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

概述

脑胶质瘤是颅内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主要由正常细胞突变而来,并逐渐表现为生长失控。脑胶质瘤以中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典型症状为头痛、癫痫和局灶性功能障碍。

脑胶质瘤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肿瘤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Glioma 疾病别称: 脑胶质细胞瘤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脑积水、认知功能障碍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头痛、癫痫、肢体无力 好发人群: 经常接触化学、物理制品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者 常用药物: 甘露醇、替莫唑胺 常用检查: CT、MRI、立体定向活检 疾病分类

脑胶质瘤按照细胞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脑胶质瘤分成Ⅰ~Ⅳ四个级别,Ⅰ级、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其中高级别胶质瘤的侵袭性更强,患者预后更差。

病因

引发脑胶质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如基因遗传突变、肿瘤、电离辐射、感染、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亚硝基化合物)等。据目前研究,可确定的危险因素为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与罕见的基因遗传突变两种。

主要病因

电离辐射

是据目前研究可确定的引发脑胶质瘤的危险因素。从辐射受到影响至发病,癌细胞潜伏期可长达5~10年,甚至更久。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的人比较危险,经常熬夜、生活工作压力较大者也是脑瘤的高危人群。

遗传基因突变

伴有先天基因缺陷或发生基因变异者,其子女发生脑胶质瘤的几率比普通人高许多。

流行病学

脑胶质瘤发病率较高,在我国脑胶质瘤发病率为(5~8)/10万,五年内病死亡率在人体全身肿瘤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好发人群

经常接触化学、物理制品者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有蒽类化合物,如二苯蒽、苯并芘和甲基胆蒽等都属脑胶质瘤的病因。一些动物试验表明,物理因素也可诱发癌变,比如长期接触放射线者。

年龄在20~50岁之间者

脑胶质瘤发病年龄多于20~50岁之间,以31~40岁为高峰。

症状

脑胶质瘤的症状表现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生长速度有关,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局灶性功能障碍等。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升高、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头痛

较为常见,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就诊时呈现此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钝痛或跳痛,并且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癫痫

主要为局灶性癫痫发作和全面性癫痫发作。

局灶性功能障碍

与肿瘤位置有着密切关系,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丧失或减退、失语、视力模糊等。

其他症状

脑功能下降

患者可表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下降、困倦等。

性格改变

患者可因持续性剧烈头痛而出现情绪易怒、人格改变。

认知功能障碍

如视力模糊、失语等。

并发症

脑积水

脑胶质瘤的生长可引起颅内压升高,从而导致脑脊液流出受限,引发脑积水。

认知功能障碍

脑胶质瘤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困倦以及类似于抑郁症的表现。

就医

当患者出现长期性的头痛、肢体活动障碍及感觉障碍时,应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CT、MRI等检查,如诊断出患有脑胶质瘤,应咨询专业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医生在综合患者各种情况后给出适合的治疗方案。

就医指征

出现头痛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癫痫发作、视觉障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出现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或肿瘤科。

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去心理科。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哪些不适状况?(如头痛、癫痫、局灶性功能障碍等)

不适症状程度如何?

出现这种症状多久了?

平时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酗酒等)

有无亲属存在脑肿瘤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CT检查

对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主要应用于急症患者,可见脑内低密度的病变,帮助医生辨别脑胶质瘤的类型。

MRI检查

在显示脑组织解剖结构方面比以往任何设备都要优越,一般作为诊断脑胶质瘤的首选手段。

立体定向活检

适用于影像表现不典型或无法手术的患者,该方法可以获取病变组织,是确诊脑胶质瘤最权威的检查。

诊断标准

通过脑胶质瘤的典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进行初步诊断,继而通过CT、MRI及活检等方法确定脑部存在胶质瘤,且可明确脑胶质瘤的大小、类型、位置及生长程度。

鉴别诊断

颅内其他原发良恶性肿瘤

如血管瘤和淋巴瘤等,症状类似,通过定向活检可以鉴别肿瘤类型。

颅内转移瘤

是颅内恶性肿瘤的一种,可引起意识障碍,伴癫痫、失语等症状,与脑胶质瘤症状极为相似,通过既往病史以及定向活检可以鉴别肿瘤类型。

脑脓肿

某些隐源性脑脓肿或慢性脑脓肿,由于在临床上全身感染症状和脑膜刺激征象不明显,故与胶质瘤坏死囊变不易鉴别,甚至CT扫描所显示的“环征”也非脑脓肿所特有,此时可通过定向活检可以鉴别肿瘤类型。

