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指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黏膜发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深达或穿透黏膜肌层导致的溃疡。常发生在与胃酸接触的消化道黏膜,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胃或球部的前后壁同时存在溃疡者,称对吻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者,称复合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绝大多数是单个,少数有2~3个溃疡,后者称多发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直径>2cm者,称巨大溃疡。胃溃疡直径>3cm者,称巨大溃疡。此外,消化性溃疡也可见于食管下段、空肠美克尔憩室等部位。

消化性溃疡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ptic ulcer 疾病别称: 消化道溃疡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出血、穿孔、梗阻、癌变 治疗周期: 4~8周 临床症状: 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疼痛、消化道出血、胃溃疡 好发人群: 长期精神紧张人群、生活不规律人群、有溃疡家族史人群 常用药物: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硫糖铝 常用检查: 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尿素酶试验 疾病分类

消化性溃疡依据发病部位可分为两大类:

胃溃疡

最常见部位是胃小弯的最低处,即胃角,其次是胃的幽门区,临床上常称为胃窦部。高位胃体和胃底部的消化性溃疡较少见,贲门和裂孔疝部位的胃溃疡虽少见,但易有并发症。

十二指肠溃疡

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肠壁较薄且黏膜无环形皱襞,是最常发生溃疡的部位,占十二指肠溃疡的95%。球部以下的十二指肠溃疡称为球后溃疡,占约5%。十二指肠溃疡直径通常<1cm,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近20~30年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病明显增多。

病因

消化性溃疡由损害因素与防御因素间平衡失调所致,损害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应激等。防御因素包括胃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主要病因

损害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多为弱有机酸,抑制环氧合酶,使花生四烯酸合成的前列腺素减少。前列腺素保护消化道黏膜,减轻酒精、胆盐、酸、高渗和高温液体的损伤。前列腺素增加碳酸氢盐和黏液的分泌,增加消化道黏膜的血流量,加速细胞增殖,刺激离子转运,增加ATP和黏膜表面活性磷脂的生成,保持溶酶体和细胞膜的稳定,其中维持消化道黏膜血流量最重要。

防御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发生胃腺化生,80%患者合成黏液和碳酸氢盐减少,使黏膜对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保护屏障削弱,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碳酸氢盐合成恢复。胃酸分泌量增高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呈轻度或中度;而在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呈重度,并与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的发生相关。

其他因素

包括胃排空异常、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及伴其他系统慢性疾病等,吸烟不利于消化性溃疡的愈合,食物和饮料的物理性(过热、粗糙等)或化学性(过酸、辛辣、酒精等)刺激亦可损害黏膜屏障。非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胃溃疡约占全部患者的4%。

诱发因素

药物

长期应用非甾体消炎药等,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破坏黏膜保护机制,导致溃疡发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窦炎的主要病因,几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均有幽门螺杆菌的慢性胃窦炎存在,而大多数胃溃疡是在慢性胃窦炎的基础上发生的。

流行病学

消化性溃疡的总发病率为6%~10%,青壮年居多,老年患者并非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胃手术后吻合口溃疡多见于吻合口空肠侧。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见于球部,约5%位于球部以下部位,距幽门3cm以外,称为球后溃疡。

好发人群

长期精神紧张人群

精神状态会影响胃液分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消化性溃疡。

生活不规律人群

精神紧张、精神压力大、长期生活、学习不规律、暴饮暴食、抽烟、饮酒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胃黏膜保护功能降低。

有溃疡家族史人群

临床研究发现上一代有溃疡的病人,后代的溃疡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高,遗传背景具有一方面的因素。

症状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特点为慢性疼痛,呈周期性和节律性发作,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周期性指症状持续数日或数周后缓解,常复发,可由精神紧张、饮食和服药不当等因素诱发,节律性指疼痛的发生和缓解与进食时间有关。

