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为发热、咽部红肿、疼痛、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色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少数患者恢复期可出现变态反应引起的肾炎风湿热等非化脓性并发症。

猩红热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carlet fever 疾病别称: 烂喉痧、丹痧、疫痧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 治疗周期: 至少一周以上,一般7~10天左右 临床症状: 发热、咽部红肿、疼痛、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脱屑 好发人群: 5~15岁的儿童及少年,皮肤有破损的人群,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有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的人群 常用药物: 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常用检查: 血常规、咽拭子分泌物培养、Schultz-Charlton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

普通型

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

脓毒型

比较罕见,可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中毒型

少见,表现主要为中毒症状明显,病死率高。

外科型或产科型

病原菌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预后较好。

病因

猩红热主要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而β溶血性链球菌主要由患者或带菌者鼻及咽黏膜含菌的排泄物传播,常由飞沫传染,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生活用品、食物传播。

主要病因

猩红热的病因即通过飞沫、皮肤创伤处或产妇产道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

流行病学

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为多见。2017年我国的猩红热发病率为5.3897/10000,报告病例数74369例。2013~2017年报告死亡病例1例。

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偶尔可经被污染的玩具,生活用具,饮料及食物而传播。亦可经破损皮肤或产道而传播,被称为"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也有因肛门、阴道等途径带菌而引起暴发流行的相关报道。

好发人群

5~15岁的儿童及少年

此时的孩子好奇心旺盛,喜欢到处摸一摸,不注意洗手,就容易感染疾病。

皮肤有破损的人群

细菌会顺着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

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患病。

患有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的人群

本身有细菌感染,感染扩散容易并发猩红热。

症状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口、鼻黏膜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高热骤然发生,皮肤在24小时内弥漫发红及满布猩红色小点,口周苍白,咽部显著充血,舌因舌乳头红肿而呈杨梅状。出疹后经5~7天,红斑开始消退,以后皮肤脱屑。

典型症状

发热

初起时,体温骤然升高,可达39~40℃以上。

皮疹

皮疹大多在发病后第1~2天出现,很少出现于第3~4天,从耳后、颈、上胸部开始,向上蔓延至面部,在24小时内即可遍及全身,基本损害系由针头大小的点状斑疹组成,排列密集,融合成片,猩红色,加压时皮肤呈黄白色,去压后淡黄色皮肤先出现红色小点,随即渐渐融合重现弥漫性潮红,更严重者可有出血性皮疹。皮疹在2~3天达最高峰,3~4天消退。

帕氏线

皮肤皱褶处,如肘、腘窝处皮疹较密,因摩擦与挤压常出现皮下出血,呈紫红色线状,称帕氏线。

杨梅舌

病初起时舌苔黄白而厚,蕈状乳头红肿突起,以舌尖及舌前部边缘较为显著,称为白色杨梅舌。经2~3天后舌苔脱落,第5~8天整个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突起称红色杨梅舌。

环口苍白圈

皮疹严重者脱皮较早,且较显著。手、足、臂、腿处可呈片状如落叶样,患者面部充血潮红,口鼻周围呈现白色,称口周苍白。

咽峡炎

链球菌由呼吸道咽峡部或扁桃体侵入,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这些部位的黏膜充血、肿胀,软腭和前柱黏膜在起病初期可见黏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在淤点,通常先于皮疹出现。

其他症状

畏寒、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部分婴儿可出现谵妄和惊厥。

并发症

病后可发生化脓或中毒性并发症,如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淋巴结炎及非化脓性的关节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一般持续时间较短。病程2~3周,部分患者可出现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全心炎及肾小球肾炎等,但由于近年来早期应用抗生素病情得以及时控制,故并发症少见。

就医

猩红热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当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疼、皮疹等情况,对症治疗后不缓解或者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以防止病情恶化或有后遗症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隔离至症状及体征消失,同时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

就医指征

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对症治疗不缓解或者加重时应立即就医。

皮肤出现猩红色皮疹、咽部充血、舌乳头红肿时,应立即就诊。

出现淋巴结肿大、压痛时,应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高热、呕吐、腹泻、惊厥、谵妄及昏迷等全身症状等症状时,应及时送医院进行救治。

就诊科室

优先去感染内科就诊。

出现猩红色皮疹等皮肤损害可以去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发现疹子多长时间了?