治疗

目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除早期位置适当的小肿瘤外,难以将肿瘤彻底切除。一般在手术治疗的同时辅以放射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虽无法完全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因此患者在诊断出脑胶质瘤后,应及时诊治,提升治疗效果。

治疗周期 本病难以治愈且治愈率低,一旦患上脑胶质瘤,便需长期治疗。 药物治疗

甘露醇适用于临床抢救或脑疝患者,主要作用为降低颅内压。

手术治疗

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其基本目的包括解除占位征象和缓解颅内高压症状;解除或缓解因脑胶质瘤引发的相关症状,如继发性癫痫等;获得病理组织和分子病理,明确诊断;降低肿瘤负荷,为后续综合治疗提供条件。若术前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应及时给予脱水药物缓解颅内高压;若存在明显脑积水,可考虑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肿瘤切除术

适用于CT或MRI提示颅内占位;存在明显的颅内高压及脑疝征象;存在由于肿瘤占位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有明确癫痫发作史;自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但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

病理活检术

适用于肿瘤位于优势半球,广泛浸润性生长或侵及双侧半球;肿瘤位于功能区皮质、白质深部或脑干部位,且无法满意切除;需要鉴别病变性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复发患者,一般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活检可分为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和开颅手术活检两类。立体定向或导航下活检适用于位置更加深在的病变;而开颅活检适用于位置浅表或接近功能区皮质的病变。

化学药物治疗

替莫唑胺治疗方案

主要用药为替莫唑胺,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计算用药,以28天为一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见骨髓抑制、贫血、便秘、发热、脱发等。

PCV化疗方案

主要用药为甲基苄肼、洛莫司汀及长春新碱,以6周为一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疲乏、皮疹、骨髓抑制等,出现不良情况应遵医嘱减药或停药。

预后

脑胶质瘤治疗相对复杂,治愈率低,手术后往往容易复发,不同程度的脑胶质瘤的预后情况也不尽相同。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往往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在手术后短时间内就有复发的可能。

能否治愈

难以治愈,一旦患上脑胶质瘤,便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能活多久

与患者发病年龄、病情、血压有密切关系,低级别胶质瘤生存时间往往在8~10年,间变胶质瘤生存期常在3~4年之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大多生存期为14~17个月之间。

后遗症

脑积水

引发原因大多为颅内压增高,使脑脊液回流受限,导致脑积水。

视觉障碍

肿瘤压迫视神经,可引发视觉障碍。

语言障碍

肿瘤压迫大脑语言中枢,患者可出现语言障碍。

听力障碍

肿瘤压迫脑神经,引起听力受损。

癫痫

肿瘤压迫顶叶中央区、额叶皮质区域,引发部分癫痫部分发作。

复诊

脑胶质瘤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与医生嘱托定期复诊,虽不能完全治愈,但定期复诊可以延长生存期、延缓病情。

饮食

脑胶质瘤患者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合理饮食可保证机体正常运转,对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有重要作用。饮食方案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用水果、蔬菜,忌大鱼大肉,烟酒。

饮食调理

清淡饮食,控制食盐与食用油的摄入量,多吃易消化类食物。

加强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高钙类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及蛋奶肉类。

避免饮酒,以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护理

对脑胶质瘤患者的护理,应从心理护理、术后护理、日常生活管理及病情检测几方面入手。多给予患者鼓励,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病情恢复。同时注意监测患者对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日常护理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熬夜,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避免患者情绪起伏过大。

除特殊情况外,家中应尽量少用辐射大的电器,以免影响患者康复。

病情监测

术后监测

术后家属以及患者应重点监测手术伤口的愈合情况以及术后病情复发情况。

身体状况监测

如化疗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自身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对药物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减药或停药。

心理护理

脑胶质瘤的病死率较高,且治疗费用较为昂贵,医生与家属应经常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顾虑,让患者安心治疗,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指导患者克服焦躁情绪和悲观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士在与病人谈话时应语言柔和、态度和蔼亲切。

特殊注意事项

术后患者应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患者应定期复诊、树立治疗信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

预防 预防措施

因该病无确切病因,因此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方法,该疾病的预防可从日常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及情绪等方面展开,有一些措施可能会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具体如下: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熬夜,使大脑充分休息。

避免情绪起伏过大。

忌烟酒等可引发癌症的物品。

避免过多接触辐射源和放射源。

参考文献

[1]秦元莉,孙永翠.常见肿瘤的护理与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2]王建荣,罗莎莉.肿瘤疾病护理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422.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