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概述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也称乳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为女性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多见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居多,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该疾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来处理,对于此病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普外科、皮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intracanalicular papilloma of breast 疾病别称: 乳管内乳头状瘤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无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乳头溢液、乳腺肿块 好发人群: 产后妇女、40~50岁者居多 鉴别诊断: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 常用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乳腺导管造影检查、乳管镜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肿瘤分类,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

中央型乳头状瘤

多发生在乳管壶腹以下大约1.5cm的1、2级乳管(壶腹是指乳管接近乳头膨大成囊状的部位),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外周型乳头状瘤

指终末导管-小叶系统发生的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一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癌变率为5%~12%。

病因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由单调排列的自囊腔壁向囊腔内生长的乳头状细胞组成,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有关,好发于产后妇女,以40~50岁者多见。

主要病因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由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管内乳头肿瘤。

流行病学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占乳腺全部良性病变的5.3%,占全部乳腺实性病变的3%左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多为中央型,多见于经产妇,40~50岁较多,外周型仅占总数的25%左右。该病虽为良性肿瘤,也有恶变倾向,恶变率为6%~8%。

好发人群

该疾病产后妇女较为多见,通常以40~50岁左右人群居多。

症状

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多以乳头溢液就诊,多数是在内衣上发现血迹或黄褐色污迹,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挤压乳腺时乳头溢液。少数以乳房肿块就诊,而以肿块就诊者病变多在中小乳管。

典型症状

乳头溢液

乳头可自发性、间歇性地溢出血性分泌物,溢液多发于单个乳孔,可为鲜血、陈旧性血或浆液血性液体,量不多,患者多无特殊不适感。

乳房肿块

部分患者可在乳晕下或乳晕附近触及小肿块,多为圆形、质韧和光滑活动,压迫该肿块时乳头可溢出血性液,随即部分肿块变小或消失,患者腋下淋巴结通常不肿大。

疼痛

本病一般不伴有疼痛,当肿瘤阻塞大导管或肿块出血,而血液不能顺利流出时,可有乳头、乳晕区胀痛。

就医

该病与乳管内乳头状癌的表现较为相近,是本病误诊的原因之一,而且病变位置特殊,未及时发现,缺少应有的触诊,也容易漏掉,患者体征不明显,故一旦乳腺出现不适感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早期发现乳头溢液、自己查体发现乳腺肿块者,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乳腺外科、普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皮肤破溃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皮肤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乳头溢液发现多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乳腺疼痛、乳腺肿块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是否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有家族史?

需要做的检查

乳管镜检查

从溢液乳管口处放入纤维乳管镜,借助电视屏幕可直接观察溢液乳管的上皮及管腔内的情况,并可酌情进行活检,极大地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肿瘤的准确定位。 

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乳腺导管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溢液导管后摄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弧形杯口状影像,管壁光滑、完整,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由于乳腺导管造影不能直接观察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病变,目前许多大医院已不再使用,诊断乳管内病变通常采用乳管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

如乳腺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等,可对患者的乳腺肿物进行综合评估,判断肿物性质及病变程度,对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彩超可见到扩张的导管和肿瘤影像。 

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

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涂片可提供正常、异型性或恶性病变的信息,但其诊断乳头状瘤的阳性率较低。

脱落细胞学或针吸细胞学检查

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是通过采集乳头溢液,制成细胞学涂片,经显微镜观察了解病变的细胞学特征,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阳性率较低但可重复进行,临床医生应客观分析涂片结果,对查体可摸到肿块的病例可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最后确诊还应以石蜡切片为准(组织学诊断)。

手术活检

准确取出部分或完成肿瘤组织,进行较为准确的病例判断。

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可考虑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能性,可选择采用乳管镜、乳管造影、彩超、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针吸或手术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诊断中老年妇女乳头经常有血性溢液,或在内衣、乳罩上发现血性溢液污迹。

在乳晕处可触及1cm以下肿块,质软,按压肿块可引出溢液。

鉴别诊断

因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故应与产生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进行鉴别,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归于导管原位癌范畴,发生于乳腺导管内,导管内乳头状癌以血性溢液为主,多为单侧单孔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癌若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外,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肿块常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辅助检查可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明确诊断应以病理学检查为准。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良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月、数年之久。发病较长时间后乳管分泌物不仅刺激导管扩张,还可溢出管外,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故又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病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一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位置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同但肿块较大,质地坚实,与皮肤粘连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回缩,甚至乳腺变形,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乳管造影可显示大导管明显扩张、迂曲,失去正常的树枝状影像。

