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

概述

肝包虫病是指棘球属虫种的幼虫感染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肝包虫病可分为肝囊状棘球蚴病和肝泡状棘球蚴病,一般表现为门脉高压症状,可出现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该病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性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不影响自然寿命。

肝包虫病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肝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Hepatic Hydatid Disease 疾病别称: 肝棘球蚴病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腹膜炎、过敏性休克、感染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皮肤瘙痒 好发人群: 畜牧区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爱食生肉者 常用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常用检查: 血常规、皮内试验、免疫学检测、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肝囊状棘球蚴病

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的肝包虫病。

肝泡状棘球蚴病

由多房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的肝包虫病。

病因

肝包虫病的主要病因是棘球绦虫感染,可经接触直接感染或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常好发于畜牧区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爱食生肉者等,不注意卫生、外出就餐、养宠物等情况也能诱发肝包虫病。

主要病因

虫卵经口感染人体后在胃及十二指肠消化,六钩蚴脱壳逸出,借小钩先吸附于肠黏膜,经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而到达门静脉系统。幼虫大多数被阻于肝脏,少数可通过肝静脉,经下腔静脉、右心而抵达肺部,极少数经肺入侵循环系统,故包虫寄生部位以肝脏占首位(75%~78%),肺次之(10%~15%)。六钩蚴脱壳逸出后,6~12小时到达肝脏,如不被单核细胞破坏,则第四日即长成40μm的幼虫,第三周末幼虫直径为2mm,并转变为囊状体,即棘球蚴,多数幼虫在5年左右死亡,但部分则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容积从数百乃至数千毫升不等。

诱发因素

不注意卫生

若手部沾染了寄生虫虫卵,饭前便后不洗手可能会诱发疾病。

外出就餐

外出就餐时若肉类未做熟,生熟菜肉未分开切都可能导致疾病。

养宠物

若宠物未接种疫苗或与不明来源动物接触可能感染寄生虫,通过触摸宠物可以传染给主人。

流行病学

肝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中国人群包虫血清学阳性率约10%左右。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有病例报道,其中以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陕西为多见。

传播途径

该病直接感染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好发人群

畜牧区人群

畜牧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存在,而居民常以羊或其他家畜内脏喂狗,使狗有吞食棘球蚴的机会,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舔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遭致感染。

免疫力低下者

免疫力低下更容易被寄生虫感染,而且症状更重。

爱食生肉者

肉类中常有寄生虫存在,不经过高温烹饪,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

症状

肝包虫病可在人体内数年至数十年不等,典型症状有门脉高压症状、腹部胀痛、恶心、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病灶破裂幼虫进入肺部,可出现咳嗽、发热。若合并病灶支气管瘘,则可以咳出包虫内囊囊皮。另外,肝包虫病的并发症和病灶破裂有关,包括腹膜炎、过敏性休克、感染等。

典型症状

门脉高压症状

当包虫病灶压迫肝门和胆道,可以出现门脉高压症状,包括黄疸、腹水和脾大等。

腹部胀痛

当包虫病灶过大压迫肝脏,可以导致腹部胀痛,伴有肝功能下降。

恶心

当包虫病灶波及到胃部,可以出现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

呼吸困难

当包虫病灶向上压迫膈肌,可以出现呼吸困难。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病灶破裂后,幼虫进入肺部,可出现咳嗽、发热等现象。若合并病灶支气管瘘,还会咳出包虫内囊囊皮。

并发症

腹膜炎

肝包虫病灶破裂后内容物流入腹膜导致腹膜炎,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发热等症状。

过敏性休克

肝包虫囊可因外伤或穿刺而破裂,破入腹腔时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出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出和过敏症状。

感染

1/5~1/4肝包虫囊有继发感染,感染多来自胆道,可以出现全身高热、肝区疼痛等症状。

就医

当有畜牧区居住史等高危因素人群出现腹部胀痛、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就诊于感染内科、消化内科、肝病科或肝胆外科。在就诊后行血常规、皮内试验、免疫学检测、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另外,该病情注意和肝囊肿、肝脓肿、肺结核、原发性肝癌、肝脏良性肿瘤等疾病鉴别。

就医指征

当有畜牧区居住史等高危人群出现黄疸、腹水、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表现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就诊科室

