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

概述

肠癌一般指大肠癌,大肠癌又称为结直肠癌,是指大肠上皮来源的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常见,极少数为鳞癌。其发病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并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肠癌

就诊科室: 普外科、肿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Colorectal cancer 疾病别称: 大肠癌、结直肠癌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切口感染、吻合口瘘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便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生活饮食习惯不良者 常用药物: 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 常用检查: 直肠指检、大便潜血试验、内镜检查、腹部CT 疾病分类

大体分型

隆起型

肿瘤呈菜花状、结节状或息肉样向肠腔生长,瘤体较大时,表面易发生溃烂、出血、感染和坏死,向周围浸润少。此型恶性程度较低,预后最好,好发于右侧结肠,尤其是盲肠。

溃疡型

溃疡型最常见,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四周浸润,早期可有溃疡,边缘隆起,中央凹陷,易致肠壁出血、感染、穿孔,此型转移早,恶性程度高,有局限溃疡型和浸润溃疡型两个亚型。

浸润型

肿瘤沿肠壁蔓延浸润,易引起肠腔狭窄、梗阻。此型转移早,预后最差,多发生于左侧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

组织学分型

主要有腺癌、黏液癌、未分化癌等。其中腺癌最多见,未分化癌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解剖学分类

直肠癌

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

右半结肠癌

发生于胚胎的中原肠,多见于女性和(或)高龄患者,起病较隐匿,但后期肿瘤增长速度较快,体积较大,多表现为腹部包块。

左半结肠癌

发生于胚胎的后原肠,多见于男性和年轻患者,临床症状以排便习惯改变、血便、急慢性肠梗阻为主。

病因

肠癌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发现与疾病因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有关。

主要病因

疾病因素

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结、直肠腺瘤的癌变,以及溃性结肠炎和血吸虫性肠炎、克罗恩病等与大肠癌发病有关。

饮食习惯

高脂、高蛋白质、低纤维素饮食可能与大肠癌有关。

遗传因素

部分病人有癌肿家族史。

生活方式

由于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等大量有毒物质,所以长期吸烟也会致癌;而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导致癌症的出现。

化学因素

长期食入有毒物质也会致癌,如亚硝胺,此类物质常出现于油炸、烘焙食品中。

诱发因素

吸烟、饮酒、肥胖及缺乏体力活动被认为可能会是大肠癌的诱发因素,因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减少肠道和粪便中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

流行病学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在世界居中等偏下水平,但近年上升趋势明显,尤其在大中城市发病率的上升更为明显。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结果,2008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31.39/10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于肺癌、胃癌之后居第三位。

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33.93/10万和28.80/10万,分别为各性别恶性肿瘤发病率位次的第四位和第三位。2008年,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为14.8210万,占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其中男、女性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5.64/10万和13.98010万,分别为各性别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位和第四位。

我国肠癌主要是结肠癌发病增多,直肠癌的发病基本稳定。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高发的现状。

好发人群

肠癌好发于41~50岁的中老年人,其中男性多于女性。

体形较胖,超重患者和长期久坐不运动的患者发病几率也较高。

生活饮食习惯不良者,如吸烟酗酒者,以及喜食加工食品(此类食品添加剂较多)的人群。

因此病具有一定遗传性,故存在肠癌家族史者好发。

症状

肠癌的症状与疾病的发展阶段、病变所在的部位有关,一般可表现为排便习惯及性状的改变、便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其中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及直肠癌临床症状略有不同,如发生转移可能引起转移器官的功能障碍,如肝转移后肝功受损、黄疸,肺转移后呼吸困难、头晕、头痛以及骨转移部位的疼痛等。

典型症状

结肠癌

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的改变

结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中带血、脓或黏液。

腹痛

腹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腹胀感,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大多形状不规则,质硬、表面不平,压之轻痛。若为乙状结肠癌和横结肠癌,可有一定活动度。

肠梗阻

肠梗阻一般是结肠癌的晚期症状,多表现为腹胀、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等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征象,发生完全性肠梗阻时症状加剧,左侧结肠癌有时可以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为首发症状。

全身症状

因癌肿坏死、溃烂、出血,造成慢性失血、感染及毒素吸收而引起贫血、乏力、低热和消瘦等;晚期可出现肝大、黄疸、水肿、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恶病质等。

右半结肠癌

由于肠腔大、肠壁薄、扩张性好,肿瘤以溃疡型及肿块型多见。易出血、感染、溃烂,肠内容物为液状,粪便稀薄,常以贫血、消瘦及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肠梗阻较少见。

