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周围癌

概述

壶腹周围癌是生长在乏特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端的癌肿总称。其共同特点是在癌肿较小时即可引起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梗阻,因此患者黄疸出现早。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男性居多,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痛、发热、体重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由于黄疽症状出现早,患者可早期就医,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都显著高于胰头癌。

壶腹周围癌

就诊科室: 肿瘤科、普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riampullary carcinoma 疾病别称: 乏特壶腹周围癌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继发性出血、胆道感染、胆瘘、胰瘘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黄疸、上腹痛、发热、肝脏、胆囊增大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或营养不良者、长期高脂肪饮食者、患有胆道疾病者、吸烟饮酒者、中年男性患者 常用药物: 氟尿嘧啶类、丝裂霉素、阿糖胞苷、长春新碱 常用检查: 粪便和尿液检查、血液检查、磁共振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 疾病分类

壶腹周围癌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十二指肠癌三类:

壶腹癌

黄疸出现早,可呈波动性,常合并胆管感染,大便潜血可为阳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乳头隆起的菜花样肿物。胆管与胰管于汇合处中断,其上方胆胰管扩张。

胆总管下端癌

恶性程度较高,常指发生于胆总管下段的恶性肿瘤,故胆管壁增厚或呈肿瘤样,胆总管闭塞,近端扩张,胰管末端受累时可伴胰管扩张,黄疸进行性加重,可出现尿色如茶,陶土样大便,多不伴发热、寒战等胆道感染症状。

十二指肠癌

一般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胆道梗阻一般不完全,故黄痘出现较晚,并且黄疸不深、进展缓慢。由于肿瘤出血,大便可有发红发黑等特点,患者常有口唇发白,眼结膜苍白等相应贫血体征。根据大体形态,壶腹周围癌可分为息肉型、结节型、肿块型及溃疡型。根据组织病理学分类,以腺癌最多,其次是乳头状态、黏液癌。

病因

壶腹周围癌病因与许多恶性肿瘤相似,目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吸烟、饮酒、胆道结石、慢性炎症等被认为是其危险因素,壶腹周围的良性肿瘤恶变也会导致其发生。此外,一些基因组学的研究显示,K-ras 基因的突变、微卫星不稳定等与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相关。

诱发因素

吸烟、饮酒、长期高脂肪饮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体内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易诱发壶腹周围癌。

流行病学

壶腹部周围癌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十二指肠癌,由于所包括的这几部分脏器癌肿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壶腹部周围癌的发病率总体也呈上升趋势。临床以中老年人群较为高发,其中又以男性居多。

好发人群

壶腹周围癌以男性患者居多,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

拥有吸烟、饮酒以及长期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患有胆道结石、胆道慢性炎症等疾病的患者,是壶腹周围癌的高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或营养不良者,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壶腹周围癌的发生。

症状

壶腹周围癌与胰头癌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痛、发热、体重减轻、肝肿大和胆囊肿大等,易伴发继发性出血、胆道感染、胆瘘、胰瘘等。

典型症状

黄疸

壶腹周围癌黄疸出现较早,进行性加重,由于肿瘤溃烂、脱落,黄疸可暂时缓解,但随后又加重,呈现波动性黄疸。黄疸为阻塞性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较明显,多伴有皮肤瘙痒。长期胆汁淤积可导致胆囊肿大、肝脏增大、大便陶土色、小便色深,合并胆道感染者可有高热、寒战,甚至感染性休克。

腹痛

中上腹痛常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可产生剑突下钝痛,腹痛可放射至背部,常于进食后、傍晚、夜间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消化道症状

肠道因梗阻性黄疸缺乏胆汁、胰液,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饱胀、消化不良、乏力、腹泻或脂肪泻、体重下降等。当肿瘤浸润肠道可引起消化道梗阻症状,晚期出现黑便,肿瘤破溃后引起贫血,肿瘤出现腹膜转移或门静脉转移可出现腹水。

肝脏、胆囊增大

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胆囊,肝脏质地硬、光滑。少数患者由于长期黄疸而致胆汁性肝硬化、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

