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

概述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初期多呈急性,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转为慢性。临床上多见皮肤发痒、红色小丘疹、咳嗽、胸痛,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血吸虫病

就诊科室: 肝病科、感染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chistosomiasis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肠梗阻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发热、脾大、贫血、食欲减退、腹部不适 好发人群: 农民及渔民 常用药物: 吡喹酮、青蒿素 常用检查: 血常规、粪便检查、肝功能、免疫学检查、肝影像学检查 疾病分类

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份为常见,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潜伏期可出现疫水接触处皮肤发痒,有红色小丘疹、咳嗽、胸痛等症状,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为主。

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较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增大和临床并发症。病程多在5~15年以上,儿童常有生长发育障碍。

异位血吸虫病

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引起的病变称为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肺和脑。

病因

在我国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原体是日本血吸虫,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致的疾病,主因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因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是日本血吸虫,在动物宿主或人体内产卵后,虫卵可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直至发育成尾蚴,如果患者的皮肤接触了含有尾蚴污染的水源就会受到感染。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脏的门静脉系统,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肝脏、肠道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诱发因素

以农业、渔业为生的人员,有机会频繁接触受到污染的水源,易发生此病。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未及时进行抗病原治疗,成虫不被破坏时,可继续产生虫卵,严重损害肝脏,可导致慢性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均随接触疫水的机会而异,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男多于女,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如遭受大量尾蚴感染,易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有时为集体感染而发病,呈暴发流行。

传播途径

粪便入水

患者的粪便可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如河湖旁设置厕所、河边洗刷马桶等,病牲畜随地大便亦可污染水源。

钉螺孳生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生活在水平面上下,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从生、潮湿的环境中。它可随着水草、牲畜及人的鞋夹带等方式扩散至远处,寒冷的冬季在地面荫蔽处蛰伏越冬,并能深入地缝数厘米。

接触疫水

本病感染方式可因捕鱼、种田或生活中洗涤物品、洗手、洗脚、戏水等而接触疫水,导致感染;或直接饮用生水后,尾蜥也可自口腔黏膜侵入。

好发人群

农民及渔民

淡水中多有血吸虫虫卵,甚至尾蚴,下地及捕鱼的人多与淡水接触,易被感染。

免疫力低下的人

一经感染易诱发体内免疫应答,甚至炎性反应。

遭受大量尾蚴感染的人

反复感染,体内难以完全驱虫,甚至导致虫卵多脏器游走。

症状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重型患者可有反应迟钝、心肌损害等症状,疾病进展或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

典型症状为发热,除皮炎外还可出现荨麻疹,多伴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肝脾大、轻微腹痛、腹泻、呕吐等。

慢性血吸虫病

重者可有内分泌紊乱、性欲减退,女性有月经紊乱、不孕等表现。早期肝大,尤以左叶为主,表面光滑,质中等硬。随病程延长进入肝硬化阶段,肝脏质硬,表面不平,有结节,脾脏逐渐增大。下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痞块,为增厚的结肠系膜、大网膜和肿大的淋巴结,因虫卵沉积引起的纤维化、粘连缠结所致。

晚期血吸虫病

脾大、腹水、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异位血吸虫病

轻度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咯血罕见。

其他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

半数以上患者有咳嗽、气喘、胸痛,危重患者咳嗽较重,咳血痰,并有胸闷、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多在感染后两周内出现。另外,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淡漠、心肌受损、重度贫血等,亦可迅速发展为肝硬化。

慢性血吸虫病

重者可有内分泌紊乱、性欲减退,女性有月经紊乱、不孕等。早期肝大,尤以左叶为主,表现光滑,质中等硬。随病程延长进入肝硬化阶段,肝脏质硬、表面不平,有结节,脾脏逐渐增大。下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痞块,为增厚的结肠系膜、大网膜和肿大的淋巴结,因虫卵沉积引起的纤维化、粘连缠结所致。

晚期血吸虫病

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可导致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以及上消化道大出血。

异位血吸虫病

有时可闻及干、湿啰音,但重型患者肺部有广泛病变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位于中下肺尤为多。肺部病变经病原学治疗后,3~6个月内可逐渐消失。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为晚期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0%左右。出血部位多为食管下端和胃底冠状静脉,多由机械损伤、用力过度等而诱发。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出血量一般较大。

肝性脑病

晚期患者并发肝性脑病多为腹水型,多由于大出血、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等诱发。

肠道并发症

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的结肠病变所致的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

急性黄疸型肝炎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可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若患者治疗后经久不愈,病情可进展为肝硬化,此时预后较差。

感染

血吸虫病患者免疫功能可减退,极易并发各种类型感染,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预防。

就医

本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及时驱虫、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极其重要,尤其好发于农民、渔民、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如遭受大量尾蚴感染,免疫力差的人更需要及时发现,尽早就医。

就医指征

对于有疫区生活史出现脾大、皮炎等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不明原因引起高热、寒战、黄疸等时,应及时就医。

无诱因出现呕吐、腹泻、便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如恶心、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时,可到肝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呕吐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症状发生之前是否去过血吸虫高发地区,或接触过受污染的水源?

