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

概述

胃下垂是以腹胀、恶心、嗳气及胃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部疾病。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胃膈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勾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胃下垂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gastroptosis 疾病别称: 低位胃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内脏下垂、慢性胃炎、抑郁症 治疗周期: 1~2周 临床症状: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痛、便秘、上腹不适 好发人群: 瘦弱人群、产后妇女、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长期卧床少动者 常用药物: 莫沙必利、甲氧氯普胺片、胰岛素、三磷酸腺苷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X线检查 疾病分类

轻度胃下垂

指胃小弯弧线最低点的位置位于髂嵴联线下1.0~5.0cm。

中度胃下垂

指胃小弯弧线最低点的位置位于髂嵴联线下5.0~10cm。

重度胃下垂

指胃小弯弧线最低点的位置位于髂嵴联线下10cm以上。

病因

胃下垂的主要病因可以分为胃本身表面张力减弱以及胃周围的固定力量减弱两大原因,常见于产后妇女以及突然消瘦的肥胖人群、消瘦人群。个人的体型、重大手术之后以及消耗性疾病、幽门梗阻等原因更易诱发胃下垂。

主要病因

胃本身表面张力降低

胃的表面张力在正常情况下,对充盈的胃起到一定的分散重力的作用,表面张力下降胃下垂。

胃周围的固定力量减弱

横膈肌、腹肌以及胃周围的韧带等力量减弱,胃的固定力量下降,出现胃下垂。

诱发因素

体型

瘦长体型的人,先天胃的位置就低于常人,更易患胃下垂。

手术

重大腹部手术、妊娠分娩以后,腹压突然下降,易出现胃下垂。

幽门梗阻的患者

幽门梗阻的患者,长期胃潴留,造成胃本身的表面张力降低,出现胃下垂。

其他

不良饮食习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情况,造成内脏脂肪减少对胃的牵拉作用减弱,易出现胃下垂。

流行病学

本病目前尚无权威的流行病学相关资料。

好发人群

瘦弱人群

这种人的体形比较瘦弱,胸廓狭长,骨骼细弱,横膈肌以及腹肌等发育不良易出现胃下垂。

产后妇女

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容易患此病。

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

手术之后容易导致邻近脏器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降低,出现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的现象,从而容易导致胃下垂。

长期卧床少动者

容易导致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等,从而出现胃下垂。

症状

轻度胃下垂的患者多无症状,中度以上患者常出现胃动力差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尤以饭后明显且无法自行缓解。患者常以腹胀及上腹不适、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胃下垂可伴发精神心理疾病、慢性胃炎及肝、肾等其他内脏器官下垂疾病。

典型症状

腹胀及上腹不适

患者会出现腹部饱胀感,由于胃周围韧带的牵拉,上腹部出现不适。

恶心、呕吐

吃饭过快时食物来不及消耗,胃内容物过多引起胃的牵拉作用加大,出现恶心、呕吐。

便秘

胃下垂易引起横结肠下垂,使得升结肠、降结肠与横结肠的解剖位置发生变动,食物通过缓慢,引起便秘。

腹痛

餐后患者胃内容物增多,胃的周围牵拉作用加强,引起腹痛。

伴随症状

消瘦、乏力

胃下垂患者长期消化不良、进食后疼痛,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从而消瘦、乏力,引起血液循环不足造成心悸、昏厥等循环不足的表现。

神经精神症状

胃下垂的患者腹痛、进食后各种不适,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较大,产生头痛、失眠、焦虑以及抑郁等。

其他症状

胃下垂患者长期消化不良、摄入不足,引起血液循环不足造成心悸、昏厥等循环不足的表现。

并发症

慢性胃炎

由于胃下垂常引起胃排空障碍,容易伴发慢性胃炎。

内脏下垂

多发于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人体胃、肝、肾等内脏器官,主要靠韧带、筋膜固定于腹壁上,而上述人群由于腹肌力量较为薄弱,韧带比较松驰,更容易引起内脏下垂。

抑郁症

胃下垂的发生主要是和胃痉挛,胃负担大,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情绪因素等有关系,而因为如果情绪不佳会影响到进食,影响到消化酶,影响到胃肠道蠕动,故胃下垂可并发该疾病,但并不是绝对的。

就医

任何常出现饱胀不适、厌食、嗳气、便秘、腹痛等患者且在餐后站立过久和劳累后加重,尤其是属于一般体形消瘦的人群都应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在必要时完善X线检查,以明确胃下垂严重程度。本病要与急性胃储留、胃扩张相鉴别诊断。

就医指征

有餐后胃部持续性隐痛的人,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腹部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且不能自行缓解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

患者出现餐后不能控制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出现腹胀及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时,优先到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有什么不舒服?