左半结肠癌

由于肠腔小,肿瘤以浸润型居多,易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为半固体、固体,肠内粪便多已成形,常以腹泻、便血、便秘、肠梗阻为主要表现。

直肠癌

直肠刺激症状

便意频繁、便前有肛门下坠感、排便有里急后重及排便不尽感,排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晚期有下腹酸痛。

出血

血便是最常见的症状,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由于炎症、血运障得、机械刺激等原因,癌肿破溃而发生便血,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血便或黏液便。

梗阻症状

随癌肿增大,肠腔变窄,粪便逐渐变形、变细。癌肿可造成肠管部分梗阻,多表现为腹胀、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等,听诊肠鸣音亢进。

晚期症状

因癌肿侵犯膀胱、前列腺,病人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侵犯骶前神经会出现骶尾部甚至下肢的持续性剧痛。晚期出现肝大、黄疸、水肿、腹水、恶病质等表现。

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

切口感染

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伤口敷料情况,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保持伤口周围清洁干燥,及时换药,遵医应用抗菌药。若发生切口感染,则开放伤口,彻底清创。

吻合口瘘

观察引流管情况,以及排便的性状、次数及量和腹部有无不适症状。吻合口瘘常在术后一周左右发生,局部血供不良、肠道准备不充分、低蛋白血症等是引起吻合口的主要原因。对便秘、腹泻者遵医嘱服用缓剂或止泻剂,术后7~10天内不可灌肠,以免影响切口愈合。若发生吻合口瘘,应予以充分引流,以控制感染。瘘口大伴有腹膜炎或盆腔脓肿,则需行吻合口近侧结肠造口以转流粪便,有利于瘘口愈合。

就医

当出现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如便血、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结合病史、症状,如医生怀疑大肠癌时,一般先做直肠指检。根据病情需要,可进一步行肠镜检查,同时还可以取材行病理检查,明确疾病性质,这是肠癌诊断中最为主要的辅助检查。

就医指征

患者出现排便习惯及排便性状的改变,如便血等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如果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或排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因为先出现排便和腹部的症状,大多患者会先去普外科就诊。

在确诊肠癌后转至肿瘤科就诊。

当出现腹痛或者恶心、呕吐等一些较轻症状时可去消化内科就诊。

当出现停止排便、排气等一系列肠梗阻症状时可去胃肠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最近是否常吃油炸或烘焙的食物?

排便习惯改变有多长时间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家族中有没有人患肠癌?

是否有便血或者排不出大便的情况?

最近有无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

需要做的检查

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最简便而又最重要的检查方法。约75%以上的直肠癌为低位,经直肠指检可触及,应了解癌肿的位置、大小、质地、范围、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不仅可直视病灶,了解病变所在位置、大小及范围,还可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大便潜血检查

此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或高危人群的初筛手段,对阳性者进行进一步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早期病变。

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

诊断特异性不高,对于判断病人的预后、疗效和复发有一定作用。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査

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査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可观察结肠运动和显示结肠内的异常形态,并明确癌肿部位和范围。对诊断直肠癌的意义不大,主要用于排除结直肠多发癌和息肉病。

B超及CT检查

B超及CT检查可帮助了解癌肿浸润肠壁的深度、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有无肝内转移、侵犯邻近脏器等。

MRI检查

此检查可以看到B超和CT的盲区,扫描更加仔细。

其他检查

女患者应做直肠阴道双合诊检查。男患者有泌尿系统症状时,应做膀胱镜检查,有利于了解癌肿浸润范围。

诊断标准

典型表现

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电子结肠镜检查

电子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最主要的方法,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通过活检还可以明确病理诊断,对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该检查可以看到肠道有隆起的部位。

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

对所有指诊怀疑直肠癌者均应做内镜检查,在内镜直视下协助诊断并取活检做出病理诊断。取活检时需考虑不同部位的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差异,要做多点活检,以便明确诊断,这种检查常为辅助检查,一般不作为诊断结肠癌的标准。

鉴别诊断

痔疮

为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出血,血色鲜红,多在便后流出鲜红色血液,往往在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后发作。而直肠癌表现为大便带血,一般为每次大便均带血,无明显的诱因,且出血时间短。颜色为鲜红色,如果血液在肠道内存留时间较长,会变为暗红色血液。

阿米巴痢疾

常由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此疾病,表现为腹痛、腹泻、果酱样便等,可以用甲硝唑、替硝唑等药物治疗,常用结肠镜与右半结肠癌鉴别。

