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

概述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取食物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或机体消耗增加,食物消化、吸收、利用障碍,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低及生长发育停滞。营养不良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以及消耗性疾病人群,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营养不良

就诊科室: 营养科、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malnutrition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贫血、感染、低血糖 治疗周期: 2~3个月,视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消瘦、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 好发人群: 婴幼儿、老年人、长期慢性胃肠疾病患者 常用药物: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肠内营养制剂 常用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验 疾病分类

按营养素种类分类

能量营养不良

以能量缺乏为主,主要原因是能量供应不足或吸收利用障碍,如长期患病、先天畸形影响进食等。

蛋白质营养不良

以蛋白质缺乏为主,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以致长期出现负氮平衡。主要原因是饥饿、慢性腹泻、慢性肝损伤或严重烧伤、胸腹腔积液而丢失大量蛋白质,或因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导致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

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营养不良

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是指因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引起的。

继发性营养不良

继发性营养不良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疾病导致营养素吸收利用障碍或消耗过多而导致的,如长期胃肠道功能障碍、肿瘤等。

病因

营养不良的病因很多,主要有因喂养不当、不良饮食习惯等导致的摄入不足;因长期腹泻、吸收不良或糖不耐受等导致的吸收不足;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代谢和内分泌疾病而引起的。另外唇颚裂、食管狭窄等先天性畸形以及恶性肿瘤均会导致营养不良。

主要病因

摄入不足

婴儿喂养不当

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辅食;有的婴儿进食时间太短,或吸乳时很快入睡而停止吸乳,但实际上未吃饱,如不注意补充,则摄入量不足。人工喂养婴儿常因牛乳、奶粉等过分稀释而营养不良。

不良饮食习惯

如严重挑食,吃零食过多而影响食欲,导致摄入不足。

特殊营养成分缺乏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能量代谢,如脚气病、长期低钙、缺铁性贫血和其他维生素缺乏症等。

吸收不良

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肝病、消化道畸形和脂肪泻等。还有酶缺乏性吸收不良和糖不耐受症,如乳糖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胰蛋白酶原缺乏症和麦芽糖或蔗糖不耐受等,除有糖或蛋白质吸收不良外,常伴有腹泻等症状。

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出汗过多或哭闹过多使液体丧失过多,可发生便秘和体重增长不良。垂体性消瘦综合征和尿崩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性尿崩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果糖不耐受症均可以引起该病。

先天性畸形

唇腭裂、食管狭窄、贲门弛缓、肥厚性幽门狭窄、食管裂孔疝、先天性巨结肠等因呕吐、喂养困难而致消瘦。

恶性肿瘤

几乎所有恶性肿瘤疾患都可引起体重增长不良或消瘦,因为恶性肿瘤的生长周期不同于正常细胞,它营养消耗远远大于正常细胞,所以机体为代偿肿瘤细胞的生长,使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诱发因素

骤然断奶

婴幼儿如果在未进行从流质到固体食物的转化,骤然断奶导致胃肠不能适应,吸收不良,诱发营养不良。

胃肠疾病

腹泻、幽门狭窄、炎性肠病等导致频繁呕吐,导致胃肠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障碍,影响食物中的物质转化为机体本身的物质,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肝炎、结核、肺炎等,因长期发热导致患者食欲不振,而此列疾病也在消耗患者体内的能量,容易造成导致营养不良。

流行病学

营养不良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食物供应不足地区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而3岁以下婴幼儿为营养不良的主要人群。

好发人群

长期慢性胃肠疾病患者

胃肠道是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如果出现长期慢性胃肠疾病,而此时机体的蛋白质和能量吸收障碍,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厌食症患者

厌食症者因食欲不佳而不进行进食或很少进食,造成患者对能量的摄入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

恶性肿瘤患者

恶性肿瘤导致患者食欲下降,吞咽或消化功能障碍导致摄入和吸收不足,另外恶性肿瘤自身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能量,以致机体所需能量不足。

婴幼儿

婴幼儿无自主进食能力,喂养不当可导致摄入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体内能量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时易导致营养不良。

