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致的主要经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感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痛、厌食、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全身衰竭。此外,登革病毒尚可导致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后两型临床症状危重,病死率较高。
就诊科室: 感染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denguefever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心律失常、溶血、肾损伤、呼吸道炎症、脑膜脑炎 治疗周期: 2~4周 临床症状: 发热、岀血、皮疹、淋巴结肿大 好发人群: 老人、免疫功能缺陷者、有基础病变者 常用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泼尼松、安络血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CT检查、胸部X线、B超检查、心电图检查 疾病分类2009年WHO指南将登革热分为非重症及重症登革热,具体如下:
非重症登革热
即普通登革热患者,临床症状典型,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重症登革热
包括登革岀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严重胃肠道症状,如持续呕吐、腹痛、黄疸,甚至神志意识改变以及严重脏器受损,出现急性肝肾衰竭、脑病或脑炎、心肌病等。
病因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为核糖核酸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主要病因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
诱发因素社会因素
较高的人口密度、出生率和流动性,以及不良居住条件和习惯、卫生知识缺乏等因素对登革热发病或死亡有重要影响。
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为伊蚊幼虫的滋生提供了场所,传播媒介大大增多,有利于登革热疾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登革热的流行有其严格的地域限制,主要集中在北纬30度至南纬20度之间,海拔在600米以下的热带国家及地区,东南亚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区,流行季节与蚊虫的繁殖季节及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多为每年7~9月的雨季。
全球迄今有近40%的人群处于登革热威胁中,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50万登革出血热病例,大部分为儿童,需要住院治疗,至少2.5%的登革出血热病例死亡。我国1978~2007年共报道登革热733907例,死亡541例,主要发生于海南、广东及广西等省区。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城市型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发病5日之内传染性最强。猴子是森林型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但多为隐性感染,后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类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
传播途径经蚊媒途径传播
为主要传播途径,伊蚊叮咬带有病毒的患者或猴类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增殖,经8~10天潜伏期后再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被感染的蚊可终生保持传播病毒的能力。
院内感染和其他途径
如针头刺伤、输血或经黏膜接触患者的血液、骨髓移植、宫内感染和垂直感染等。研究表明急性登革病毒感染的病毒血症水平可达到10⁸copies/ml,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到含登革病毒的血液可达到感染登革热的有效病毒浓度。
好发人群老人、婴幼儿和孕妇
老人、孕妇在感染登革热后,尤其在热退后,会出现大出血、休克表现,未及时发现,易进展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孕妇的死亡率较高。
有基础病变者
如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肾病及慢性肝病等。
免疫功能缺陷者
该疾病本质是一种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传染病,有免疫缺陷病的人容易发生病毒感染。
症状登革热患者急性起病,主要有畏寒、高热,伴全身疼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束臂试验阳性。根据病程的进展,临床上分为发热期、极期以及恢复期,其中发热期的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症状;极期主要是病情蔓延,出现休克、多脏器受损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恢复期病情比较稳定。
典型症状发热
24~36小时内可高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皮疹
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疹、红斑疹及出血点等,可同时有两种以上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
出血
可见牙龈出血、鼻出血或者内脏岀血的表现,如呕血或黑便等。
淋巴结肿大
发热期可见。
早期症状发热
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然后突然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病程的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型或马鞍热型,发热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
皮疹
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压之褪色,稍有瘙痒,偶诉奇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瘀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皮疹持续3~4日,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但也有体温下降后皮疹反见明显者,退疹后无脱屑、色素沉着。
出血
于发病后5~8日,25%~50%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出血、皮肤瘀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其他
可有肝大,脾大不常见,束臂试验在瘀点出现前即呈阳性。
中期症状在病程3~7天,体温下降至37.5~38℃或以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伴有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浆渗漏、白细胞进行性下降、血小板减少。血浆渗漏持续24~48小时,可出现胸、腹腔积液,同时可伴有如下症状:
休克
在病程4~5天,一般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昏睡、四肢厥冷、脸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而且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细弱、脉压进行性减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代谢性酸中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出血
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大批瘀斑,出现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出血,出血量>100ml。此时,血白细胞可升高。
多脏器功能受损
因血流灌注不足,可出现多脏器损伤。但有些患者无明显血浆渗漏和休克,也可出现重症肝炎、脑炎、心肌炎或严重出血。患者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晚期症状在病程5~7天,在极期后的48~72小时出现。患者开始食欲恢复、胃肠道症状有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出现多尿,一些患者也会出现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和抑郁,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其他症状轻型登革热患者仅表现为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疹,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相应症状,易漏诊。
并发症心律失常
12.2%~43.6%的登革热患者有异常心电图改变,1/2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其次为传导阻滞,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心肌损害在恢复期逐渐恢复正常。
呼吸道炎症
多数患者合并呼吸道炎症,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及鼻翼扇动,甚至发绀,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严重者有胸腔积液。
肾脏损伤
15.4%的患者伴有肾脏损伤,临床表现为水肿、尿少,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蛋白尿的发生率最高,常在病程第3~5日出现。
神经精神症状
在病程第3~5日,约1.6%~4.3%的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颈项强直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系登革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
溶血
2.5%~6.0%的登革热住院患者在病程第4~7日出现巩膜、皮肤黄染,排酱油样尿,继而迅速出现贫血症状和体征。
就医有登革热流行地区接触史或夏秋雨季,出现发热伴有畏寒、皮疹、全身疼痛、乏力、出血、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怀疑患登革热的可能性,及时就医检查。
