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

概述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即MCV感染所致的常见良性病毒性传染病,以皮肤出现蜡样光泽的珍珠状小丘疹、顶端凹陷并能挤出乳酪样软疣小体为临床特征,主要经过皮肤直接接触传播。当抵抗力低下或皮损刺激后可以结痂甚至化脓,使皮损不典型而误诊,严重时入血产生败血症。患慢性湿疹、特应性皮炎或合并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时,皮疹出现较多且严重。

传染性软疣

就诊科室: 皮肤科、感染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molluscum contagiosum 疾病别称: 水瘊子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败血症、结膜炎 治疗周期: 短期治疗 临床症状: 数目不定、分布部位不定的半球形丘疹,湿疹样皮疹 好发人群: 儿童、性活跃人群、免疫缺陷人群 常用药物: 阿昔洛韦、碘酊、三氯醋酸、苯酚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疱疹刮片 疾病分类

角化性传染性软疣

极少数病人其损害偶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

巨型传染性软疣

此种巨大损害多为单发,常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反应。

病因

传染性软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简单,引起本病的传染性疣状病毒属于痘病毒类,有4种类型及若干亚型,以MCV-1最常见。传染性软疣病毒有亲表皮特性,可通过性接触和非性接触两种途径在人类之间传播,并可自身接种而陆续发生。

主要病因

传染性软疣病毒是痘病毒科中的一种特殊亚型-软疣痘病毒,是继天花消灭后成为唯一能感染人类成皮疹的痘病毒。本病毒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传染性软疣病毒是引起感染的主要亚型,占感染患者的76%~97%,但病毒亚型与皮损形态、皮损部位间无相关性。

诱发因素

自身免疫异常,使得感染病毒的几率大大增加。

涉及皮肤接触的活动或环境,如摔跤、拳击等。

湿疹、特应性皮炎使局部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低下。

儿童及皮肤娇嫩人员。

性生活活跃会加大病毒感染的几率。

流行病学

传染性软疣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传染性软疣的患病率与发病几率攀升。在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缺陷者多见。

传播途径

经皮肤直接接触

主要传播途径,尤其在皮肤潮湿情况下更易感染。

性接触

常发生在外阴部、股内侧、肛门周围、臀部和生殖器等部位。

媒介间接传播

公共设施传播,如浴室、游泳池、运动设备或毛巾等传播。

好发人群

儿童

儿童活跃,易接触各类物品,免疫力低下。

性活跃人群

性活跃人群易有不洁性交史,多个性伴侣,同性恋行为。

免疫缺陷者

如HIV感染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及免疫抑制剂者。

症状

传染性软疣初起皮损为光亮、珍珠白色、半球形丘疹,以后在6~12周内逐渐增大至5~10mm,中心微凹脐窝,表面有蜡样光泽,直径小于1mm的皮疹用放大镜才能发现。挑破顶端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皮损数目不等,或少数散在,或多个簇集,一般互不融合。

典型症状

丘疹特点

初起损害是正常皮色的小丘疹,由针头扩展到豆粒大,成为半球形或表面略平的坚实丘疹,有蜡样光泽,边界清楚,中央有脐状凹窝,内含乳酪状白色物并易挤出。

损害数目

不定,可由数个逐渐或迅速增加到数十个。

分布部位

不定,往往零星或成群地散布于面部、臂部、颈部或躯干等处。相邻损害不互相融合,往往长期存在,有时自然消失。

其他症状

传染性软疣不引起自觉症状或是只有轻微的痒感,有特异性体质的个体,在发病一个月到数个月以后,某些皮损四周可发生斑片状湿疹样损害及离心性环状红斑。

并发症

败血症

偶尔发生,若感染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状,甚至败血症状,出现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

其他

若眼睑或其附近有皮损时,有时亦可发生慢性结膜炎及表浅性点状角膜炎。

就医

传染性软疣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缺陷者等。对于有疑似传染性软疣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对于高危人群,即儿童、性活跃人群、免疫缺陷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最少一年一次,重视体检中的体格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典型皮疹表现,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典型皮疹表现,并出现皮损处红、肿、热、痛、有波动感等症状,高度怀疑传染性软疣发生感染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传染性软疣的患者,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高热、寒战,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高热、寒战,需到感染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皮肤丘疹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损处红、肿、热、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身边人是否有过类似皮损?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可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有无丘疹以及丘疹形态、颜色、质地等,并通过丘疹大小及表面光滑程度、质地、活动度等判断是否为传染性软疣。

血常规检查

通过外周血象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是否升高判断患者有没发生严重感染。

疱疹刮片

组织病理学具有特征性,表皮可呈数小叶并向下延伸而挤压真皮的纤维组织,成为梨形囊状体。由基底层开始,表皮细胞逐渐变性,愈向上部的变性程度愈大,变性细胞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

诊断标准

典型传染性软疣皮损症状

圆形丘疹,中央有脐凹,可挤出乳酪状栓样物。

组织病理学具有特征性

若检查发现软疣小体即可明确诊断。

本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必要时结合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毛囊炎

