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

概述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疝即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肌耻骨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腹股沟疝

就诊科室: 普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inguinal herni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具有相关性 并发疾病: 绞窄性疝、肠袢坏死、脓毒症 治疗周期: 手术一次性治疗,保守治疗需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好发人群: 婴儿、青少年、老年人、肥胖者、慢性咳嗽病史者 常用药物: 阿莫西林、头孢地尼 常用检查: B超、MRI 疾病分类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可分为:

斜疝

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

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股疝

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复合疝

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

可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进行分类:

易复性疝

在站立或活动时出现肿块,用手推送后可返回。

难复性疝

疝不能完全回纳,但未发生嵌顿。

嵌顿形疝

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嵌顿,但无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

可视为嵌顿疝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引起肠穿孔、肠坏死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病因

产生腹股沟疝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与病人性别、年龄、家族史有关。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主要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解剖异常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婴儿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等造成腹壁强度降低。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腹横筋膜、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薄弱或缺损,如局部的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年老、久病、肥胖所致的肌萎缩等。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

年龄

老年人的腹壁较为变薄,容易因压力在腹股沟处形成缺损,进而引发腹股沟疝。

诱发因素

长期的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造成腹内压力增高,常诱发腹股沟疝的形成。

流行病学

根据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目前国内尚无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

好发人群

婴儿、青少年及年老体弱者,以男性多发。

长期慢性便秘、慢性咳嗽、腹水等基础疾病者。

肥胖或超重、长期吸烟者。

女性妊娠期、重体力劳动,如举重等特殊人群。

症状

腹股沟疝的典型症状就是腹股沟区出现一肿块,常常在某种诱因出现后可发现的腹股沟区出现一肿块,多数患者起病症状相对较轻,仅有轻度坠胀感。

典型症状

可复性肿块

站立时肿块明显,平卧时消失或回复正常,可反复出现,用手按住肿块并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

嵌顿、绞窄性疝

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肿块还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其他症状

如嵌顿内容物为肠袢,不但疼痛明显,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并发症

疝一旦嵌顿,自行还纳机会较少,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绞窄性疝症状较重,常伴有肠袢坏死、穿孔,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缓解。绞窄时间较长者,易引发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

就医

目前腹股沟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所以腹股沟疝患者应该及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择期手术治疗,避免发生病情延误加重,发展为嵌顿性或绞窄性疝等需急诊手术治疗的危急情况。

就医指征

对于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腹股沟疝患者在自觉腹股沟处不适时,可到普通外科就诊。

若确诊为腹股沟疝,可到疝专科就诊。

若如发剧烈腹痛,需尽快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股沟区肿块发现多久?是否可以还纳腹腔?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触痛、腹部绞痛、恶心、呕吐、排便困难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腹部肿块、腹胀、腹痛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一般检查

腹股沟区可触及包块,质地软,可回纳,配合询问病史即可诊断。

影像学检查

B超

观察患处包块,可判断是否为腹股沟疝。

MRI

能够对腹腔处软组织进行辨认,避免有漏诊的情况。

X线

可观察到腹腔脏器的形状、大小,以便辅助判断是否为腹股沟疝。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慢性咳嗽、慢性便秘)、症状(肥胖、腹部出现肿块)和体格检查(包块移动、咳嗽后回纳、平躺后消失)确诊。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其肿块处在阴囊内。通过透光试验检查肿块,若透光,则为鞘膜积液。若不透光,则为疝块。

交通性鞘膜积液

患者站立活动时,肿块会缓慢增大。平卧时,肿块会缩小。而腹股沟疝患者平躺时为消失,且透光试验阴性。

治疗

目前成人腹股沟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相关证据表明,目前对成人腹股沟疝尚无所谓的“最佳的金标准术式”。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医生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加以选择。

治疗周期 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需终身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

可选择疝带或疝托进行保守治疗。但同时避免诱发疾病加重的相关诱因,治疗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慢性疾病,避免造成腹压增高的体力活动、戒烟、改善营养状态等。

药物治疗

腹股沟疝一般药物治疗无效,但术后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头孢地尼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大类。

开放手术

即常规手术,分为组织间的张力缝合修补和使用疝修补材料的加强修补手术,也称为“无张力”修补术。

组织间的张力缝合修补,即腹壁薄弱点或缺损直接缝合修补,如Bassini、Shouldice、Mc Way等术式。

使用疝修补材料的加强修补手术,即应用修补材料-补片或网塞将腹壁薄弱点或缺损进行加强修补。如单纯平片修补(Lichtenstein术式)术式和网塞-平片修补(如Rutkow、Millikan术式)等术式,腹膜前间隙(针对“肌耻骨孔”)的加强手术(如Kugel、Gilber术式)。

腹腔镜手术

是基于“肌耻骨孔”区域,使用补片材料的腹壁加强手术,主要有以下两种:

全腹膜外修补术(TEP),不进入腹膜腔,修补材料放置于腹膜前间隙内。

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进入腹腔,修补材料放置于腹膜前间隙,缝合关闭腹膜。

预后

腹股沟疝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完全治愈,恢复正常生活,虽然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仍有复发的可能,但总体复发率1%~2%。不能手术患者需要长期保守治疗,应用疝托或疝带治疗,同时避免诱因加重疾病的发展。

能否治愈

腹股沟疝经手术治疗后可达到完全治愈。

能活多久

腹股沟疝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再次出现包块或者术后出现疼痛、包块等症状时需要复诊。

饮食

腹股沟疝患者主要是吃清淡的食物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适当多喝水,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饮食调理

多喝水,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豆类等,避免便秘。

不能吃生冷的食物,比如生冷瓜果、凉饭、凉菜,还有性质寒凉的苦瓜、荸荠、梨子等。这些食物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腹泻、咳嗽的情况,而且还可能会导致疝气加重。

不适合吃太多油腻的食物,比如肥肉、油煎、油炸食品等。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可造成消化不良、大便泄泻,加重病情。

护理

腹股沟疝患者应注意观察腹股沟区肿块的大小、是否能够还纳腹腔,避免造成腹腔压力增大的行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护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避免造成腹泻或便秘。

避免受凉感冒,防治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等疾病。

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以防造成腹压增高,导致疾病加重或复发。

戒烟、戒酒,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腹肌强度,这些对疾病的治疗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应多加注意腹部情况,若出现肿块突然不能还纳,腹腔伴有疼痛,或者术后再次出现肿块,则应及时就医,避免贻误病情。

预防

由于腹股沟疝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早期筛查

初次发现腹股沟区肿块应及早就医,一经诊断为腹股沟疝应及早手术彻底治疗,避免疾病发展成嵌顿性疝甚至绞窄性疝,造成不良后果。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慢性疾病,可减少腹股沟疝的发生。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这样是为了保持腹壁肌肉强度,亦可减少腹股沟疝发生次数或避免进一步加重。

参考文献

[1]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7):704-706.

[2]赵玉沛,陈孝平主编.外科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5):112-11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74.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