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

概述

肠瘘是大量肠内容物通过瘘口外溢,造成体液和营养物质丢失,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引发营养代谢失代偿,并致瘘口处组织水肿、糜烂坏死,创口不易愈合,危及患者生命,肠瘘通常与创伤、手术损伤、严重腹腔感染、慢性肠道炎症及肿瘤等因素有关。根据瘘口所在部位、经痿口流出的肠液量、肠道瘘口的数目、肠道是否存在连续性以及引起肠瘘的病变性质等有关,可将肠瘘分为高位瘘与低位瘘、高流量瘘与低流量痿、单个瘘与多发瘘、端瘘与侧瘘以及良性瘘与恶性痿等。

肠瘘

就诊科室: 普外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fistula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腹腔感染、脓毒血症、低蛋白血症 治疗周期: 1~2个月 临床症状: 发热、疼痛、瘘口 好发人群: 手术史者、创伤史者、恶性肿瘤史者 常用药物: 洛索洛芬、头孢氨苄片 常用检查: 腹部X线摄片、消化道造影 疾病分类

按发生原因

先天性:常见为脐肠瘘。

后天性:常见于腹腔或肠道感染,如腹腔脓肿、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肠道缺血性疾病;腹部手术或创伤,如腹部损伤导致肠管损伤、手术误伤、伤口吻合不良。另外,也常见于空肠造瘘、结肠直肠造瘘等。

按肠腔是否与体表相同

肠外瘘:管状瘘、唇状瘘。

肠内瘘:胆囊横结肠瘘、直肠膀胱瘘。

按肠道连续性是否存在

侧瘘:瘘口小,部分肠壁缺失,肠腔仍保持连续性。

端瘘(完全瘘):完全中断,近侧段与体表相通。

按瘘管所在位置

高位瘘:距屈氏韧带100cm内的消化道瘘、胃十二直肠瘘、十二指肠空肠瘘。

低位瘘:距屈氏韧带100cm下的消化道瘘、空肠下端瘘、回肠瘘、结肠瘘。

按经痿口流出的肠液量

高流量瘘:24小时空腹肠液排出量>500ml。

低流量瘘:24小时空腹肠液排出量<500ml。

病因

肠瘘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器官或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多由外伤、手术等原因造成。

主要病因

手术、外伤

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裂开、肠管血运不良造成吻合口瘘,原有伤口、引流管口的瘢痕处引流出肠液,引发肠瘘。

腹腔疾病

如炎症、肿瘤、结核等,最终造成局部肠壁微循环障碍,出现缺血、坏死,最后导致肠道穿孔,形成肠瘘。

放疗、化疗

也可导致肠瘘,比较少见。

流行病学

肠瘘是胃肠外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约有80%见于手术后并发症,可引起严重的感染和营养不良,不仅使患者住院费用增加,而且有5.3%~11%的高病死率。

好发人群

手术外伤史。

患有恶性肿瘤者。

肠道炎症者。

症状

肠瘘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腹胀、腹痛、高热等症状,引流管内流出如胃液胆汁、小肠液、大肠液等消化液,引流的液体量不是固定的,会出现局限性或者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而且还会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营养障碍、脏器功能衰竭表现。

典型症状

瘘口

腹壁出现一个或多个瘘口,有大量腐蚀性消化液通过瘘口外溢,致使瘘口处组织水肿、糜烂坏死,创口不易愈合。

高热

肠瘘发展期,可出现腹腔脓肿、肠袢间脓肿、瘘口周围脓肿等,引发白细胞计数增加,从而引起发热。

营养不良

造成体液和营养物质丢失,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引发营养失衡病症,肠瘘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可有低蛋白血症、水肿、消瘦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腹痛

疼痛发生时间及差异程度较大,小肠瘘早期即可发生疼痛,大肠瘘疼痛发生较晚。

恶心、呕吐

肠壁损伤和肠内容物刺激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

其他症状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有大量的消化酶和电解质从瘘口流出,溢出的液体中含有的消化酶会对瘘口周围的皮肤造成损伤,导致局部出现糜烂的情况,可以表现多样,常见的是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等。

并发症

腹腔感染

肠瘘患者肠道内容物进入腹腔,可引发腹腔大肠杆菌等的感染,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脓毒血症

