发热症状的病人可以适当服用布洛芬退热,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过敏的病人禁用。
手术治疗该疾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预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两周左右。少数会复发,需要患者及时至医院就诊,及早诊断和治疗。
能否治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除非并发危重疾病,一般对生命周期无影响。
后遗症部分患者在发病时有淋巴结肿大,在治愈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仍然会有淋巴结肿大。
对于发病期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在治愈后可能仍然会有肝肾损伤等后遗症。
复诊建议患者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愈后的一个月内,再次至感染科或传染科复诊,排除疾病的复发。
饮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没有明确不能进食的食物,但是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能够增强免疫力,加速疾病恢复,建议患者适当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多饮水。
饮食调理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适当的蛋白、碳水化合物,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
适当饮水,补充身体所需的足够水分,促进身体的代谢。
避免吃油炸、油煎食物和精加工的零食。
护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以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提升机体免疫力为主,加强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在患病期间,要注意对体温、肝肾功能的监测。
日常护理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休息时长,避免熬夜。
对于有脾脏增大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限制活动,防止脾脏破裂。
对于轻症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以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
病情监测体温检测
对于有发热的病人,要按时监测体温。在体温过高时,可适当服用退热药物。
肝肾功能监测
对于有肝肾受损的患者,在出院后仍需要注意监测有无皮肤和巩膜的黄染、下肢的浮肿、小便量的减少。
特殊注意事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一定要避免与家人亲密接触,以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无可靠的预防疫苗,仍需要靠自身免疫力来抵抗病毒入侵。
早期筛查早期筛查主要针对儿童及青少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易感人群,定期至医院完善血常规、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明确有无EB病毒的感染。
预防措施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凉、感冒,避免至人群较多的地方。
避免与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人亲密接触。
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增强机体免疫力,比如进食优质蛋白、新鲜蔬果,以清淡、低盐、低脂的饮食为主等。
参考文献
[1]谢正德.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759-1760.
[2]孙建军,卢洪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02):205-207.
[3]王宇明,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