典型症状

疼痛

溃疡痛常为绞痛、针刺样痛、烧灼样痛和钻痛,也可仅为烧灼样感或类似饥饿性胃收缩感,以至难与饥饿感相区别。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多数呈钝痛可忍受,无须立即停止工作。老年人感觉迟钝,疼痛往往较轻。少数则剧痛,需使用止痛剂才可缓解。约10%的患者在病程中不觉疼痛,直至出现并发症时才被诊断,故被称之为无痛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病最特别的表现是疼痛的出现与消失呈节律性,这与胃的充盈和排空有关,疼痛常与进食有明显关系。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0.5~2h出现,至下餐前消失,即有进食、疼痛、舒适的规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疼痛多在餐后3~4h出现,进食后可缓解,即有进食、舒适、疼痛的规律。疼痛还可出现在晚间睡前或半夜痛醒,称为夜间痛。

恶心、呕吐

溃疡病的呕吐为胃性呕吐,属反射性呕吐。呕吐前常有恶心且与进食有关,但恶心与呕吐并非是单纯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呕吐很可能伴有胃潴留或与幽门附近溃疡刺激有关。刺激性呕吐于进食后迅速发生,患者在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后感觉轻松。幽门梗阻胃潴留所致呕吐很可能发生于清晨,呕吐物中含有隔宿的食物,并带有酸馊气味。

嗳气与胃灼热

多见于年轻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可伴有幽门痉挛。胃灼热(亦称烧心)是位于心窝部或剑突后的发热感,见于60%~ 80%溃疡病患者,患者多有高酸分泌。可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之前多年发生。胃灼热与溃疡痛相似,有在饥饿时与夜间发生的特点,且同样具有节律性与周期性。目前多认为是由于反流的酸性胃内容物刺激下段食管的黏膜引起。

其他症状

消化性溃疡患者食欲一般无明显改变,少数有食欲亢进。由于疼痛常与进食有关往往不敢多食。有些患者因长期疼痛或并发慢性胃、十二指肠炎,胃分泌与运动功能减退,导致食欲缺乏,这较多见于慢性胃溃疡。有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有周期性唾液分泌增多,可能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并发症

出血

是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呕血与黑粪,出血后患者腹痛减轻,应争取在出血后24小时内行急诊内镜检查,确诊率可达90%以上。

穿孔

溃疡穿透浆膜层致急性穿孔,出现突然剧烈腹痛,导致腹膜炎。若溃疡穿透与邻近器官发生组织粘连,则称为穿透性溃疡或溃疡慢性穿孔。

幽门梗阻

源于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引起幽门痉挛或瘢痕狭窄,呕吐是主要症状,呕吐物含宿食是典型表现。

癌变

胃溃疡癌变不超过2%,十二指肠溃疡并不引起癌变。

就医

消化性溃疡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疾病的恢复较为重要,尤其是好发人群(如长期精神紧张人群、生活不规律人群、有溃疡家族史人群)要定期检查,对于疑似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未确诊的患者若出现下列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餐前或餐后腹痛,伴有恶心、嗳气、反酸、烧心。

已确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若发现以下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持续性腹痛伴有呕吐,呕吐物中有血液或呈咖啡样

出现黑便,大便如柏油或呈暗红色、褐色。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幽门梗阻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胃肠外科、急诊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节律性上腹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呕血、黑便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喜欢吸烟、大量饮酒?

需要做的检查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见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基底光滑、清洁,表面覆灰白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根据病变形态,可分为活动期(A期)、愈合期(H期)和瘢痕期(S期)。胃溃疡病理提示急性炎的炎性物质渗出,中性的细胞浸润,含有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样的或者是瘢痕组织成。

X线钡餐检查

在X线侧面图像上龛影是溃疡存在的直接征象,从正面观可表现为浓钡点。溃疡愈合和瘢痕收缩可致球部变形,X线检查时呈球部变形,属溃疡的间接征象,但难以显示溃疡是否活动或仅是瘢痕,此检查对诊断球部以下的十二指肠溃疡较为重要。

尿素酶试验

因为幽门螺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可通过检测尿素酶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尿素酶分解胃内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培养基变为粉红色为阳性。

诊断标准

病史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初步依据,中上腹痛、反酸是消化性溃疡病的典型症状。根据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上腹疼痛等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

腹痛发生与进餐时间的关系是鉴别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临床依据,内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手段。对消化性溃疡病建议常规做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测或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试验,以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鉴别诊断