间歇性寒战、发热

常因肿瘤破溃、胆汁淤积和胆道感染引起;特点为短暂性高热伴畏寒、白细胞总数升高,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并发症

继发性出血

术后1~2天内的早期出血,引流液为血性,量较多,有心率增快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术后1~2周的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腹痛、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和休克。

胆道感染

多为逆行感染,由于胃肠吻合口距胆管吻合口较近等引起。表现为腹痛、发热、黄疸、肝功能损害,严重时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相似。

胆瘘

多发于术后5~10天,表现为发热、腹痛及胆汁性腹膜炎症状,“T”型管的引流量突然减少,并沿腹腔引流管或腹壁切口溢出胆汁样液体。

胰瘘

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疼痛、持续腹胀、发热、腹腔引流管或伤口引流出无色透明液体,引流液含淀粉酶。

就医

40~70岁男性如果出现黄疸、上腹痛、发热、体重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可通过潜血试验、血液检查、B超、CT以及造影等检查诊断疾病,与胆管结石、胰头癌等鉴别诊断。

就医指征

40~70岁男性,一旦发现黄疸、上腹痛的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体重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壶腹周围癌的患者,若见继发性出血、胆道感染、胆瘘和胰瘘等并发症,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普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黄疸、上腹痛、发热、体重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

最近体重有下降吗?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过吗?做过哪些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粪便和尿液检查

大多数患者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多有轻度贫血,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帮助诊断疾病。

血液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CA19-9升高,对疾病的诊断有帮助。

B超

B超可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但对壶腹周围癌本身的诊断率较低,这是由于该部位常有十二指肠及胃内积气掩盖所致。

CT、磁共振检查

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可见胆总管、胰管均扩张或仅胆管扩张;有时可见扩张的胆总管内有软组织影,十二指肠肠腔内有增强后明显强化的结节影。磁共振检查对于胆道成像,从而整体观察胆道系统、壶腹周围癌是否合并肝脏转移有重要价值。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可直视观察十二指肠内侧壁和乳头情况,可见乳头肿大、表面不规则、呈结节状、质脆易出血,活检进行病理学确诊。

 PTC(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

PTC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呈“V”字形不规则充盈缺损或闭塞,有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诊断标准

壶腹周围癌常见为黄疸、消瘦和腹痛,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胰腺癌基本相同。壶腹周围癌三种类型之间也不易鉴别,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壶腹癌

黄疸出现早,可呈波动性,常合并胆管感染;大便潜血可为阳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乳头隆起的菜花样肿物。胆管与胰管于汇合处中断,其上方胆胰管扩张。

胆总管下端癌

黄疸出现早,进行性加重,出现陶土色大便。多无胆道感染。胰管末端受累时可伴胰管扩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管不显影或梗阻上方胆管扩张,其下端中断,胰管可显影正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十二指肠腺癌

黄疸出现较晚,黄疸不深,进展较慢。大便潜血可为阳性,患者常有轻度贫血,肿瘤增大可致十二指肠梗阻。

鉴别诊断

胆管结石

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史,腹部超声可见胆管内高回声,因此与壶腹周围癌不难鉴别,但应注意长期胆管结石引起慢性炎症,有引起癌变的危险。

低位胆管癌

胆管癌可有梗阻性黄疸表现,但波动性黄疸少见,表现为无痛性胆囊增大、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常会引起胆管炎或化脓性胆管炎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近端胆管扩张及胆管内软组织占位,低位胆管癌与壶腹周围癌发病位置及预后有区别。

胰头癌

壶腹周围癌的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而胰头癌发展快,迅速出现周围组织、淋巴结甚至远处器官如肝、肺等转移,黄疸出现晚,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都明显低于壶腹癌,预后也明显差于其他类型的壶腹周围癌,因此现常常将胰头癌单独列出鉴别。胰头癌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消瘦和腹痛,与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表现易于混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但胰腺其他部位肿瘤累及壶腹部或壶腹周围癌累及胰腺时通常提示肿瘤已达晚期,预后较差。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症状。与壶腹周围癌不同的是,其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可有钙化表现。恶变时肿瘤多较大,边界不清,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央可出现出血、坏死等,CT检查及细胞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治疗