症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无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

大便情况、睡眠情况怎么样?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有无药物过敏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有些瘦长体型患者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X线检查

胃体明显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几乎完全位于脊柱中线的左侧。

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

无张力型胃其胃体呈垂直方向,体部较底部宽大,胃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蠕动无力,紧张力减退,钡餐滞留,6小时后仍有1/4~1/3残留胃内。

诊断标准

病史及临床表现

胃肠功能低下和分泌功能紊乱,常出现饱胀不适、厌食、嗳气、便秘、腹痛等,餐后站立过久和劳累后加重。

体格检查

一般体形消瘦,立位时,下腹部有时呈“葫芦样”外形,胃区可有振水音,上腹部易触到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通常伴有肝、脾、肾和结肠等器官的下垂。

X线检查

依据站立位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与两侧髂嵴联线的位置分为3度:

轻度

指胃小弯弧线最低点的位置位于髂嵴联线下1.0~5.0cm。

中度

指胃小弯弧线最低点的位置位于髂嵴联线下5.0~10cm。

重度

指胃小弯弧线最低点的位置位于髂嵴联线下10cm以上。

鉴别诊断

急性胃扩张

常发生于创伤,麻醉和外科手术后数小时至1~2天内或饱餐后不久出现,患者感上腹胀满或持续性胀痛,继而出现呕吐,主要为胃内容物,量小,但发作频繁,虽吐而腹胀不减,X线腹部平片可见扩大的胃饱和致密的食物残渣阴影,服少量的钡剂可见扩张的胃型。钡剂不可进入空肠,根据诱因、临床表现、X线表现可与胃下垂鉴别。

胃潴留

胃潴留多由于胃张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术引起的胃运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以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等均可引起本病。胃肠钡剂检查时,钡剂在四小时候仍有存留,可达50%,或六小时候仍未完全排空,此可与胃下垂鉴别。

治疗

对于胃下垂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症状较轻者平时多注意加强营养,定时定量饮食,而对于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胃下垂者需手术治疗以根治,此外,中药、针灸等治疗可改善胃下垂的症状。

治疗周期 症状较轻保守治疗的胃下垂患者可短期治疗,对于因患者的体质,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和治疗不及时而发生胃慢性扩张等疾病的患者需长期间歇治疗。 药物治疗

甲氧氯普胺片

此类药物适用于各种病因所致恶心、呕吐、嗳气、消化不良、胃部胀满、胃酸过多等症状的对症治疗,但对普鲁卡因或普鲁卡因胺过敏者,胃肠道出血、机械性肠梗阻或穿孔者禁用。

莫沙必利

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胃灼热、嗳气、恶心、呕吐、早饱、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胰岛素

增加营养,并给予助消化剂,必要时给蛋白合成制剂及胰岛素等以增加腹腔内脂肪,加强腹肌张力。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以促进食欲。

三磷酸腺苷

有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参与体内脂肪、蛋白质、糖、核酸以及核苷酸的代谢。同时又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早、午餐前半小时肌内注射,总有效率为98.5%。

手术治疗

毕氏胃部分切除术可缩小胃体积,减少胃内容物潴留,帮助恢复正常胃的体积和位置。同时,胃内容物减少,可减少胃壁施加牵引的张力,缩短胃排空时间,缩短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适用于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胃下垂者。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脾虚气陷型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脘腹重坠,胀满,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脉象缓弱。治以补气升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和枳术丸。少食纳呆可加鸡内金、炒稻芽、麦芽,恶心、呕吐加半夏或合用旋覆代赭汤。

虚实夹饮型

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动,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恶心、呕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象沉细小滑。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半夏、代赭石,或加黄连、吴萸。

肝胃不和型

两胁胀而不适、脘腹胀满、呃逆、嗳气、嘈杂噫酸,善太息,苔薄腻,脉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与逍遥散加减化裁。

胃阴不足型

面色略红,唇红而干,脘腹胀满,灼热不适,口干苦,口渴思饮,嗳气,恶心呕吐,大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治以濡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鸡内金、炒麦芽、莱服子。如呕吐较著,可养胃降逆,方用麦门冬汤合竹茹汤。

胃络瘀滞型

胸膈痞满,脘腹胀坠,脐上刺痛,按之濡软,恶心,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或涩。治以疏肝养血化瘀,方用血府遂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裁。

针灸治疗

可选内关、足三里、中脘透梁门、脾俞、胃俞、气海、章门,任选2~3穴,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min。如胃痛属实加期门、阳陵泉;偏虚者选脾俞、胃俞、章门;泄泻加关元;便秘加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以补法针刺太溪穴0.5寸左右,以平补平泻法针刺足三里1.5寸左右,三阴交1寸左右,间隔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5分钟。每天一次,十次为一疗程,有效率为96.94%。

其他治疗

患者仰卧位,用掌摩法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治疗,时间约10分钟。再用指揉法按揉腹部的鸠尾穴、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每穴按揉一分钟。

