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线疝

概述

腹白线位于剑突和耻骨联合之间,是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腱膜纤维在左、右侧腹直肌之间相互穿插、交错编织形成的腱性条带。腹壁腱膜组织交叉融合的区域有很多孔隙,如果孔隙因某种原因增大,就会形成腹白线区域的薄弱和缺失,在白线区的薄弱和缺失部位容易引发疝,叫白线疝。

白线疝

就诊科室: 普外科、疝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linea alba hernia 疾病别称: 腹外疝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功能性呕吐、消化不良 治疗周期: 1周左右 临床症状: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好发人群: 20~40岁男性 鉴别诊断: 腹壁脂肪瘤、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常用检查: 腹部彩超、CT检查 病因

白线疝的发生与腹白线的解剖特点和腹内压增高关系密切,绝大多数发生于脐上,极少见于脐下。

主要病因

腹白线的内、外表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在外表面,交叉的腹膜纤维粗细均匀,交织紧密,除供细小血管、神经支穿出的小孔以外,罕见大的孔隙。而内表面腱膜纤维束粗细不均,常形成粗束或板状,而且走向不甚规则,交叉纤维间有神经、血管支贯穿其中的孔、陷窝或裂隙,使白线内层存在缺陷,这类缺陷是腹白线的薄弱部。若腹内压增加,腹膜外脂肪及腹膜在腹压的推动下进入较大的缺陷处,即形成白线疝。

流行病学

国外文献报告白线疝约占所有腹外疝的0.3%~4%,多见于20~40岁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5:1。

好发人群

白线疝多见于20~40岁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5:1。

症状

由于白线疝的薄弱缺损多较小,此处的腹膜外脂肪较丰富。在发病早期,通过缺损突出到体表的主要是腹膜外脂肪组织。因此,75%以上的患者,除了上腹壁中线位置有包块外,并无不适症状,容易误诊为腹壁脂肪瘤。以后随着缺损的逐步变大,腹腔内的大网膜、肠管等也可突出,这时患者会出现包括上腹部钝痛、烧灼痛或痉挛性疼痛的表现,可伴有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等。比较典型的疼痛是在用力时的上腹痛,常于弯腰和站立时加重,仰卧位时减轻。

典型症状

腹痛

白线疝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多数病人仅表现为上腹局限性隐痛,而少数表现为较严重的深部疼痛。腹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疝块压迫通过白线的肋间神经纤维,导致局限性疼痛,大网膜、肝圆韧带受到牵扯引起深部疼痛,腹痛可放射到下胸部及背部。疼痛程度与体位、进食及重体力劳动有关,体位改变,尤其是平卧时疼痛常减轻或消失,而进食后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加重。腹痛的严重程度与疝的大小不成正比,往往疝很小而临床症状很重。

恶心、呕吐

少数白线疝病人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机制为脱出的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牵拉可引起深部疼痛,并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大网膜和肝圆韧带的牵扯可导致幽门痉挛,进而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伴随症状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白线疝患者常伴有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并发症

功能性呕吐、消化不良

白线疝一般很少发生并发症,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并发功能性呕吐、消化不良。

就医

白线疝发生嵌顿的概率很低,缺损小同时没有症状的白线疝可不必治疗,予以临床观察即可。如果包块逐步增大或者患者出现腹痛、腹部不适,则需及时就医进行手术治疗。

就医指征

无症状的白线疝,因为其虽可继续增大,但发生嵌顿的机会不大,注意定期复诊,可以不予治疗。

有明显临床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而无特殊手术禁忌者,则应及时就诊,施行手术治疗为宜。

就诊科室

白线疝患者可到普外科或疝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痛什么时候明显?有何规律?

腹部的包块是否会消失?什么时候消失?消失后腹部疼痛会减轻吗?

既往有无手术史或其它病史?

是否有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需要做的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简便、易行、无痛苦,可以清晰的显示腹壁层次结构、疝内容物及腹腔内情况。可观察是否有白线及腹壁的连续性中断,可明确是否嵌顿及嵌顿的程度,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CT检查

不仅可以准确测量疝缺损的大小,还可以直观显示疝影像,甚至能发现遗漏隐匿的疝。

诊断标准

病史:一般无特殊症状,病人自诉腹部疼痛,尤其用力时疼痛出现或加重,或腹部中线可复性包块病史。

体检时可在腹中线上触到一个包块,当患者伸展、咳嗽时肿块变得更明显,平卧后可触摸到腹壁缺损。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腹白线连续性中断,内容物自缺口处向白线外突出。

鉴别诊断

腹壁脂肪瘤

体检时可在腹中线上触及质软包块,但包块不会随患者活动而有变化,平卧时包块不会消失,也不会触摸到腹壁缺损。

上消化道疾病

上腹部白线疝可出现上腹部深处疼痛,且伴有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类似,通过超声、CT等检查大多可鉴别。

治疗

白线疝发生嵌顿的概率很低,没有症状的白线疝可不必治疗,注意定期复查。如果包块逐步增大或者患者出现腹痛、腹部不适的症状,则需进行手术。

治疗周期 白线疝患者的治疗周期约1周左右。 手术治疗

无疝囊型白线疝

高位结扎切断突出脂肪组织,使脂肪回缩至白线后方再修补疝环。

有疝囊型白线疝

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如果疝块较大,可以切除多余的疝囊以及与其粘连的大网膜,高位结扎疝囊后修补疝环。

白线孔隙的修补

修补孔隙时采用横行缝合白线为宜,以防止由于肌肉侧方牵拉而撕裂。孔隙小者,用丝线间断缝合即可;孔隙大者,则需重叠缝合,将孔隙分上下两叶,彼此重叠1~2cm,用丝线间断褥式缝合。如白线有多处缺损,可采用Berman手术,即在缝补腹横筋膜后,于两侧腹直肌前鞘各作一相等的垂直切口,将两侧前鞘的内叶重叠缝合,以修补薄弱或有缺损的白线。

预后

白线疝患者经过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发生嵌顿的概率很低,通常可以恢复,不会遗留后遗症,患者无需过于担心。

能否治愈

通常白线疝患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白线疝一般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复诊

白线疝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出院后,若有明显身体不适,应随时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方面可多吃营养丰富、粗纤维食物以及各种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忌食易引起肠胀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

忌油煎、霉变、腌制食物,禁忌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护理

白线疝的护理分为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两部分,术前主要是为手术准备,术后护理主要是促进术后恢复,防止病情反复。

日常护理

白线疝患者术前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

患者术后不宜过早下床活动,应逐步下床。

保持大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不适及时随诊。

预防

白线疝往往是白线处有先天性薄弱缺损所导致的,不能完全预防,但避免或减少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减肥,可以降低白线疝的发病率。

预防措施

调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用力排便等引起腹内压增高。

戒烟、注意保暖,避免咳嗽引起腹内压增高。

参考文献

[1]梁建群,梁婧.腹白线疝误诊为脂肪瘤1例[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004.(003):280.

[2]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84.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