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

概述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肢体创伤,导致筋膜室内压力升高,阻断筋膜室内组织微循环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最常见于四肢创伤后。因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的长时间缺血后会导致肌肉坏死及神经功能障碍,造成肢体严重的不可逆损伤。主要见于下肢动脉取栓术后引起的下肢肿胀导致的筋膜室压力增高,晚期主要表现为5P症状,包括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和无脉。

骨筋膜室综合征

就诊科室: 骨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疾病别称: 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是否常见: 否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发热 治疗周期: 无固定治疗周期 临床症状: 疼痛、局部肿胀、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好发人群: 外伤病人、长跑运动员 常用药物: 甘露醇 常用检查: 测定室内压(ICP)、X线检查、血常规 疾病分类

血管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供应肢体的主要血管因压迫、血栓的影响,导致其组织肌肉组织缺血时间较长,恢复血流供应后,肌肉组织可出现反应性肿胀,其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升高。或是因为过敏性紫癜、烧伤等一些疾病因素,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可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

非血管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为急性挤压伤引起,如石膏、绑带、夹板等包扎过紧,昏迷者肢体被压身下等。或是某些原发性或继发性肌病急性发作导致。

病因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外伤、肢体受压等各种原因,引起骨筋膜室容积骤减、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主要病因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常见的原因如下

骨筋膜室容积骤减

敷料包扎过紧

四肢损伤或骨折后,绷带、石膏、小夹板等在包扎时可能不紧,但在创伤性水肿继续发展的情况下,早期不紧的包扎,以后可以变得过紧而形成压迫。若早期包扎已经较紧,则更易发生本征。

严重的局部压迫

例如在地震中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又如昏迷患者的肢体长时间被压在身下等。

骨筋膜室室内内容物体积骤增

缺血后水肿

任何原因的肌缺血,都将使肌内的毛细血管内膜通透性增加,发生严重水肿,使室内肌的体积和组织压剧增,发生缺血、水肿恶性循环。

损伤

软组织严重挫伤、挤压伤和二、三度烧伤等、可因损伤性炎性反应和广泛毛细血管损伤,直接或间接使室内的肌肉发生严重水肿。

小腿的激烈运动

激烈的体育运动和过于疲劳的长途步行,都可发生小腿的急性或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出血

骨筋膜室内的大血肿,一般不易发生本征、但若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尤其在小腿和前臂,也可发生本综合征。

诱发因素

外伤后敷料包扎过紧者,容易引发此病。

肢体被重物长时间压迫,如建筑物倒塌压埋的患者。

长跑、行军的人群。

流行病学

骨筋膜室综合征成人发病率约为3.1/10万,男女比约为10:1。儿童目前发病率暂无相关统计数据。

好发人群

外伤病人

外伤包扎过紧,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引起发病。

长跑运动员

小腿剧烈运动,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引起发病。

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疼痛、局部肿胀、活动受限,治疗不及时的晚期患者会出现“5P”征(由疼痛转为无痛;苍白或紫绀,大理石花纹;感觉异常;肌肉瘫痪;无脉),提示患者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期。

典型症状

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即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患者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为了加深印象,将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列下,并可记成5个P字。

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

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肌瘫痪(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因组织创伤或坏死组织吸收可出现发热,发热程度不一,有些患者还可出现肾衰,主要表现为血尿、少尿、无尿等症状。

并发症

部分患者会因组织创伤或者是坏死组织吸收,引起出现发热的症状,也可能会引起肾衰的表现如无尿、少尿、血尿。

就医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病情的尽快恢复有好处,对于疑似有该疾病表现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发现局部疼痛、肿胀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有外伤病史的患者,发现活动受限、局部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若见局部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和无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无尿、少尿、发热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肾内科等。

医生询问病情

是否有外伤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发白、局部疼痛、肿胀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感觉异常、无尿、少尿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患肢有无肿胀、压痛、牵拉痛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能够明确外伤病人是否有骨折,必要时可以做CT、MRI检查,判断软组织、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特殊检查