两手重叠,自下腹向上托推,同时配合掌振法边托边振动,往返数次。

按揉双侧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1寸)、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血海穴(髌骨内上缘2寸)各一分钟。

预后

一般来说,胃下垂预后较好,但重度胃下垂患者在进行胃部分切除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肠梗阻及胃出血等后遗症。患者治疗后每周复诊,直至腹胀缓解,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压痛减轻后转门诊治疗。

能否治愈

胃下垂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

胃下垂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肠梗阻

术后发生的肠梗阻较复杂,包括功能性肠梗阻和机械性肠梗阻。其中发生于术后10天左右的多为功能性肠梗阻,但也不绝对。

胃出血

术后胃出血多为吻合口出血,其原因常为缝合胃壁时未能完全缝闭血管,特别是在全层缝合过浅或不严密的情况下,有时胃壁血管向黏膜内出血不宜发现。近年来某些质量稍差的吻合器在手术时己闭合或吻合胃壁,但仍可发生延迟性出血。

复诊

患者治疗后每周复诊,直至腹胀缓解,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压痛减轻后转门诊治疗。

饮食

对于胃下垂的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健康均衡的饮食很重要,建议吃营养且温补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及刺激性食品,减少对胃的伤害。

饮食调理

适宜吃的食物

患者要增加饮食营养,宜多食用有补益作用的高蛋白、高热量、多糖、低脂肪饮食。多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患者要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红枣、杏仁、鲜藕汁、羊肉、狗肉、生姜等,可以使胃气升温,调理脾胃寒气,减轻症状。

患者要经常食用对胃有益的食品,如卷心菜、胡萝卜、猴头菇、酸奶、山楂等。

不适宜吃的食物

患者要避免暴饮暴食,宜少食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饭后若感不适,可做短时间的平卧休息。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患者要忌吃生冷与刺激性强的食物,忌烟、酒。忌大量饮用水及各种饮料,忌过多食用体积大的食物。

宜吃
面包 鸡蛋 枸杞 蜂蜜 荔枝 红糖 藕 西柚 羊肉 查看更多>
少吃
花生 地瓜 米饭 牛肉 红豆 板栗 姜芽 黑豆 榴莲 查看更多>
慎吃
生花生 辣椒 小葱 蒜 酒酿 香辣 洋葱头 冻柿子 护理

胃下垂是人体比较常见的疾病,会给患者带来比较大的危害,严重的时候有可能会引发内脏下垂及抑郁症等精神问题,患者可以通过药物、针灸及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要合理的调整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调整来做好该病的护理措施。

日常护理

心理

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适量运动

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口服用药

患者要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

病情监测

患者定期复查X线腹部平片,以监测病情。

特殊注意事项

不吃夜宵

夜晚人体的大部分组织器官都进入了“休整”状态,包括胃。如果人此时吃东西,会使胃被迫紧张工作,重新分泌出大量的胃液来消化食物。由于此时大脑已经处于休息状态,所以这时胃液的分泌是处于失控的状态,会造成胃液分泌过多。而过多的胃液会腐蚀胃黏膜,使胃黏膜发生糜烂、溃疡。

饭后注意休息

饭后食物集中在胃里,此时的胃部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食物。因此,人们在饭后即使只是散散步,也会使血液遍布全身各处,造成胃部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人们在饭后应静坐休息半小时左右,然后再进行其他活动,这样食物才能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预防

建议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切勿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同时应选择细软、营养均衡的食物,以减少刺激,防止便秘的发生。

早期筛查

对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长期胃部不适人群建议每半年一次X线平片监测胃部状态。

预防措施

加强体育锻炼

本病多见于体瘦虚弱、腹壁松弛、肌肉不坚之人,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肌力,有助于防治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每日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健身活动。

饮食营养丰富

平素宜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体积小,动、植物蛋白及一定脂肪含量的食物,使腹壁有一定的脂肪厚度,这样可有效地防治胃下垂。

禁止暴饮暴食

避免暴饮暴食,可有效地预防胃下垂及其它胃肠疾病,对胃呈低张力型,有胃下垂倾向者,宜少吃多餐,餐后宜平卧少许时间,有利于胃的张力恢复,可预防胃下垂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搞好计划生育

经产多胎生育者,由于腹壁松弛易患本病,故积极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劳逸结合

过度劳累、气虚正耗,易致脾虚气陷而发生本病,故勿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使脾气旺盛而不下陷,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参考文献

[1]杜家忠,李桂芬.胃下垂中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1997(06):54-55.

[2]王立杰.消化内科中胃下垂治疗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7):25.

[3]周诗立,吴波,周海艳,李俊,杜元洪.胃下垂中医治疗研究现状[J].巴楚医学,2019,2(03):108-110+119.

[4]杨芳芳.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04):434-435.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7.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