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

概述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脐位于腹壁正中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晚闭合的部位。脐部缺少脂肪组织,使腹壁最外层的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连在一起,成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叫做脐疝。婴儿脐疝可采取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成人脐疝几乎均需手术治疗。脐疝经过规范的物理或者手术治疗,可以治愈,复发者极少,预后较好。

脐疝

就诊科室: 儿外科、肛肠外科、普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Umbilical hernia 疾病别称: 气肚脐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肠穿孔、肠坏死 治疗周期: 物理治疗周期较长,手术治疗周期较短 临床症状: 脐部无痛性隆起 好发人群: 1岁内婴幼儿、中老年女性、肥胖者 常用药物: 头孢地尼 常用检查: 腹部彩超 疾病分类

新生儿脐疝 

也称先天性脐疝,是由于胚胎早期脱出的肠曲未能完全回复到腹腔内造成。 

婴儿脐疝

婴儿刚出生时脐环较大且纤维组织柔弱,当腹腔内压力增大时,腹腔内脏器合并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引起脐疝。

成人脐疝

由于腹腔压力过大导致,常见的如腹水、腹部手术、长期腹膜透析、怀孕等。

病因

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的发病原因不同,婴儿脐疝的病因大多是先天性因素所致,主要是先天发育不完善;成人脐疝主要是后天因素所致,疾病导致的结构薄弱或者疾病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

主要病因

婴儿脐疝

脐是宫内联系母婴脐带的交通口,具有先天解剖薄弱的特点。如果胎儿末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中央位置的纤维愈合较差,则会致使生后腹压增高时腹内脏器疝出。

成人脐疝

由于疾病等原因需要腹部手术或腹膜透析治疗、腹水、多胎妊娠等,导致腹压过大,腹内脏器疝出,也可能是由于婴儿时期的脐疝继续或再次复发所致。

诱发因素

早产

早产儿脐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可导致脐疝的发生。

疾病

剧烈咳嗽、腹水等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腹内脏器疝出。

流行病学

新生儿1岁内发病率极高,有资料统计高达31%,约80%出生时低体重婴儿会有脐疝,男女发病比例基本相同,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急剧下降。特别要注意的是腹压增高患儿、腹水患儿或有肝胆系统异常时,常伴有脐疝发生。成人脐疝较少见,占腹壁疝的6%~14%,女多于男,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可能与脐环处瘢痕组织变弱有关。

好发人群

新生儿到1岁以内婴幼儿。

腹压增高、腹水的患儿。

胆道系统异常的患者。

中老年女性。

肥胖者。

经产妇。

症状

脐疝主要表现为脐部柔软的突起,用手可还纳,无疼痛;但是当发生嵌顿时,脐部的包块不仅不能还纳,还会出现剧烈疼痛和呕吐等症状。

典型症状

婴儿脐疝

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厘米,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

成人脐疝

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女,主要症状是脐部有半球形疝块,可回纳,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疝环通常较小,周围瘢痕组织较坚韧,较易发生嵌顿和绞窄,巨大的脐疝呈垂悬状。

并发症

脐炎

脐疝部位长期摩擦导致破溃,细菌侵入后可能引起感染,导致脐炎。

肠穿孔、坏死

极少数脐炎患者腹腔脏器向外突出后不能还纳,导致出现嵌顿,如果嵌顿时间比较长,脐环较紧,压迫肠管可以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出现穿孔。

难复性疝

脐疝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发展成难复性疝,导致脐部的包块不能还纳。

就医

当发现婴儿脐部有柔软性隆起或突出时,伴或不伴呕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当发现成人脐部发现异常隆起肿块,也应当立即就医,通过腹部彩超和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及时进行诊断。

就医指征

对于小儿脐疝,如果出现嵌顿的情况,包块无法还纳,出现疼痛,甚至呕吐,一定要立即到儿外科或者急诊处理。

对于成人脐疝,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如果出现包块无法还纳、疼痛等症状,应立即至肛肠外科、普外科或者急诊就诊。

就诊科室

小儿脐疝可就诊儿外科或者急诊,成人脐疝可就诊肛肠外科、普外科或者急诊。

医生询问病情

什么时候发现的?

肿块有增大或者缩小吗?

孩子有哭闹不止吗?

脐疝的颜色有变化吗?