肝包虫病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内科、肝病科、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咳嗽、发热、咳出异物)

近期有在流行区旅行生活或有动物接触史、吃生肉、饮生水等情况吗?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血常规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半数病例,一般不超过10%,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或手术后,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没有显著增高现象。

皮内试验

皮内试验又称Casoni试验,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于前臂内侧,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2~2.5小时后开始消退,12~24小时继以出现红肿和硬结(延迟反应)。当患者血液内有足量抗体时,延迟反应常不出现。在单纯性病例,即刻反应和延迟反应均呈阳性。在穿刺、手术或感染后即刻反应仍为阳性,但延迟反应常被抑制。皮内试验阳性率为80%~90%,囊虫病、结核病、肝癌等患者可出现假阳性。棘球蚴皮试操作简便,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诊断的参考。

免疫学检测

血清免疫试验用以检测患者血清抗体,试验方法多种,但以间接血凝试验(IHA)和ELISA最为常用。阳性率90%左右,亦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与囊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可高达20%~30%。近年来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的ABC-ELISA方法,利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高亲和力,可使敏感性提高3~80倍;McAb-ELISA方法以单克隆抗体代替多克隆抗体,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其他尚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蛋白印迹试验(WB)和沉淀反应试验等,可视具体情况选用。

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CT和磁共振检查等,上述检查虽均为诊断棘球蚴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判断结果时,应相互结合并进行全面分析才有助于诊断,如胸部X线片有助于检查有无肺棘球蚴病。肝棘球蚴病者在肝CT上显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低密度影边缘部分显示大小不等的车轮状圆形囊肿影,提示囊内存在着多个子囊。B超检查有助于流行区人群棘球蚴病的普及,手术前棘球蚴囊肿的定位,以及手术后的动态观察。

诊断标准

本病见于畜牧区,患者大多与狗、羊等有密切接触史。

肝包虫病典型症状,门脉高压症状、腹部胀痛、恶心、呼吸困难。

结合皮内测试阳性、免疫学检查阳性和影像学看见肝部病灶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肝囊肿

囊肿较小者一般无症状,囊肿增大后,可出现肝大、右上腹不适、腹胀、腹部钝痛及腹部包块,合并感染者可出现发热、疼痛。如囊肿出血或扭转可出现急性腹部剧痛,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可与肝包虫病鉴别。

肝脓肿

不规则的脓毒性发热,尤以细菌性肝脓肿更显著。肝区持续性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剧增,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可与肝包虫病鉴别。

肺结核

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主)、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活检可见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与肝包虫病鉴别。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多有慢性肝病病史,病情发展速度较快,病程相对短。典型的肝癌病灶周边部多为“富血供”区域,而肝泡型包虫病病灶周边部多为“贫血供”区,且肝包虫病病灶生长相对缓慢,病程长。另外,结合甲胎蛋白和包虫病免疫学检测,可有效鉴别两种肝占位性病变。

治疗

肝包虫病主要采取以外科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持续性,手术以内囊摘除为主。阿苯达唑是经典抗棘球蚴病药物之一,单一应用阿苯达唑,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中西药物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可提高疗效。

治疗周期 肝包虫病需长期持续性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针对肝包虫病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可进行相应的治疗。若出现过敏症状,需进行抗过敏治疗;若出现高热症状,可给予物理降温,甚至药物降温;若出现腹痛症状,患者需要注意休息。患者需注意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影响医生诊断及后续治疗。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

为抗棘球蚴的首选药物,在肝内代谢为丙硫咪唑亚砜,可透过囊壁,进入囊液。通过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使虫体生发层细胞糖原耗竭、内质网小体和线粒体变性,溶酶体增加,最终导致虫体死亡。妊娠期间和哺乳期的妇女、2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存在蛋白尿、化脓性皮炎及各种急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甲苯咪唑

该类药物对虫体的β-微管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 在很低浓度下就能与之结合,从而抑制微管的聚合,引起虫体表皮或肠细胞的消失,降低消化作用和减少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的吸收,进而导致虫体的死亡。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微头昏、腹泻、腹部不适,且本品可致畸胎,故孕妇忌用。