肠结核

患者常会表现出低热、盗汗、乏力、腹痛等症状,感染病灶常为肺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可用结肠镜或细菌培养来鉴别两种疾病。

治疗

若肿瘤可以完全切除,则宜首选根治性切除手术,若术中发现肿瘤已不能完全切除,则可以考虑姑息性减瘤手术。肠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化疗为辅。

治疗周期 早期肠癌的患者可行手术根治达到治愈效果,中晚期肠癌的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化疗,该治疗是大肠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有助于控制体内潜在的血行转移,可提高5年生存率。对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药通常以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等为主,采用联合多疗程化疗,给药途径有区域动脉灌注、门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术后腹腔置管灌注给药等。

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

结肠癌主要手术方式

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肿瘤较小、没有发生转移的可用结肠镜手术治疗,而肿瘤较大或已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可用开腹手术治疗。

直肠癌主要手术方法

局部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瘤体小、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分化程度高的直肠癌;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适用于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Miles手术),适用于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手术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全部直肠及其系膜、肛管及肛门周围3~5cm直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管括约肌,然后将乙状结肠近端在左下腹行永久性结肠造口。

姑息性手术

适用于晚期癌肿,已有远处转移,但局部癌肿尚能切除的病例,可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和局部病变程度,做姑息性切除、短路手术或结肠造口术等,以缓解症状,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放射治疗

主要用于根治术的辅助治疗、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的病人、晚期肿瘤的疼痛症状改善、术前放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等。

预后

肠癌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属于预后较好的一种,当然有个体差异,与肿瘤的分期、分型、在肠道中的位置、自身身体条件、辅助治疗措施等因素有关。高危人群的肠癌筛查以及健康饮食习惯可以降低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肠癌5年总体生存率在50%~60%之间。

能否治愈

早期肠癌可手术根治,但会复发,中晚期肠癌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能活多久

肠癌五年总体生存率在50%~60%之间,若按照预后分析划分,Ⅰ期生存率约为90%~95%,Ⅱ期生存率约为80%~85%,Ⅲ期生存率约为60%~70%,Ⅳ期生存率则不足20%,Ⅳ期患者如能接受转移灶根治性手术,将获得与Ⅲ期患者类似的生存率。

复诊

患者若出现造口出血、造口隆起或内陷、造口周围皮肤红肿痛、造口狭窄、腹泻便秘等,应及时去医院复查,及时处理。

饮食

肠癌患者应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可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每日进食时间规律,进食时应细嚼慢咽,若大便干结,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或汤类食物的摄入。

饮食调理

应避免进食或少食易产气食物,易引起便秘或腹泻,以及易产生异味的食物,如豆类、乳制品、碳酸类饮料、加香料食物、洋葱、蒜、黄瓜、芹菜、玉米、干果、油炸食物、口香糖等。

宜进食易消化、少渣食物,如鸡蛋、碎肉末、肠内营养液等,保持大便通畅。

护理

肠癌患者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癌症,配合医生治疗。肠癌患者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术后早期阶段。适当増加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护理

运动

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如拳击或举重物等。术后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步恢复工作,但应避免提重物,以免引起疝的发生。

旅游

体力恢复以后就可以旅游,但应注意带上足够的造口用品并放在随身行李内以备需要时使用。

沐浴

当伤口完全愈合后就可以洗澡,洗澡时宜采用淋浴的方式,淋浴后应用卫生纸或毛巾将造口底盘周围黏附的纸胶吸干。

特殊注意事项

及时更换造口袋

造口袋内容物1/3满时,应倾倒或更换造口袋。如果造口袋过满,其重量可能会减弱黏性并导致排泄物漏出。更换造口袋时,观察造口周围皮肤情况,应在造口周围皮肤上涂抹皮肤保护剂。造口袋不能直接安放在没有皮肤保护剂而已受刺激的皮肤上,确保造口袋底盘与皮肤附着良好,记录排泄物的量、颜色和性状。

预防

由于肠癌没有确切的病因,所以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早期筛查

肠癌主要是由息肉发展而来,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15年。定期体检,及早摘除肠道息肉,能够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40岁以上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处理。

预防措施

适当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调整饮食习惯,以高纤维饮食为主,少食易产气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可以少食多餐。

改善生活,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规律作息。

参考文献

[1]路潜,韩斌如.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204-209.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上册[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56-568.
[3]刘传玲,张晓东.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及临床治疗理念[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18):787-791.
[4]赵玉沛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42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73.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