老年人

老年人胃肠功能退化,在进食后胃肠道吸收过程中,对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利用不良,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症状

营养不良是能量和蛋白质缺乏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可导致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器官功能紊乱等症状。另外,还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低下、对食物的耐受性降低、体质差,极易受到感染等情况。

典型症状

原发性营养不良

消瘦型

患者能量严重不足,以消瘦为特征。儿童患者伴生长迟缓,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干燥,失去弹性和光泽,头发稀少和干枯,体弱无力,烦躁不安或抑郁无表情,手足发凉。心率、体温及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水肿型

患者呈全身水肿,以下肢更为明显,肝大,可伴有胸水、腹水。贫血,皮肤干燥,头发脆、易折断。可同时伴有维生素缺乏表现。

混合型

患者肌肉萎缩伴水肿。

继发性营养不良

继发性营养不良较常见,临床表现不一。轻症可仅表现为生长发育障碍(儿童)或体重减轻(成人)。较重者表现为面部或四肢皮下脂肪减少,骨骼肌显著消耗,尤其以指间肌和颞部肌肉消瘦引人注目。皮肤干燥、松弛,毛发纤细、易折,可伴有水肿及原发病的表现。

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

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由于营养不良导致机体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料,从而导致贫血。

感染

由于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故容易被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低血糖

营养不良时体内糖的消耗过快而摄入不足导致低血糖,表现为心慌、手颤、面色苍白,严重导致神志不清、脉搏减慢、体温不升等。

就医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营养不良属于慢性疾病,病程长、治疗周期长,需要长期随访。

就医指征

出现消瘦、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等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下降、食欲不振时需及时就医。

出现短时间内体重急剧下降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营养科就诊。

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去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体重减轻、消瘦、皮下脂肪减少等症状?

是否到医院就诊?

不适感是否有明显的诱因?

是否接受过治疗?疗效如何?

有无药物、食物或其他过敏史?

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诱因是什么?

具体症状是什么?

需要做的检查

皮褶厚度

一般选择左手肩胛骨峰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处,测量时用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呈皱褶,使用皮褶计测量距离拇指1cm处的皮褶根部的宽度。实测皮褶厚度达到正常值80%~90%为轻度体脂消耗,60%~80%为中度体脂消耗,<60%为重度体脂消耗。

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18.5kg/m^2为慢性营养不良。

生化检验

生化检查中以下几项检查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具有辅助意义:

血清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浓度均降低,以色氨酸、胱氨酸等降低为著。

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前白蛋白亦降低。前白蛋白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仅2天,故能较敏感地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代谢状况,是评价PEM 较好的指标。

肌酐/身高比值降低是衡量不发热患者蛋白质缺乏的较敏感指标,肌酐是由肌肉组织中肌酸转变而来,肾功能正常时肌酐排出量与体内肌肉组织容量相关,成人男、女性24小时尿肌酐/身高比值的正常值分别为10.5mg/cm和5.8mg/cm ,营养不良时尿肌酐排出量降低。肝功能多正常,血及尿尿素氮降低。

维生素A、结合蛋白降低,血清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降低。

血糖偏低,易发生自发性低血糖昏迷。

营养不良患者常有脂代谢异常,其主要变化为必需脂肪酸缺乏,消瘦型患者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可增高或正常,水肿型患者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水平降低。

常伴有低钾血症,低磷酸盐血症、高氟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等。

血、尿常规检查

血细胞比容减少,轻至中度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绝对值常低于1.2×10^9/L。尿比重偏低,浓缩能力降低,有饥饿性酮症时尿酮阳性。

其他检查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缩小和低心排出量。脑电图示低电压和慢波活动等改变。X线检查可见心脏缩小,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等改变。CT或MRI测定体脂、瘦体重、骨骼等各种组织成分。

诊断标准

当患者有以下症状以及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本病:

有较长期的膳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低出生体重史。

能量营养不良者以消瘦为特征,蛋白质营养不良者以水肿为特征,既有体重明显下降又有水肿者为混合型。

常合并贫血、维生素A、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缺乏及锌缺乏;重者生长发育停滞,全身各脏器和免疫功能紊乱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脊髓前角细胞变性。临床也表现为肌萎缩与无力,病程呈逐渐进展。但常见肌束颤动,肢体远端肌萎缩也较为明显,血清酶学检查多无异常,肌电图特征是神经源性损害,两者可以通过肌电图以及疾病的病程发展进行鉴别。