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象

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其主要特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一般轻度增多在0.2×10^9/L以内,而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粪便检查

粪检中发现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但一般急性期检出率较高,而慢性和晚期患者的阳性率不高。常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或虫卵透明法检查虫卵。

肝功能试验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的球蛋白增高,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的现象。慢性血吸虫病无症状患者,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

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

皮内试验属速发型变态反应,若受试者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有相应抗体。作为感染过血吸虫的过筛方法,阳性者需作进一步检查。

环卵沉淀试验

当成熟虫卵内毛蚴的分泌、排出物质,与血吸虫患者的血清内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即为阳性反应,可作为患者的诊断及考核疗效的指标。

间接血凝试验

将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使其成为致敏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与患者血清相遇时,由于细胞表面吸附的抗原和特异抗体细胞结合,红细胞被动凝集起来,肉眼可见称阳性反应。在流行地区,该法可作为过筛或综合查病的方法。

直肠活检

直肠活检是血吸虫病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直肠或乙状结肠镜,自病变处取米粒大小黏膜,置光镜下压片检查有无虫卵。

肝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可见肝、脾体积大小改变,肝表面结节、门静脉血管增粗、呈网织改变。

CT扫描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CT扫描可见肝包膜增厚钙化等特异图像,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诊断标准

流行病史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应仔细追问。

临床特点

具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如皮炎、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大等。

实验室检查

结合寄生虫学与免疫学检查指标进行诊断,粪便检出活卵或孵出毛蚴即可确诊。一般粪便检查的诊断方法有一定局限性,轻型患者排出虫卵较少,而且间歇出现,需反复多次检查。晚期血吸虫病由于肠壁纤维化,虫卵不易从肠壁中排出,故阳性率低。

鉴别诊断

伤寒

易同急性血吸虫病混淆,易出现阶梯式发热及寒战、腹部玫瑰疹,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可鉴别。

阿米巴肝脓肿

通常1~2周有上腹疼痛,通常为钝痛,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偏低有重要鉴别价值。

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与慢性血吸虫病肝脾大型鉴别,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

治疗

疑似血吸虫病的患者应先接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临床上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尽早行病原治疗,病情较重者首先进行支持治疗,待病情平稳再行病原治疗。

治疗周期 血吸虫病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吡喹酮

对血吸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特别是杀成虫作用大。

青蒿类药物

预防性口服青蒿素衍生物,如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能杀灭5~21天的血吸虫童虫。

手术治疗

患者若出现巨脾、腹水、出血、结肠病变、颅内高压等症状时,或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进行相对应的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急性期血吸虫病

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给以补液,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及全身支持疗法。合并其他寄生虫者应先驱虫治疗,合并伤寒、痢疾、败血症、脑膜炎者均应先抗感染,而后用吡喹酮治疗。

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

除上述治疗外,应及时治疗并发症,改善体质,加强营养,有侏儒症时可短期、间隙、小量给予性激素和甲状腺素制剂。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染程度、病程长短、年龄、有无并发症、异位损害、治疗是否及时和彻底等有明显关系。急性患者经及时有效地抗病原治疗,多可痊愈;慢性早期病变接受抗病原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症状消失,粪及血清学检查转阴,并可长期保持健康状态;晚期患者虽经抗病原治疗,但肝硬化难以恢复,预后较差。

能否治愈

血吸虫病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如果血吸虫病及时治疗,护理得当,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患者药物治疗后粪检阴性后,需连续3次复查无粪检阳性才可以。

饮食

健康人群应食用高温煮熟的钉螺,或尽量少吃、不吃,避免食源性感染。已经感染血吸虫病的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注意保护肝功能,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饮食调理

建议予以优质高蛋白、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避免进食粗糙、营养低、过热、刺激性食物。

避免吃辛辣食物,易导致内脏热毒郁结,导致本病加重。

护理

血吸虫病人护理应避免直接接触病人及其代谢物,处理好病人排泄物等,做好防护措施及污水、器械等处理,谨防二次污染。

日常护理

患者及家属应了解吡喹酮、青蒿素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患者应正确用药。

家属接触患者前,应涂抹防护油膏,以预防感染。

病情监测

对于急性期患者,治疗期间医生、家人及自身应留意病情变化,注意是否有发热、腹泻等症状。

对于慢性或晚期病人,治疗期间应注意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痛等,出现时需及时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需准确执行医嘱,按时定量口服吡喹酮或青蒿素,如有不适及时入院治疗。

预防

针对血吸虫病的预防,主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

预防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疫区群众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杜绝非必要性接触疫水。雨后及早晨勿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在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作战训练而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魏来,李太生.内科学:感染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吴孟超,李梦东.实用肝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65.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