壶腹周围癌一旦确诊,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的壶腹周围癌可以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化学疗法一般不敏感。

治疗周期 壶腹周围癌需长期进行放化疗治疗。 一般治疗

肠道术前准备

术前三日开始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预防术后感染,术前两日予流质饮食,术前晚清洁灌肠,减少术后腹胀及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化学疗法一般不敏感,常用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或与阿糖胞苷、长春新碱等联合用药,术后可用1~2个疗程,还可应用具有抗癌或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药等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壶腹周围癌根治性的治疗方法,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目前最常采用的术式,还有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小且无幽门周围淋巴结转移、十二指肠切缘阴性的患者。

预后

由于壶腹周围癌处的解剖特点和肿瘤体积较小时即可引起黄疸,故可获得早期诊治,且恶性程度低,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较胆管癌、胆囊癌好。

能否治愈

本病患者多数可治愈,但术后复发率很高。

能活多久

壶腹周围癌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手术,五年生存率相比胰腺、胆管较好,一般五年生存率能达到40%~50%左右。

复诊

出院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进行性消瘦、贫血、乏力、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饮食

壶腹周围癌患者的护理,应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壶腹周围癌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上,要注意禁忌食用辛辣、燥热、刺激性、高脂肪的饮食及低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烟熏以及腌制的食物,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补偿疾病所致的高消耗。

饮食调理

壶腹周围癌手术后的病人,要根据疾病的情况及手术中的情况,来确定用何种饮食。

手术后三天内禁食水,通过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来维持机体的生理需要,当排气后,可适当的吃些无油全流食,如米汤、果水或蔬菜汁等,刺激胃肠道,待胃肠道逐步适应后,根据病情再改为低脂半流食或低脂普食。

注意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黄瓜、西红柿、油菜、菠菜、豆制品等,将这些菜炒熟后,再用组织捣碎机粉碎,粉碎的食物颗粒要根据鼻饲管的直径大小来确定,总之宜细不宜粗,防止造瘘管的堵塞。

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鸡蛋和鱼。

禁忌食用辛辣、燥热、刺激性、高脂肪的饮食及低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烟熏以及腌制的食物。

护理 日常护理

应当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遵医嘱用药,勿随意停药,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家属应支持和鼓励患者,避免其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病情监测

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皮肤黏膜温度和色泽,尿量及24小时出人水量等,有无出血、胰瘘、胆瘘、肠瘘、感染、伤口渗液等。

特殊注意事项

预防术后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应根据医嘱补充维生素K和维生素C,术后1~2日和1~2周时均可发生出血。

防治感染,术前晚清洁灌肠以减少腹胀及并发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控制血糖,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并及时处理异常变化

胆瘘多发生于术后5~10日,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腹肌紧张及腹膜刺激征,T型管引流量突然减少,可见沿腹壁伤口或腹腔引流管溢出胆汁样液体。胰瘘多发生在1周左右,表现突发剧烈腹痛、持续腹胀、发热,腹腔引流管或伤口引流出清亮液体。

预防

虽然对壶腹周围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是一些因素如饮酒、抽烟、胆石症及壶腹周围慢性炎症,与壶腹周围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为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高危因素加以预防。

早期筛查

对于饮酒、吸烟、胆石症及壶腹周围慢性炎症的男性患者,出现黄疸和体重减轻,应定期行CT、磁共振检查。

预防措施

戒烟、少饮酒或者不饮酒,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胆结石的形成。

保持一日三餐有规律,少吃油炸食物,少吃或者不吃高胆固醇、高脂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作息,合理膳食。

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个人体质,以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

了解卫生保健知识,对于壶腹部周围癌的发生做到早发现。

参考文献

[1]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612-614.

[2]秦新裕.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普外科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79-281.

[3]刘兴光,庄儒耀,徐荣.当代影像医学技术与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454.

[4]李映兰,岳丽青,马玉芬.医院分级管理参考用书外科护理工作标准流程图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29.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410.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