在哪些部位发现了皮疹?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淋巴结肿大等)

出现症状采取过什么缓解措施?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可见皮肤弥漫发红及满布猩红色小点,口周苍白,咽部显著充血,舌因舌乳头红肿而呈杨梅状。

血常规检查

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沉加快,病程第2~3天常见有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尿液检查

一般无明显变化,若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时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咽拭子分泌物培养

咽拭子及其他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

舒-查二氏反应实验

抗红疹毒素抗体皮损处注射,可使红斑消退。

组织病理学检查

显示皮肤小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充血,有时呈点状出血。

诊断标准

猩红热诊断确诊依据是咽拭子分泌物培养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以及流行病学史,有助于诊断。

流行病学史

与猩红热确诊患者有过接触。

临床症状

有典型的猩红色皮疹,同时伴有高热、头痛、咽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拭子分泌物培养

咽拭子及其他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猩红热。

鉴别诊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猩红热样皮疹

皮疹出现较晚,通常为发病后2~5天,常伴有淤点,中毒症状较重,大多有局限性或迁徙性病灶,取血及鼻咽部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而猩红热咽拭子及其他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

麻疹

初起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及口腔麻疹黏膜斑,起病后第4天出疹,为斑丘疹,面部亦有发疹,皮疹虽有融合现象,但皮疹间有正常皮肤存在。而猩红热皮疹从耳后、颈、上胸部开始,向上蔓延至面部,在24小时内即可遍及全身,基本损害系由针头大小的点状斑疹组成,排列密集,融合成片,呈猩红色。

药疹

可呈猩红热样皮疹,但起病前有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无咽峡炎及杨梅舌等改变,中毒症状较轻。而猩红热伴有咽峡炎及杨梅舌症状。

治疗

猩红热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0天,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可以治愈,接受系统规范治疗可缩短病程,有助于病情的恢复。药物治疗一般选择青霉素、红霉素等,预后较好。

治疗周期 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是一周,一般为7~10天。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隔离至症状及体征消失、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

患者衣物、食具随时消毒。

注意口腔清洁护理。

药物治疗

青霉素

青霉素是首选药物,至少须应用10天,症状严重的要加大剂量和其他抗生素同时应用。对于重症患者,应加大青霉素剂量或应用双氯西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以及过敏反应,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群禁用。

红霉素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选用红霉素,不良反应可包括腹泻、食欲不振、恶心、胃痉挛、室性心律失常、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胰腺炎、肝炎和癫痫等,具有耳毒性。此外,对于红霉素过敏者禁用。

克林霉素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选用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包括麻疹样药疹、腹泻,严重者可出现粒细胞缺乏症、黄疸等。对克林霉素或其他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若出现病灶化脓,可采取切开引流。

预后

本病在早期经过规范的治疗,通常可以治愈且不影响寿命。

能否治愈

经规范治疗可治愈。

能活多久

猩红热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如果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后遗症

绝大多数猩红热早发现、早治疗后,不留后遗症。如未经及时治疗可发生化脓或中毒性并发症,如中耳炎、乳突炎、淋巴结炎及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复诊

猩红热患者若病情复发或经过足量抗生素治疗后不见好转,应及时复诊就医,查明原因后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

猩红热的患者饮食应该注意营养均衡,饮食搭配应该合理。通过调整饮食可以达到促进身体恢复、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且多喝水有利于体内毒素排出。

饮食调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干硬、油腻、生冷刺激食物,同时忌海鲜、羊肉等发物。

多吃富含营养以及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

忌酒,尽量减少咖啡和浓茶的摄入,多喝水有利于体内毒素排出。

宜吃
梨 玉米 蓝莓 紫菜 柚子 豆角 维生素B族片 板栗 山楂 查看更多>
少吃
葡萄干 凉粉 榴莲 坚果 龙眼 芹菜 饼干 瓜子 馄饨 查看更多>
慎吃
香菜 果冻 火锅 黄鳝 带鱼 蛤蜊 罐头 护理

患者及其家属日常应主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主动了解猩红热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措施,日常护理应严格遵照医嘱执行。猩红热患者日常应注意自我隔离,避免传染给家属。患者需要检测自身病情发展变化,若治疗后不缓解或者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此外,患者还应注意自我的心理调节与放松。

日常护理

患者应该隔离,直到鼻咽分泌物培养3次皆呈阴性为止,一般隔离3~4周以上,患者衣被要晒洗,用具、食具随之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使皮肤保持清洁,皮肤出现脱皮时不要用手撕剥以免损伤感染,可用经过酒精消毒的剪刀修剪,同时注意口腔清洁护理。

注意休息,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自身免疫力。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个人身体素质。

病情监测

患者需要注意自身病情发展变化,经过足量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是否好转。治疗痊愈后应定期随诊并进行咽拭子细菌培养,以判断是否复发。如果病情复发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患者可主动与医生进行沟通,了解猩红热的相关知识,有问题及时与医生或者家人沟通。此外,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舒缓焦虑的心情。

特殊注意事项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隔离至症状及体征消失,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以防止病情复发以及传播。

预防

猩红热是由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生活用品、食物、破损皮肤或产道等传播。所以预防猩红热应从传染源和传播防止入手,切断传播方式,就可预防猩红热。

预防措施

在猩红热高发季节与地区出入应佩戴口罩。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或者接触到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一定要洗手。

患者应该隔离,直到鼻咽分泌物培养3次皆呈阴性为止,一般隔离3~4周以上。

患者衣被要晒洗,用具、食具随之消毒,不要和患者共用餐具、玩具、被褥等。

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56-268.

[2]魏来,李太生.内科学:感染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李兰娟,李刚.感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5-269.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54.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