测定室内压是诊断的金标准,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影响局部血液供应。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等相关检查,可以查看病人全身情况。

诊断标准

患肢外伤史,伤后肿胀并剧痛。

筋膜间隙表面皮肤张力大,压痛明显。

肌肉活动障碍。

肌肉有被动牵拉痛。

二点分辨率下降。

只要具备上述5项中的3项即可确诊,同时具备手术切开减压的指征。

鉴别诊断

缺血性肌痉挛也会出现肌肉挛缩、坏死,从而出现症状,要注意区分。应该及时就医,医生通过症状、查体,以及测定室内压、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诊断。

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到出现“5P”体征后才行切开减压术,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挛缩。切开的皮肤一般多因张力过大而不能缝合,可用凡士林纱布松松填塞,外用无菌敷料包好,待消肿后行延期缝合,或应用游离皮片移植闭合伤口,切不可勉强缝合皮肤,否则会失去切开减压的作用。

治疗周期 骨筋膜室综合征没有较为固定的治疗周期。 一般治疗

有外伤的患者敷料包扎不宜过紧,可以将伤肢放置在心脏水平,避免长时间重物压迫肢体,多休息,切勿长跑等。

药物治疗

适用于轻症患者以消肿为主,包括甘露醇、七叶皂苷钠及激素的使用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有上述典型早期临床症状。

有部分临床症状且室内压>20mmHg或者室内压≥30mmHg。

损伤肢体的动脉循环中断>4小时。

手术主要原则以减压为主,方式主要包括前臂掌侧切开减压术、小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术、掌骨间隙切开减压术等。切开减压要求及时、正确、彻底,包括足够长的切口以及切到深筋膜以保证减压效果。

预后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经过积极治疗一般是可以痊愈的,晚期出现5P症状,预后欠佳,以尽量保存伤肢为主,可能会出现残疾。

能否治愈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治疗能治愈,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残疾。

能活多久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骨筋膜室综合征经过保守治疗,愈合较好,病情稳定,可一月后复诊,如进行了手术治疗,出院后第2周、1个月、3个月复诊。

饮食

骨筋膜综合征患者的饮食应该加以注意,避免出现病情恶化,合理、均衡地分配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为主,忌食辛辣食物,戒酒。

饮食调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可以吃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有利于软组织、血管损伤、感染等病情恢复。

忌辛辣食物、忌酒,辛辣食物易造成患者便秘,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护理

注意观察伤肢疼痛性质,一旦发现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还应该注意术后护理,积极沟通,减少恐惧、紧张心情。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按医嘱使用消水肿、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药物,观察药效,以及患者用药后反应。

手术后护理

嘱咐患者平卧位,抬高患肢并制动。

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血氧饱和度情况,遵医嘱记24h尿量,及时采集血标本监测肾功能,如出现肾功能衰竭,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渗出多及时换药,并监测体温。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动脉脉搏、感觉、活动。

心理护理:增加沟通,给予安慰,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特殊注意事项

对单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者,应该尽量减少患肢活动,严禁按摩,以免增加组织损伤。同时还须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和末梢血运情况,观察患肢疼痛性质。一经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患肢避免热敷、烘烤,尽可能使患肢温度降低,必要时可给予冷敷,并及时做好切开减压的手术前准备。

预防

骨筋膜综合征多是因为伤体包扎过紧,或是长跑、剧烈运动等诱发引起,应从诱发因素上预防,同时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尽量保存患肢。

早期筛查

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筛查没有明确的规定,建议患者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

预防措施

外伤患者应该注意避免包扎过紧,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骨筋膜室容积骤减、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引起发病。

一旦发病应尽早治疗,保存患肢。

避免小腿长时间剧烈运动,运动时穿戴护具。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柴枝楠.临床急诊科经典问答1000问[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

[3]周阳,彭伶丽.骨科护理查房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42.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