发生于毛囊部位的红色炎性丘疹,中央可有脓疱,但没有脐凹。

基底细胞癌

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其组织病理学与传染性软疣不同,且皮损处无脐凹。

角化棘皮瘤

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凹陷如火山口样,其中充以角栓,底部表皮增生呈条索状向真皮内不规则延伸,增生表皮内可见角化珠。火山口周围表皮呈唇样突出,有嗜酸性淡染胞质大的鳞状细胞伸向真皮,但未脱落入真皮,无软疣小体,皮损处无脐凹。

寻常疣

以表面角化粗糙的坚硬丘疹为特征,无蜡样光泽,中央无凹窝,也无乳酪状小栓,多发生在青少年的手足背和指(趾),单发或多发。

尖锐湿疣

开始为小丘疹,逐渐长大可以相互融合,呈乳头状、鸡冠状或菜花状,表面粗糙,无蜡样光泽,中心无脐窝状凹陷,病理有空泡细胞。传染性软疣皮损多散发孤立,很少融合,有典型的软疣小体,与尖锐湿疣不同。

治疗

由于传染性软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已阐明,目前可进行病因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临床中需要遵循积极而理性、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传染性软疣患者进行疾病教育、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传染性软疣目前能治愈,需要短期治疗。 药物治疗

阿昔洛韦

抗病毒药物,可治疗传染性软疣病毒,但是特异性不高。

碘酊

用镊子将损害中央的乳酪状物质挤出,再用牙签蘸苯酚或碘酊滴入挤空的损害内,一周以后就会痊愈,不留痕迹。

苯酚

如果损害是小丘疹,就用牙签蘸点涂苯酚至发白为止,必要时2~3天再点涂,不需挤出白色软疣小体,一般经10天左右就能痊愈。

三氯醋酸

对于众多而微小的损害,也可以用其他化学腐蚀药点涂,如冰醋酸及30%三氯醋酸溶液等。

5%~20%水杨酸制剂

涂抹于皮损处可加速皮损消退,水杨酸联合聚维酮碘溶液治疗疗效比单独使用水杨酸更好。

手术治疗

疣体夹除术

是治疗本病的简单最有效方法,可在无菌条件下用齿镊或弯曲血管钳将软疣夹破,挤出其内容物,然后外用碘酊等以防细菌感染。

切除法

是指将患病皮肤完全切除,复发可能性小,但会留下较大的疤痕。

物理治疗

冷冻治疗对去除皮损有效,需要每间隔3~4周重复进行。对较大的损害刮除术和透热疗法比较适用,对浅表性皮损,可采用其他物理性治疗手段,以将损害中的软疣小体完全挤出或挑除为目的,如用木刮匙或用小镊子夹住疣体,将之刮除或削除,然后涂以2%碘酊、苯酚(石炭酸)或三氯醋酸,并压迫止血,也能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患者为使患儿配合治疗,在治疗前可用麻醉剂霜局部封包,以减少治疗时的疼痛。激光治疗或外科切除手术也可考虑,但可能会形成瘢痕。

其他治疗

对免疫功能不全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局部或系统应用免疫刺激或免疫调节治疗,5%咪喹莫特霜剂可有效清除传染性软疣疣体,使用方法多种,80%的患者疣体可彻底清除。其他外用治疗方法有0.1%维A酸霜、5%氢氧化钾溶液、硝酸银软膏、0.3%~0.5%鬼臼毒素霜等。

预后

传染性软疣目前可治愈,经过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甚至消除传染性软疣皮损症状,并且避免后遗症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能否治愈

传染性软疣为感染性疾病,能治愈。

能活多久

传染性软疣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皮损治疗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传染性软疣多在治疗后两周后复诊,恢复良好可不用包扎。

饮食 饮食调理

本病与饮食关系不大,但禁忌辛辣和油腻的食物,忌吃海鲜,不吃过凉和过热的食物。

禁烟酒,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多进食增强免疫功能的食物。

护理

传染性软疣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皮肤恢复正常为目标,避免留下疤痕,还需注意避免发生感染,或者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日常护理

注意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

在患病期间不要搓揉皮肤,洗澡时不能用搓澡巾。

衣物、被褥及洗浴用品应专人专用,且定期清洁。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病毒入侵机会。

患病后患者衣物需要与家人分开洗涤,并进行消毒,如曝晒或者煮沸。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皮疹的大小、质地、形态、颜色、数量及有无破溃、感染的发生。

若治疗后有新的皮疹出现,要再次到医院处理,直到治愈为止。

预防

由于传染性软疣病因明确,目前已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另外还需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也大有益处。

早期筛查

对于传染性软疣高危人群,如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缺陷者,应及早进行疾病的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应询问患者有无传染性软疣患者接触史等。若有传染性软疣接触史,应该重点排查。

预防措施

养成合理的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清洁用品,避免到公共浴室洗浴。

经常运动,提高免疫力,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杜绝不洁性交及其它同性性行为。

避免与患者发生直接皮肤接触,减少间接感染的机会。

不要触摸及挠抓破损皮肤,发现皮损后及时治疗,避免发生传染。

用手触摸皮损后需要注意手卫生,进行清洗,保持双手清洁。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9.

[2]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358.

[3]罗汉超.实用皮肤性病学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57.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