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常见病,系由于深静脉瓣膜无法紧密关闭而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液倒流性病变,可表现为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甚至溃疡形成,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临床上经常采用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解决该病症,此病一般能够治愈或者不同程度改善症状。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rimary femoral venous valvular incompetence 疾病别称: 原发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治疗周期: 视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下肢浅静脉曲张、疼痛肿胀、皮肤营养性改变 好发人群: 持久站立工作者、体力活动强度高者、久坐者 常用药物: 迈之灵、地奥司明、羟苯磺酸钙、消脱脂 常用检查: 静脉造影、下肢静脉压测定、超声检查 疾病分类临床分类
Class0即无可及临床表现.
Class1即毛细血管扩张症,网状静脉.
Class2即下肢浅表静脉曲张.
Class3即无皮肤改变的水肿。
Class4即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湿疹、脂性硬皮病.
Class5即皮肤改变为确定的可愈合溃疡.
Class6即皮肤改变为活动性溃疡。
解剖分类
As为浅表静脉。
Ap为交通支静脉。
Ad为深静脉。
病理生理分类
Pr为倒流。
Po为回流障碍。
Pro为倒流和回流障碍。
根据临床表现程度分类
轻度表现为久站后下肢沉重不适,踝部轻度水肿.
中度表现为轻度皮肤色素沉着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单个小溃疡,下肢沉重感明显,踝部中度肿胀。
重度表现为短时间活动后即出现小腿胀痛或沉重感,水肿明显并累及小腿,伴有广泛色素沉着、湿疹或多个、复发性溃疡。
病因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主要考虑与瓣膜本身的结构异常及静脉压力升高有关。好发于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如教师、护士、外科医生、出租车司机、厨师、体育运动工作者等。
主要病因瓣膜结构薄弱,在持久的逆向血流及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离缘松弛而不能紧密闭合,造成静脉血经瓣叶间的裂隙向远侧逆流。
持久的超负荷回心血量导致静脉管腔扩大、瓣膜相对短小而关闭不全,故又称“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深静脉瓣膜发育异常或缺如,失去正常关闭功能。
小腿肌关节泵软弱,泵血无力,引起静脉血液积聚,导致静脉高压和瓣膜关闭不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直接承受近侧深静脉逆向血流冲击,常最先出现关闭不全。大隐静脉位置较浅而缺乏肌保护,所以当股浅静脉瓣膜破坏时,大隐静脉瓣膜多己失去功能,因而两者常同时存在。股深静脉开口比较斜向外方,受血柱重力的影响较小,受累及可能较迟。
诱发因素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高强度体力活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均可以诱发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流行病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为常见疾病,发病率约占全部下肢静脉疾病的40%~50%,目前在我国尚无准确的统计学数据。
好发人群以下人群好发该疾病:
持久站立工作者,例如教师、护士、外科医生、交警、厨师等。
体力活动强度高者,例如从事体育运动工作者。
久坐不动者,例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症状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发生的时间和程度,取决于肢体静脉瓣膜病变的部位和瓣膜功能状态,以及深浅静脉交通支功能状况。本病发病比较缓慢,多数患者在20岁以后发作,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并可伴有小腿沉重、肿胀、瘙痒、色素沉重等症状。
典型症状浅静脉曲张
这是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多发生沿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解剖分布位置的浅静脉扩张、伸长,而行程蜿蜒迂曲,部分可出现球状扩张。曲张静脉可因血流缓慢而合并感染,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肿胀、疼痛
这是深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的特征性表现。下肢出现明显的乏力、酸胀、不适或胀痛,有时可有小腿肌肉抽搐。小腿均匀性肿胀,胫前可有指压性水肿。症状在午后、行走时加重,晨起、休息、抬高患肢可缓解,夏天高温季节症状发作更为频繁。
皮肤营养性改变
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如果合并踝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则可加速这些变化的出现。高度扩张的浅静脉易因轻度外伤或自行穿破而并发出血,且难以自行停止。
其他症状可伴有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女性患者可伴有外阴瘙痒。
并发症血栓性浅静脉炎
曲张静脉易引起血栓形成及静脉周围炎,常遗有局部硬结与皮肤粘连,可用抗凝及局部热敷治疗,伴有感染时应用抗生素。炎症消退后,应施行手术治疗。
难治性溃疡
静脉高压导致的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最后溃疡形成,难以治愈。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大多发生于足靴区及踝部,可以表现为皮下淤血,或皮肤破溃时外出血,因静脉压力高而出血速度快。抬高病肢和局部加压包扎,一般均能止血,必要时可以缝扎止血,以后再作手术治疗。
就医对于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高强度体力活动者等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肿胀疼痛及皮肤营养性改变时应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可较大程度上减缓病情发展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诊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后,若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的患者也应及时就医,以便治疗及时,从而改善预后。
就医指征自觉下肢沉、胀、酸痛不适,下肢出现浅静脉曲张,小腿及足部肿胀、“足靴区”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已确诊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若下肢触及局部硬结与皮肤粘连,或出现发热、局部皮温增高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就医。
已确诊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若出现皮下淤血,或皮肤破溃时外出血,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色素沉重等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症状,如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神经内科等。
若出现皮肤破溃时外出血,应立即前往血管外科或急诊外科行止血处理。
医生询问病情下肢不适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有无缓解及加重因素?平卧位时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浅静脉曲张、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
是否出现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者从事什么工作?