就医指征对于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域的人,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在蚊虫叮咬后岀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应早期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对于近期有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的人,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岀血或淋巴结肿大等相应症状,高度怀疑登革热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登革热的患者,若出现神志意识改变如昏睡、烦躁不安、惊厥等,严重胃肠道症状持如续呕吐、腹痛以及急性肝肾衰竭、脑病或脑炎等严重脏器受损的重症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患者优先考虑前往感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发热到多少度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疹、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痛等)
近期有无外出旅行史?家属有没有近期旅行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常规及生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分类减少,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和红细胞尿,约半数病例有轻度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脑型病例脑脊液压力升髙,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稍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者,可确诊,捕捉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
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乳鼠脑内或C6/36细胞系可分离病毒,以C6/36细胞系常用,其分离阳性率约20%~65%。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急性期血清,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省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技术要求也较髙。
CT或胸片
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
B超检查
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
CT和磁共振
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非特异性ST段抬高,T波倒置等。
诊断标准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发现患者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出疹,伴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比容增加、束臂试验阳性,即可做出临床诊断,若特异性诊断试验同时阳性,则可确诊。
鉴别诊断麻疹
患者出现咳嗽、流涕、流泪,以及眼结膜充血、畏光和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根据病史、典型症状即可鉴别。
斑疹伤寒
病情程度较轻、病程较短、皮疹较少或者无皮疹,可能有鼠蚤叮咬史,立克次体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豚鼠阴囊试验可与登革热鉴别。
肾综合征出血热
本病需要重症登革热进行鉴别,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血清中可检出抗汉坦病毒的IgG、IgM抗体。而重症登革热除了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外,伴有多器官较大量出血、肝大,且血液检查血小板在100x10^9/L以下,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根据以上两者即可进行鉴别。
治疗本病无特殊治疗药物,争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以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及预防休克和出血为主。重症登革热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病情加重需转ICU治疗。
治疗周期 一般治疗周期为2周,严重者约4周。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
药物治疗对乙酰氨基酚
适用于高热患者,且物理方法难以降温者。因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有诱发雷氏综合征可能,故应慎用。
泼尼松
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适用于高热不退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适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加用亚冬眠疗法,也可酌情静脉输液,但需注意防止脑水肿、肺水肿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安络血
一般止血药物,适用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手术治疗本病无手术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其他治疗补液治疗
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出汗多、呕吐或腹泻者应及时口服补液,不滥用静脉补液,以避免诱发脑水肿。重症患者岀血或休克时,可给予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
抗休克治疗
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输液种类见补液治疗,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失衡。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出血的治疗
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出血给予局部止血,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预后登革热为一种具有自限性倾向的感染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约0.03%,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可低于1%或达到5%,典型休克患者病死率可高达44%,主要死因是中枢性呼吸衰竭。
能否治愈一般患者2周内可治愈,若再次接触病原体亦可以再次复发。
能活多久登革热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登革热患者体温好转后,需去感染科复查血常规以及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防止登革岀血热这种严重情况的出现。
饮食感染登革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机体免疫力低下,而登革热患者的胃肠道也会出现相应症状,所以饮食调理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减少病毒入侵或加快病情恢复。
饮食调理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如米汤、菜汤、藕粉等,登革热患者常伴消化道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食物应富于营养并容易消化。
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造血能力。
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牛奶、肉汤、鸡汤等,补充营养。
忌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且会诱发出血,加重症状。
护理登革热是一种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日常护理工作应注意卫生、灭蚊防蚊、注意休息、加强锻炼,以免感染登革热病毒。
日常护理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保持排便通畅。
急性期应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高热时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
早期患者宜卧床休息,恢复期的患者也不宜过早活动,体温正常、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方可适当活动。
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提高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病情监测轻型登革热患者无需特殊监测。
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动态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等情况,以防出现重要脏器受损而未积极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予对乙酰氨基酚,但不宜给予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布洛芬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此类药物易加重胃炎和出血,也可加重血液浓缩及诱发休克,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可诱发溶血,阿司匹林可诱发雷氏综合征。
预防我国大多数地区都适合登革热媒介伊蚊特别是白纹伊蚊的滋生繁殖,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而疫苗接种作为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却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供临床使用,所以登革热的主要预防措施还是在于灭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早期筛查怀疑登革热的患者,建议检测血常规,同时进行登革热的抗原检测,发烧超过3天以上的患者应同时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
预防措施平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集会,减少人群流动,加强个人防护,注意饮食均衡,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1]王宇明,李梦东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10.
[2]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39.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72.
[4]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8:111-11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