肠内容物流出到肠腔引起的感染,会导致脓毒血症,出现全身多处脓肿,躯干、四肢、口腔有瘀点样的皮疹,全身大关节有红、肿、热、痛等。

低蛋白血症

肠瘘患者体液和营养物质丢失,出现双下肢、面部以及眼睑的水肿,胸水及腹水,合并有消瘦、进食差、恶心、呕吐和营养不良等症状。

就医

肠瘘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发生极其重要。症状明显者,尤其对于手术后、外伤的人群,要及时进行B超检查、X线检查。对于疑似肠瘘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及时就诊。

就医指征

在手术、外伤后或其他情况下,腹壁出现瘘口,并有大量肠内容物通过瘘口外溢,或出现腹痛、高热等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需到普外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对于腹痛剧烈、高热等患者,必要时前往急诊科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腹部压痛反跳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腹胀等)

是否有腹部手术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曾经是否接受过治疗?效果怎么样?

体表是否出现过破口?什么时候出现的?部位在哪里?

需要做的检查

腹部X线平片

通过腹部立、卧X线平片了解有无肠梗阻,是否存在腹腔占位性病变。

B超

可以检查腹腔脓肿、胸腹水、腹腔占位病变等,还可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脓肿引流。

消化道造影

包括口服造影剂行全消化道造影和经腹壁接口造影,是诊断肠痿的有效手段。常可明确是否存在肠痰、肠瘘的部位与数量、痿口大小、感口与皮肤距离、是否伴有脓腔以及瘘口引流情况等,同时还可明确瘘口远近端肠管是否通畅。

CT

该检查为临床诊断肠瘘及其并发的腹盆腔脓肿的理想方法。特别是通过口服造影剂CT扫描,或CT瘘道造影,不仅可以明确肠道通畅情况和瘘管情况,还可协助进行术前评价,帮助确定手术时机。如炎症粘连明显的肠管CT表现为肠管粘连成团,肠壁增厚和肠腔积液。此时手术不但不能完全分离粘连,还可能造成肠管更多的继发损伤,产生更多的瘘,使手术彻底失败。

其他检查

如对小肠胆道瘘、小肠膀胱痿等进行胆管、泌尿道造影检查。

诊断标准

患者表现为发热、腹胀、腹痛,腹壁可见一个或多个瘘口,瘘口处有粪便、食物、肠液等物质流出。

不同程度的腹腔感染、脓肿,甚至弥漫性腹膜炎。

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

瘘管造影、窦道造影可较为直接观察肠瘘具体情况,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消化道穿孔

可突发剧烈的腹痛,腹部透视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具有腹膜炎的体征。

肠道炎性疾病

肠道炎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结肠镜检查可以鉴别。

结肠癌

两病的好发年龄相近,偶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部分重叠,都可出现肠梗阻、出血、穿孔及瘘管形成等并发症。钡剂灌肠有助于鉴别,黏膜不规则,肠腔充盈缺损系结肠癌的放射学征象,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对于结肠癌有诊断意义。

结肠克罗恩病

结肠克罗恩病有腹痛、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等表现,瘘管形成是其特征,这些症状、体征与憩室炎相似。内镜和X线检查可发现铺路石样改变的黏膜,较深的溃疡,病灶呈"跳跃"样分布有助于鉴别,内镜下黏膜活检如发现非干醉性肉芽肿则有诊断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

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血便,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充血、水肿。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糜烂、溃疡、假性息肉,溃疡之间残存黏膜萎缩,晚期有肠腔变窄,结肠袋消失等表现,病检可见杯状细胞减少及隐窝脓肿等改变,由此可以鉴别。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可与结肠憩室病同时发生。临床表现多为剧烈腹痛后解黑大便。钡剂灌肠检查见到特征性的拇指纹征象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有助于诊断本病。

治疗

肠瘘的治疗以通畅引流、有效控制感染、减少体液的丢失、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积极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营养状态。如果营养状态改善,就可行术前准备,安排手术。长期禁食的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肝损害、肠道功能减退等,因此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水电解质紊乱及肠道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治疗周期 手术治疗需要1~2个月左右。 药物治疗