需要做的检查静脉造影
包括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和下肢静脉逆行造影,是确诊的可靠依据,可准确了解病变的性质、程度、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程度进行分级。通过瓦氏试验(Valsalva试验)可以判定静脉反流的程度。
下肢活动静脉压测定
可间接地了解瓣膜功能,常作为筛选检查。正常时,站立位活动后足背浅静脉压平均为10~30mmHg,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为25~40mmHg。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高达55~85mmHg。
超声检查
可以观察瓣膜关闭活动及有无逆向血流,通过Valsalva试验可以判定静脉反流的程度。
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由患者配合医生完成,医生通过绑多根止血带观察体表静脉血流情况,判断不同部位的穿通静脉瓣膜是否存在功能不全。
诊断标准大多为长期站立及强体力劳动者,可具有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与体征(下肢浅静脉曲张、肿胀疼痛及皮肤营养性改变)。患肢肿胀,久立时出现膨胀性剧烈疼痛。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作为筛查用,可发现股、腘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且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顺行或逆行静脉造影为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依据其结果进行瓣膜功能分级。
鉴别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浅静脉曲张局限于下肢,下肢静脉造影示深静脉通畅、扩张、呈直筒状,瓣膜影模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浅静脉曲张范围广泛、可涉及下腹壁,下肢静脉造影示深静脉部分或完全再通、形态不规则、侧支开放、瓣膜影消失。
布加综合征
肝后下腔静脉狭窄或堵塞,导致静脉压升高,下肢静脉瓣膜受损,静脉反流。体检时可发现腹壁静脉怒张,血流方向自下向上。
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穿戴弹力袜,凡诊断明确,瓣膜功能不全Ⅱ级以上者,结合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应考虑施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
治疗周期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周期通常1~3月,视病情严重程度而定。若有并发症等情况,则治疗周期延长。 药物治疗可服用抗血管渗出及消肿药物,如迈之灵及欧开(其成分为七叶皂甙钠)等,地奥司明(其成分为黄酮类)等。作用机制为抗炎、抗渗出,提高静脉张力,加快静脉血流,促进淋巴回流,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抗渗出,从而减少静脉性充血,减轻组织肿胀。同时增强血管弹性,增加血管张力。改善下肢肿胀、疼痛、瘙痒、疲劳和沉重感等。
还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脉络疏通颗粒,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防治并发症。
对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可使静脉发生无菌性炎症,发生纤维性闭塞,可改善浅表曲张的静脉。
手术治疗股浅静脉腔内瓣膜成形术
通过缝线,将松弛的瓣膜游离缘予以缩短,使之能合拢关闭。
股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
通过静脉壁的缝线,使两个瓣叶附着线形成的夹角,由钝角回复至正常的锐角,恢复闭合功能。
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包瓣术)
在正常情况下,瓣窦宽径大于非瓣窦部位静脉宽径,因而利用缝线、组织片或人工织物包绕于静脉外,缩小其管径,恢复瓣窦与静脉的管径比例,瓣膜关闭功能随之恢复。
带瓣膜静脉段移植术(瓣膜移植术)
在股浅静脉近侧植入一段带有正常瓣膜的静脉,借以阻止血液逆流。
半腱肌-股二头肌袢腘静脉瓣膜代替术(肌袢成形术)
构建半腱肌-股二头肌U形腱袢,置于腘动静脉之间,利用肌袢间歇收缩与放松,使腘静脉获得瓣膜样功能。由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同时伴有浅静脉曲张,目前多主张先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及交通静脉结扎术,可一期或二期进行深静脉瓣膜重建。
其他治疗配穿循环驱动袜,患者可长期配穿循环驱动袜(循序减压弹力袜),缓解下肢肿胀,沉重等症状,延缓或阻止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等的发生发展。
预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经有效且规范治疗可以治愈或改善症状,合理的饮食及生活习惯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能否治愈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经有效且规范治疗一般能够治愈或改善症状。
能活多久配合医生检查,经过临床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根据个人疾病程度,听从医师建议规律复诊。
饮食 饮食调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应注意低脂、清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及利尿食物,避免食用雄性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同时严格戒烟,以防止血栓形成。
护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的护理主要为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如长时间站立或坐位、高强度体力活动等,同时注意饮食管理,遵循清淡、低脂饮食。注意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
日常护理避免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高强度体力活动、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诱发因素。
在医师指导下穿戴循环驱动袜(循序减压弹力袜),并长期坚持。
经常做抬高患肢的运动,规律活动小腿足部,以促进静脉回流。
注意戒烟禁酒。
病情监测若患者治疗中出现其他症状,如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等,应及时前往对应科室就诊。
若出现皮肤破溃时外出血,应立即前往血管外科或急诊外科行止血处理。
特殊注意事项术后患者注意要早期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避免负重运动,以减少静脉压力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预防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目前病因不明,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好发人群的定期体检来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早期筛查好发人群可定期前往医院体检,可行无创检查,如彩超检查等。
预防措施避免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诱因。
长期站立工种,如教师、售票员、护士、厨师等应穿弹力袜,减轻下肢静脉压力,促进回流。
对于已有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上述措施可延缓病情进展,预防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的发生。
肥胖者需要减肥,以减少静脉淤滞。
参考文献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00-501.
[2]杨牟,李鲁滨.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第4讲.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0):28-30.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