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梢导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同时伴有其他结构不良,它与单纯性增生病的区别在于该病伴有不典型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出现乳头溢液可为单侧或双侧,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纯血性者较少。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常以单侧或双侧乳腺肿块来院就诊,肿块大,有的可累及大部分乳腺,多靠近乳腺边缘,可呈孤立的圆球形或为多发性囊性肿块。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常出现周期性疼痛,疼痛与月经有关,月经前加重,且囊性肿块似有增大,月经后疼痛减轻、肿块减小。

治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对年龄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跃或间变,且有明确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可行预防性单纯乳房切除术。

治疗周期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要长期治疗。 手术治疗

临床体检能触及肿块者,手术切除病变导管送检即可,待病理回报。

对临床体检摸不到肿块的患者术前必须对病灶定位,术前靠乳管镜定位可在皮肤上进行标记,必要时还可在乳管镜检查时置“金属定位线”,为术中引导手术切除病灶。

对于良性乳头状瘤,在超声引导下使用空心针14G以上的真空辅助活检系统进行切除,可完整切除小的导管内乳头状瘤,从而避免开放手术。

伴有血性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均建议行手术治疗,可使用乳管镜术中定位或直接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瘤。

所有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变,尤其是外周型乳管内乳头状瘤,均可常规行包括病变乳导管在内的区段切除术。

其他治疗

对于经粗针活检证实为乳头状瘤、不伴有恶性及不典型性病变,以及影像学与组织学诊断相符、直径小于2mm者,可采用影像学随访来替代外科手术,建议每三个月复查一次。

术后患者要及时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预后

不伴有非典型性病变的中央型乳头状瘤患者,其继发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当伴有非典型性病变时,此类风险增加五倍。因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要定期复诊,以防复发或疾病进展。

能否治愈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治愈率高,但复发率也较高。

能活多久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具体寿命与预后因素、病理特征存在巨大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复诊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要三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症状可随时复查。

饮食 饮食调理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饮食方面并无特殊注意事项,需合理膳食,多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即可。

护理

因乳腺血供丰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容易发生感染等,所以术后的伤口护理尤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变化,适当进行锻炼,禁烟、酒,增强机体免疫力。

日常护理

伤口护理

对暴露在外的伤口应保持清洁、干燥。

休息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有病情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就诊。

对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若出现严重并发症,也应及时告知医生。

心理护理

患者一旦确诊后往往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担心预后,产生恐惧、悲观的心理。这时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尽快的了解病人的文化、职业、家庭、经济以及需求和期望,耐心的倾听病人的苦恼之处,进行有的放矢的劝慰与疏导。同时做好疾病宣教,讲解有关治疗的信息、过程及成功病例,让病人正确的认识疾病,面对现实,减轻心理压力,稳定病人的情绪,尊重、关爱病人,使病人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治疗与护理,有利于病人康复。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要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靠手术定位的患者术前不要挤压乳房,以免溢液排净,导致术中难以定位。

术后出现并发症,如出现红肿等,应及时就诊。

预防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故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推荐乳腺自我检查(自查)结合定期体检,发现乳头溢液、结节等乳腺异常及时就诊。

早期筛查

年龄大于40岁、乳腺无任何不适的中老年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查体,包括乳腺X线检查、乳腺B超。

对于发现乳头溢液、乳腺肿块的患者,应3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同时注意观察乳头溢液的性状,若发生改变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乳腺自查应每月一次,最佳时间应选择在月经过后或两次月经中间,此时乳腺比较松软、无胀痛,容易发现异常,对已停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自查。

乳腺自我检查方法:站立或坐于镜前,面对镜子仔细观察自己两侧乳腺,包括乳腺大小、形态、轮廓、皮肤及颜色有无改变,乳头有无抬高、回缩、溢液等。触诊时手指伸开并拢,用手指指腹侧触摸乳腺,左手查右侧,右手查左侧,可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触摸,不要遗漏乳头、乳晕及腋窝部位。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386.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