手术治疗

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

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手术简单、创伤小,适用于无感染的病例。约占肝包虫手术病人的96%,疗效确切。手术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防止感染。但术后复发值得注意,国内外报告术后复发率为7%~30.1%。术中应严防囊液外溢,外囊与内囊仅轻度粘连,极易剥离,术中操作谨慎,完整取出,必要时可谨慎用细针抽取部分囊液再行剥离。

肝包虫囊肿外囊完整剥离术

肝包虫囊肿外囊完整剥离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根治性肝包虫治疗手术,适于囊肿部分突出肝表面者,但有创伤大、肝组织损失多的缺点。

肝包虫病肝部分切除术

肝包虫病肝部分切除术可以根治性去除病灶,避免复发,但有创伤大、肝组织损失多的缺点。

PAIR术

PAIR术即棘球蚴囊肿的穿刺、引流、局部杀棘球蚴药物的注射,以及再穿刺。联合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的PAIR术较常规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更为安全有效,具有住院时间短、发病率、病死率及复发率低的优点。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由于棘球蚴病的治疗仍然存在着术中播散、术后复发等严重并发症以及复杂部位的病例选择等问题。因此,目前多与有效的抗棘球蚴药物联合应用。肝棘球蚴腹腔镜术前服用阿苯达唑3~6个月,待棘球蚴头节杀灭后再手术,有助于防止棘球蚴种植和复发。

肝移植术

肝移植术可以作为终末期患者的治疗方式,但因费用高、并发症多,临床较少使用。

中医治疗

目前研究发现中药铁筷子多糖、骆驼蓬子、苦参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槐耳浸膏等,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比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抗棘球蚴作用。同时,还可减少不良反应。

预后

对于完全切除病灶的肝包虫病患者,其预后较好,一般可以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但肝组织切除较多的肝包虫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下降的后遗症,需要注意每年定期复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和腹部CT。

能否治愈

对于完全切除病灶的肝包虫病患者,其预后较好,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肝包虫病患者若积极配合正规治疗,且护理得当,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肝组织切除较多的肝包虫病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下降的后遗症。

复诊

患者注意每年定期复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和腹部CT。

饮食

目前对于肝包虫病的饮食宜忌暂无针对性,但生活中若做到以清淡可口、加强营养的食物为主,则会利于恢复。另外,还要注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增加蛋白质食物摄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生食,还要戒烟、忌酒等。

饮食调理

宜营养丰富,多吃含锌、钙、碘、铁、锰、硒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奶、海带、紫菜、动物肝脏等,各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恢复。

宜科学搭配膳食,粗粮、细粮搭配食用,适量摄入薯类、豆类、青菜、水果等,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垃圾食品的摄入。

忌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单一饮食,营养成分单一不利于身体恢复。

忌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均属于有害物质,不利于身体功能恢复及术后痊愈。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本病有一定益处。

忌食用生肉、饮生水,可能引起寄生虫感染。

护理

肝包虫病患者的护理以伤口护理和体力恢复为主,需要注意术后卧床休息,避免过度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

日常护理

伤口护理

术后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免伤口裂开。还要定时给伤口换药、消毒,避免引起感染。

规律服药

遵医嘱规律服用相关药物,避免自行加药、减药,甚至停药,以达到彻底清除寄生虫。

病情监测

定期复查血常规、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

心理护理

在生活中,家属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患者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可以促进机体的早日恢复。

特殊注意事项

对于患者大小便要消毒处理,饭前便后洗手,防止传染他人。

备孕的夫妇注意避免自行用药,一定要咨询医生,尤其是孕妇。

预防

肝包虫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棘球绦虫感染,对于有畜牧流行区居住史、生食肉类、饮生水的高危人群作皮内试验、免疫学检查可以早期筛查。

早期筛查

对于有畜牧流行区居住史、生食肉类、饮生水的高危人群作皮内试验、免疫学检查可以早期筛查。

预防措施

饲养宠物狗的家庭应注意给其定期消毒、驱虫。

注意食品卫生,生熟菜肉分开处理,不食生肉、饮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平时加强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雷军强,陈勇,王晓慧.肝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291-293.
[2]彭心宇.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新观点[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023(011):651-653.
[3]陈哲宇.肝包虫病的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022(002):129-13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6.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