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纤维环断裂后其内髓核向后方或两侧游离,造成神经根及马尾神经的压迫,从而引起患者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椎管狭窄、腰椎滑脱 治疗周期: 长期治疗 临床症状: 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 好发人群: 长期伏案工作者、弯腰劳动者 常用药物: 布洛芬、美洛昔康、甘露醇、替扎尼定 常用检查: 腰椎CT、腰椎MRI 、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 疾病分类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表层尚完整,仅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因压力作用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较为光滑,该类型一般经保守治疗可缓解或是治愈。
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出椎管,后纵韧带完整或者仅有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呈菜花状,高低不平,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碎块进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可引起神经根症状和马尾神经症状两种,一般需手术治疗。
其他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包括Schmorl结节以及经骨突出型两种,前者指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内,通常会出现腰痛;后者是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形成椎体前缘的游离骨块。这二者一般没有神经根症状,无需手术治疗。
病因腰椎间盘突出主要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有关。此外,腰椎损伤、遗传因素、先天发育异常、妊娠等,也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
主要病因腰椎退变
随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使纤维环断裂,其内髓核游离向后方或两侧突出,压迫神经根,甚至马尾神经引起患者症状。
腰椎损伤
腰椎长期劳损导致椎间盘退变,最终引起椎间盘突出。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以年轻患者多见。
先天发育异常
腰椎先天发育异常导致腰椎受力不当,从而使其患椎间盘突出的风险增高。
妊娠
妊娠期女性体重和腹腔内压力增大,使腰椎受力增加,从而可能增加其患病风险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程度。
诱发因素当举重运动、提举重物、下蹲突然起身等突然出现腰部用力的情况时,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
腰部扭伤或挫伤,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
流行病学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20~50岁,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4~6):1。腰椎间盘突出以L4/5、L5/S1椎间盘最多见。
好发人群长期坐位工作者或弯腰劳作者。
肥胖和腰肌缺乏锻炼者。
坐位姿势不当者。
先天腰骶发育异常。
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部分患者有麻木、跛行、二便障碍等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的症状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即下肢发生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外侧、小腿后外侧至足背外侧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感。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需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
肢体麻木
多与下肢放射痛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其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序列数。
间歇性跛行
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基础;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马尾综合征
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下肢无力、肛周麻木、大小便障碍等。
坐骨神经痛
患者主要表现为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咳嗽或用力时可加重症状,并多伴有患肢麻木,疼痛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其他症状儿童及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表现为腘绳肌紧张。
并发症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可造成椎间隙消失、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及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均可导致椎管狭窄,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腰痛,继而出现跛行等。
腰椎滑脱
腰椎间盘突出及退变均可导致腰椎不稳及关节突关节炎,属于腰椎滑脱的主要原因。
感染
一般由腰椎间盘手术后并发引起,在手术摘除椎间盘过程中可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
就医如果发现长时间出现腰腿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早期就医预后较好,可避免病情严重及出现并发症等。
就医指征普通人群
出现腰痛、腿痛、麻木、下肢乏力等症状,且休息后可缓解,怀疑椎间盘病变者应及时行相关检查。
椎间盘突出患者
椎间盘突出发作,出现腰腿疼痛、下肢乏力等症状不能耐受时,应及时就医予以处理。
就诊科室多数情况下患者前往骨科就诊即可。
若患者长期慢性疼痛,可前往针灸科、推拿科、疼痛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腰痛、患侧下肢疼痛或乏力、麻木等)
何时加重?何时缓解?发作频率?
有无家族史?
做何种工作?(如长期坐位、弯腰劳作等)
需要做的检查体格检查
屈颈试验
患者呈站立、仰卧或端坐状态,检查者将手置于头顶,并使其前屈。如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反之为阴性,椎管型患者阳性率高达95%以上。本试验既简单、方便又较为可靠,特别适用于门诊及急诊。
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状态下被向上抬举,测量被动抬高的角度并与健侧对比。本试验中越是下方的神经根反应越大,阳性检出率也越高(抬举角度也越小)。此外,突出物越大,根袖处水肿及粘连越广泛,则抬举角度越小。
健肢抬高试验
当患侧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神经根向远端移动则受到限制,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间盘在肩部时,则为阴性。检测时患者仰卧,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为阳性。
Laseque征
即将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置于屈曲90°状态下,再将膝关节伸直到180°,在此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下肢后方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即在操作直腿抬高试验达阳性角度时(以患者主诉肢体放射痛为准),再将患肢足部向背侧屈曲以加重对坐骨神经的牵拉,阳性者主诉坐骨神经放射痛加剧。本试验的目的主要是除外肌源性因素对直腿抬高试验的影响。
仰卧挺腹试验
患者取仰卧位,做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此时,如果主诉患肢坐骨神经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但近年来也有人用于检测腰4~5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其阳性率可高达85%。
腰椎CT
CT及三维重建方法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CT较X线片可以更好地观察骨性结构,但对神经、椎间盘等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较难分辨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椎MRI
MRI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与CT相比,具有无放射性损害、可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更好地观察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等优势,但对骨性结构压迫的分辨能力较低。
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
对体内有特殊金属内植物(如心脏起搏器)无法行MRI检查的患者,可行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CTM)间接观察神经受压。脊髓造影、CTM对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更有优势,在诊断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体征与影像学不符合的病例,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术前计划制定时,可行椎间盘造影、CT椎间盘造影(CTD)辅助诊断和手术策略制订。
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神经根阻滞
选择性神经根造影、神经根阻滞可用于诊断及治疗,在诊断方面常用于不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影像学与症状、体征不相符、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明确责任间隙、腰椎手术失败后治疗计划的制定等。