按压脐部肿块有疼痛感吗?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进行腹部查体,触摸腹部及脐部突出物,可初步了解情况。

腹部彩超

可以观察腹部情况,了解疝囊位置、内容物,以及是否发生嵌顿。

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

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等情况。

诊断标准

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脐部有柔软的突起,腹部超声及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可观察到腹腔内脏器合并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即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发生在腹股沟管,即大腿根部上方,而脐疝发生在脐环,即脐孔处,根据发病位置的不同不难鉴别。

脐膨出

指先天性腹壁中心(脐环)缺损,腹腔内脏膨入脐带,凸出体外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属于更大的组织缺损,比脐疝危险,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可以与脐疝相鉴别。

脂肪瘤 

脂肪瘤和脐疝都可出现向外突出的肿块,脂肪瘤触诊相对较韧,脐疝触诊肿块较软,如果体格检查难以鉴别,可以使用超声检查进行有效的鉴别。 

腹壁切口疝 

腹壁切口疝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与脐疝相鉴别。 

治疗

对于婴儿脐疝,年龄小于2岁或肿块较小,可首先采取物理治疗的方法,若年龄超过2岁,疝环仍较大者需手术治疗,而成人脐疝几乎均需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物理治疗周期较长,大都在半年至1年不等,手术治疗周期较短,7~10天左右。 急症治疗

当患者突然出现腹痛时,应及时就诊,如发生嵌顿,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脐疝药物治疗一般无效,但术后可以选择头孢地尼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手术治疗

新生儿脐疝 

新生儿确诊脐疝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手术是唯一避免新生儿死亡的方法。 

婴儿脐疝

大多数脐疝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1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观察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厘米者,宜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儿童脐疝手术或者梅氏手术法。

成人脐疝

确诊后,如无禁忌证均宜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缝合修补、开放补片修补和腹腔镜手术等,发生嵌顿时应紧急手术。

物理治疗

一般脐疝不需任何治疗,任其自然愈合,生后6月婴儿转为直立位生活时脐疝可以自愈,个别拖延至1岁者也属正常,更有超过2岁仍能不治自愈者,局部压迫、加压包扎固定,减少疝出,可有利于脐环的尽早闭合。但小婴儿皮肤细腻娇嫩,应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受压不匀、摩擦,导致发炎、破溃,甚至局部坏死。

预后

对于小儿脐疝,物理治疗有效者,脐环随生长发育自然关闭,大多不会复发,但若腹压突然增高,仍有复发的可能;手术治愈后复发者极少,疗效满意。

能否治愈

脐疝经过规范的物理或者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脐疝规范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物理治疗每3个月复查一次彩超,手术治疗后每个月复诊1次,半年后无异常则无需复诊。

饮食

脐疝患者尽量进食含较多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等,少吃容易引起便秘的肉食、精米、精面等,以免便秘后腹腔压力增大,是脐疝容易变大甚至嵌顿。

饮食调理

不要吃太凉和辛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肠道蠕动,肠蠕动活跃容易发生嵌顿。

少食产生气体过多的食物,如豆制品,产生气体过多,肠道内气体过多则腹压增大,脐疝会变大。

注意多饮水,多进食水果和蔬菜,避免饮食过于精细。

护理

物理治疗的患儿,日常生活要注意观察脐疝的颜色、大小等,若颜色有变化或脐疝突然增大,需及时就医。患者生病期间,腹压会因咳嗽、腹胀原因突然增大,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脐疝的进一步增大。

日常护理

家长要给孩子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每日规律排便,不要因便秘引起腹压增高。

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脐疝嵌顿。

如果使用疝气带,注意皮肤颜色,避免因为幼儿皮肤娇嫩而破损。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幼儿发生感冒,造成剧烈咳嗽而导致脐疝膨出。

成人脐疝患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阻肺等。

病情监测

物理治疗的患儿,日常生活要注意观察脐疝的颜色、大小等,定期至医院复查彩超,明确脐疝发展情况。

特殊注意事项

孩子出现突然哭闹,注意嵌顿的情况,脐疝表面的颜色改变,提示嵌顿后组织缺氧性坏死,需要立刻就医。另外,要剧烈摩擦,引起皮肤的破溃甚至发炎。

预防

脐疝没有直接的预防措施,但可进行孕期的常规查体,尽量避免孩子早产;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防止疾病的加重,例如在生活中避免腹压过大,如剧烈哭闹、剧烈咳嗽,同时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

早期筛查

对于早产的孩子,注意观察脐部有无隆起等异常情况。

孩子生病期间,腹压加时,脐部出现异常隆起,及时行彩超检查以早发现。

预防措施

多吃富含纤维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的通畅、规律排便,减少便秘引起腹压增高的情况。

避免过于肥胖,保持体重在合适数值。

孕妇在怀孕时,注意避免吸烟、饮酒,避免接触化学物质等。

参考文献

[1]高嘉燕,李凤,徐芳,等.腹腔镜脐环缝扎术治疗小儿脐疝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28(007):611-613.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16.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7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