消化道腺癌

多数表现为肿块,部分表现为溃疡。胰腺癌侵入十二指肠时出现十二指肠黏膜溃疡。常规治疗后症状仍存在者,应及时行内镜检查与其他疾病鉴别。

下壁心肌梗死

心脏疾病也可表现为上腹不适,需要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鉴别。

治疗

消化道溃疡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消除诱因,改善饮食习惯,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并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一般情况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周期为4~8周,根据病情可适当延长至8~12周。 一般治疗

注意生活饮食规律,避免辛辣食物、浓茶、咖啡、饮酒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平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保证清洁、卫生的食物。

药物治疗

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抑酸治疗旨在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并发症,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断剂。

克拉霉素等根治幽门螺杆菌药物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发生胃腺化生,80%患者合成黏液和碳酸氢盐减少,使黏膜对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保护屏障削弱,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碳酸氢盐合成恢复。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可以服用抗Hp药物,对克拉霉素过敏的患者禁用。根治幽门螺杆菌一般采用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铋剂的四联14天疗法。

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剂

有助于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胃黏膜保护剂种类较多,常用的有铝碳酸镁、硫糖铝、吉法酯和铋剂等。硫糖铝不宜与多酶片合用,否则两者疗效均降低,与西咪替丁合用时,可能使本品疗效降低。

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仅用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溃疡穿孔和瘢痕性幽门梗阻等。

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适用于胃溃疡患者,适用于幽门管与十二指肠球部有明显瘢痕狭窄、粘连及变形严重的病例。

胃空肠吻合术

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癌引起的幽门梗阻,肿瘤已固定,不能切除者,可作胃空肠吻合术以解除梗阻。 胃溃疡引起幽门梗阻病情重,不能耐受胃部分切除术,又因这类病人胃酸不高,可作胃空肠吻合术。

迷走神经切断术

是欧美首选的一种手术方式,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幽门梗阻,病人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术者,可施行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以减少胃酸,同时加作胃引流术(如幽门成形术、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或胃空肠吻合术),以解除胃内容物的潴留。

预后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切忌空腹上班和空腹就寝。在短时间内(2~4周)使溃疡愈合达瘢痕期并不困难,而关键是防止溃疡复发,溃疡反复发作危害更大。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烟、酒、辛辣、浓茶、咖啡及某些药物的刺激,对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能否治愈

通常情况下消化性溃疡经过积极的治疗能治愈。

能活多久

消化性溃疡疾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消化道溃疡出血较多,会导致失血性贫血。

复诊

消化性溃疡治疗后,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

饮食 饮食调理

注意少盐、少油,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进食豆制品、蛋类、瘦肉等食物。

避免茶叶、咖啡等引起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

术后避免直接进行普通饮食,必须从流食、半流食开始过渡。

宜吃
生菜 油菜 蒸鸡蛋 火龙果 橙子 牛肉 羊肉 花生 碧根果 查看更多>
少吃
葡萄 苹果 瓜子 糯米 牛奶 炸鸡翅 肥肉 香肠 蒜薹
慎吃
蒜 罐头 护理

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护理较为重要,所以要有很好的护理措施,其次是患者的病情监护,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大便性状等有无改变。

日常护理

症状较重或有并发症时,应卧床休息。溃疡缓解期应适当活动,工作宜劳逸结合。

了解各类抑胃酸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病人应正确服用。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避免发生并发症。观察疼痛的时间、性质与饮食的关系,还有大便的颜色,疑有并发症时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特殊注意事项

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等对胃黏膜刺激较大的药物。

术后如感到胸骨后疼痛、饭后心慌、乏力等异常,立即就医。

预防

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复发要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烟、酒、辛辣食物、浓茶、咖啡及某些药物的刺激,对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预防措施

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黏膜屏障作用。

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

饮食宜注意营养,但无需规定特殊食谱,餐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进食。

尽量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唐承薇,张澍田.内科学.消化内科分册[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Kasper DL,Fauci AS,Hauser SL,et al,周丽雅译.哈里森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第19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42.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