诊断标准腰椎间盘突出指髓核、纤维环或终板组织,超越了相邻椎体边缘造成的椎间盘局部外形异常,仅凭MRI或CT即可诊断,不作为临床疾病诊断。临床诊断是在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的病理基础上发生椎间盘局限性突出,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而表现出腰痛、神经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患者具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且影像学与神经定位相符,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鉴别诊断腰肌劳损
表现为腰痛为酸胀痛,休息后可缓解,在疼痛区有固定的压痛点,对压痛点进行叩击,腰痛反而减轻,下肢无放射痛、麻木等神经受压症状,通过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腰椎管狭窄
以下腰痛、马尾神经受压为主要表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可结合CT、MRI明确诊断。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腰痛,检查见第三腰椎横突尖压痛,无神经受压症状,通过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椎管内肿瘤
足部麻木由下自上发展,呈进行性加重,通过脑脊液检查和MRI可鉴别。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前三者治疗无效的患者行微创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慢性病,需长期治疗。 保守治疗卧床休息一直被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与正常的日常活动相比,卧床休息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对疼痛严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且在症状缓解后鼓励其尽早恢复适度的正常活动,同时需注意日常活动姿势,避免扭转、屈曲及过量负重。
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
治疗腰背痛的一线药物,可缓解慢性腰痛并改善功能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不同种类非甾体类抗炎药之间效果也未发现明显差异。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阿片类止痛药
在减轻腰痛方面,阿片类止痛药于短期有益。在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方面,阿片类药物的效果仍不明确,同时应关注药物长期使用的副反应及药物依赖性。
糖皮质激素
全身应用可短期缓解疼痛,但考虑到激素全身使用带来的副反应,不推荐长期使用。
肌肉松弛剂
可用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痛患者的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氯唑沙宗、替扎尼定等。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对慢性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目前相关的高级别证据的研究较少。
脱水剂
在神经水肿时,可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
手术治疗开放性手术
后路腰椎突出椎间盘组织摘除术
手术应遵循椎板有限切除的原则,尽量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手术中短期疗效优良率为90%左右,长期随访(>10年)的优良率为60%~80%。
微创手术
经皮穿刺介入手术
其主要包括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经皮椎间盘激光消融术、经皮椎间盘臭氧消融术及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等。其工作原理是减少椎间盘内压,间接减轻神经根压迫。对椎间盘内压增高型的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疗效,不适用于游离或明显移位的椎间盘突出,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
相对于开放手术,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包括通道辅助下的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同样安全、有效,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有效方式。
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是开放手术向微创手术的过渡,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开放手术相当,在住院天数、出血量、早期恢复工作等方面优于开放手术,可作为开放手术的替代方案。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与开放手术、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相同,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更加微创化,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腰椎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不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手术方案,但以下情况可选择腰椎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明显的慢性轴性腰背痛;巨大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尤其是合并畸形、腰椎不稳或慢性腰背痛的情况。
物理治疗腰椎牵引
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手段,但目前牵引治疗对缓解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牵引治疗应在康复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大重量、长时间牵引。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可改善腰背部疼痛和功能状态,对没有手术指征的轻中度腰骶神经痛患者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根性症状,但应注意不恰当的手法治疗有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其他治疗运动疗法
包括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方向特异性训练等,应在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运动治疗。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缓解坐骨神经痛,但疼痛减轻幅度较小,长期随访患者在减轻疼痛或残疾方面没有明显获益。
预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经保守治疗后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甚至可能治愈。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保守或手术治疗可治愈。
能活多久腰椎间盘突出控制得当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若症状发作或加重时需复查。
饮食患者应合理饮食,多进食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芝麻酱等,多进食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手术后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以补充营养,促进恢复。
饮食调理均衡饮食,少食用辛辣、油腻的刺激性食物,可有助于机体的快速恢复。
患者应合理安排饮食,忌烟酒,平时多进食蔬菜、水果、豆制品及钙含量丰富的食品。
术后注意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配合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充营养,促进刀口的恢复,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纤维素以及维生素的食物。
护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避免加重病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应加强锻炼、保持正确腰姿、避免久坐。
日常护理运动
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平时可做“小燕飞”动作以缓解腰背疲劳。老年人应经常参加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爬山、散步、游泳等,加强对关节、肌肉的锻炼,提高关节的运动功能,如果平时爱好运动量较大的球类运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参加。
保持正确腰姿
首先,要加强自身保护和锻炼,平时应采用正确的坐姿,站立应挺直腰背,挺胸抬头走路,下蹲尽量屈膝,减少弯腰。其次,开车时应把座位适当地移向方向盘,尽量避免连续开车超过一小时,需要长期行车时,宜中途停车休息5~10分钟,利用空闲时间多做一些腰部的保健体操。
避免久坐
多活动,不要久坐,1小时应站起走动活动1次。避免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特殊注意事项患者需选择合适的床垫,宜选择稍硬的床垫,避免较软的床垫。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可以从其诱因入手,日常避免做使腰部受力的活动,同时注意保护腰肌,有助于延缓腰椎间盘退化。
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久坐,减少腰肌劳损。
注意保暖,防止腰背受凉。
避免长期弯腰负重劳动,不抬重物,不做有损腰肌的剧烈运动。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主编.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3.
[2]张奉春,粟占国主编.内科学风湿免疫科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中华医学会中华骨科杂志,2020,40(08):477-487.
[4]马勇,傅强.颈腰椎病康复指导[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8):89.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