术前术后可对症使用抗炎止痛药物辅助治疗,口服洛索洛芬、头孢羟氨苄片、布洛芬等。

手术治疗

肠瘘患者发病早期给予其手术治疗,采用肠切除肠吻合术。

术前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处理,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患者腹部正中旁右侧开切口,长度控制在8~10cm。开切口后,向外小幅度拉伸患者的腹直肌,进入腹部后,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全面探查,吸出患者腹腔内的脓液,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彻底清除患者的坏死组织,切除的范围以病变组织近端及远端3~5cm处肠管为宜。

手术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对患者腹腔进行全面冲洗,液体清亮后停止冲洗。

手术完成后,再次冲洗腹腔并留置引流管,常规缝合手术切口后,完成手术,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

营养治疗

肠瘘患者普遍存在蛋白质营养不良情况,不利于肠道对营养的吸收,而且还会损害肠道功能,虽然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效果更佳,但该疾病患者由于肠瘘只能选择肠外营养。

在术后3天内,每日输注深静脉营养液、白蛋白。

监测患者血糖,根据血糖结果随时调整营养液中胰岛素的用量。

术后7天流质饮食。

患者白蛋白指标恢复正常,营养指标基本正常。

预后

肠瘘术前应监测及改善患者瘘出量、营养状况及炎性指标,术后预防发生腹腔感染,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不出现并发症,则预后较好。

能否治愈

目前,由于治疗策略的改进、营养支持的进步,重视患者整体情况和有效抗感染后,该疾病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肠瘘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不影响自然寿命,若不予以重视,诱发病情加重,甚至会导致死亡。

复诊

肠瘘手术治疗后,1个月复查一次CT等检查。

饮食

术后在不能进食时,通常用胃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来维持病人的营养需要。肠内营养可以通过造瘘管饲给予,管饲食物最好是高营养、少渣质,也可以给予果汁、牛奶、脂肪乳等。如果肠瘘能够自然愈合,则可适当恢复流质饮食,避免进食产气、产异味食物,尽可能多的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适量进食粗纤维食物。

饮食调理

宜吃具有抗炎、杀菌作用的食物,清淡饮食。

忌海鲜发物,带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食后能使手术、外伤创口加重,不利于炎症的消退。

每天摄入量不要太多,以免脂肪过剩,影响身体健康。

护理

肠瘘患者的治疗与患者瘘道处的清洁卫生等息息相关,对肠瘘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对预后可起到关键的作用。

日常护理

引流管的护理

各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注意勿扭曲、打折,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及时记录,一旦发现粪便样颜色异常或出现乳糜状液体,需及时就医。

充分引流

在早期需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腹腔使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并控制好引流的压力,使引流管处于通畅状态,以便漏液能够及时排出。准确观察记录冲入量和引出量、颜色、性状,及时倾倒引流液。

预防肺部感染

可采取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排出,减少感染。

适度活动

尽量避免端坐卧位,可适当半卧位,下床活动、体位变化时用手掌按压固定造瘘袋,防止其出现渗漏情况。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与家属进行交流,及时缓解不良情绪。家属应鼓励患者配合治疗,时刻关注其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处理。其次让患者了解肠瘘发生的病因,目前使用的治疗方法、预后及可能发生的情况,使患者能够正视病情,积极应对疾病。

特殊注意事项

观察病人有无持续高热、恶心、呕吐、腹部压痛等腹腔内感染征象,一旦发生腹腔感染,及时医院就诊。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毒素吸收。

预防

肠瘘通常与手术、肠道疾病等有关,因此预防需积极治疗肠道疾病,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如需肠道手术,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治疗等。

预防措施

选择正规医院和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可有效减少术后肠瘘的发生。

膳食多样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油炸和油脂高的食物,宜选择清淡饮食。

对于患有糖尿病、肠道肿瘤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肠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谭彬斯,卢天有.不同方法治疗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的效果比较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95-96.

[2]鲍秀莉,蔚莉菲.41例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肠瘘患者的护理体会[J].名医,2020(07):97+100.

[3]郭广增.分析胃肠手术后并发肠瘘的临床治疗方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72-74.

[4]张玉国总主编.临床常见普外科疾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261.

[5]李海靖主编.实用普通外科疾病治疗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17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41.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