多发性肌炎

起病较急,进展较快,常伴有肌痛或发热,无阳性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增快。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可见炎性改变,两者可以通过肌肉活体组织进行鉴别。

重症肌无力

晚期可有肌萎缩,但肌无力为波动性,常晨轻暮重,抗胆碱酯酶类药物试验阳性。血清肌酶无升高,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多为阳性。肌电图检查时以重复频率刺激神经,可见动作电位波幅渐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胆碱酯酶类药物治疗有效,两者可以通过肌电图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营养不良的治疗以消除病因为主,同时采取调整饮食和改进喂养、烹调方法,及早治疗轻症营养不良,以防发展为重症营养不良。

治疗周期 2~3个月,视患者病情而定。 病因治疗

如果是原发疾病如恶性肿瘤、先天性畸形、代谢和内分泌疾病等导致的营养不良,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抗肿瘤、矫正畸形、纠正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如果是营养素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则以平衡膳食,补充营养为主。

药物治疗

消化能力差者可口服各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等以助消化。

食欲差者可用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

不能口服或消化道吸收不良又需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时,胃肠道外给予高营养物质,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静脉滴注,以达到正氮平衡。

慢性自身免疫性肠病导致,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手术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导致的营养不良,需要根据病情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必要时进行放化疗。

营养治疗

能量供应

视患者的病情以及对食物的耐受力而定。轻度营养不良者消化功能尚好或改变轻微,仅需适当调整饮食、供给足够热量即可。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常有消化能力低下,对食物耐受力差,应在原有膳食基础上从小量开始,逐步调整饮食。

食物选择

应选择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尽可能供给足够的蛋白质,以及足够热量和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必要时选择肠内营养制剂或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其他治疗

重度营养不良者可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

预后

病情比较危重的营养不良患者死亡率较高,但一般情况下经过及时治疗,预后均较好。改善食欲,进食增加后可以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大多数能够完全恢复。

能否治愈

营养不良经过积极、规范的治疗,一般能够治愈。

能活多久

营养不良经过及时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营养不良患者应根据医生要求按时复诊,密切关注体重变化。复诊时进行体重、血浆蛋白、血红蛋白等检查,易明确恢复情况。

饮食

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所致,除了治疗原发疾病外,积极进行饮食调理,增加膳食摄入,加强营养是改善营养不良的重要方法。

饮食调理

宜食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肉、蛋类、豆制品、乳制品等。

宜食高热量食物,谷类食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高脂肪食物能量密度较高,如核桃、巧克力、奶酪等。

宜食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各种谷类食物等。

忌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忌抽烟、喝酒。

护理

营养不良患者由于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护理不当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所以除了常规治疗外还应注重日常护理,防止并发症。

日常护理

要勤翻身拍背,由于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的呼吸肌力量下降,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排痰不畅。

注意皮肤清洁,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如不保持皮肤清洁容易造成皮肤感染,甚至褥疮的发生。

营养不良患者要注重营养的供给,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

病情监测

营养不良患者要注意体重、皮脂厚度的变化以及体内电解质、血浆蛋白、各种酶的变化情况,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需时常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建立信心,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特殊注意事项

除了原因明确的摄入不足而引起的营养不良外,营养不良大多是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治疗时应尽量明确营养不良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提高疗效,防止营养不良的恶化和复发。

预防

生活中引发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是预防营养不良的主要方法。

早期筛查

有食欲不振、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时应尽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防措施

加强营养指导,平时饮食应营养均衡,能量充足。

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预防传染病,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消除病灶,矫治先天畸形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体格锻炼,纠正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饮食规律、睡眠充足。

参考文献

[1]徐灵敏.小儿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和临床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2008,10:723-725.
[2]李增宁,李雅惠.临床常见的营养不良病因及营养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4:2553-2554.
[3]王辰,王建安编.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45-114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8.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