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

概述

瘢痕疙瘩是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表现过度生长的病理性瘢痕组织,瘢痕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呈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临床上表现为过度生长,侵犯临近组织,并且患者发病后呈瘤样增生,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健康。本病可通过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等措施进行治疗。

瘢痕疙瘩

就诊科室: 整形科、皮肤科 是否医保: 否 英文名称: keloid 疾病别称: 疤痕疙瘩、瘢痕增生症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瘢痕表面浸渍、汗疹 治疗周期: 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 红色丘疹向外伸展、瘙痒、疼痛 好发人群: 皮肤色素较暗者、奔波的年轻人、瘢痕体质者、有家族遗传史者 常用药物: 曲尼司特、曲安奈德、维A酸、氟尿嘧啶 常用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原发性瘢痕疙瘩

原发性瘢痕疙瘩多在胸前或肩后,初起小红点,伴瘙痒,逐渐由小到大,由软变硬,色红或暗红,有索条状、蝴蝶状、圆形、不规则形等。

继发性瘢痕疙瘩

继发性瘢痕疙瘩也叫增生性瘢痕疙瘩,多因烧烫伤、感染、化脓,或因采用手术、激光后引起受损组织过度增生和皮下组织破坏变性,突出皮肤,色红或暗红,伴痒或刺痛。

根据瘢痕大小分类

小型瘢痕疙瘩

一般小型瘢痕疙瘩直径小于2.0cm。

中、大型瘢痕疙瘩

中、大型瘢痕疙瘩的宽度小于5cm,但长度在2~10cm之间。

超大型瘢痕疙瘩

超大型瘢痕疙瘩一般长度大于10cm,宽度大于5cm,一般选用手术去除。

病因

瘢痕疙瘩是一种过度增生反应,易发生瘢痕疙瘩的患者常小于30岁,有遗传倾向,一般由创面、感染、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

主要病因

创面因素

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先发生炎症反应,由成肌纤维细胞在伤口出现,分裂增殖合成胶原纤维,胶原沉积形成瘢痕。

感染因素

创面发生感染,一方面破坏残存的上皮细胞使得创面加深,愈合时间延长;另一方面是炎症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反复感染则会引起肉芽组织超常增生。

年龄因素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组织生长旺盛,创伤后机体免疫反应强烈,皮肤张力大,易发生瘢痕增生。

手术因素

瘢痕体质人群如果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会刺激纤维细胞,从而使瘢痕反复增生。

诱发因素

色素

有色人种皮肤色素细胞较多,容易引起瘢痕。

有家族史

父母创伤后易出现瘢痕疙瘩,儿女产生瘢痕疙瘩的几率也会变大。

其他因素

大面积烧伤、烫伤会损伤皮肤,易出现瘢痕疙瘩。

流行病学

瘢痕疙瘩十分常见,一般肤色越深,产生瘢痕疙瘩的风险越高,一般发病率为4.5%~16%。

好发人群

皮肤色素暗者

皮肤颜色越深的人种,瘢痕增生的几率越高。

奔波的年轻人

年轻人正处于求学或求职、恋爱的一个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瘢痕增生的情况会更多。

瘢痕体质者

不同的体质对创伤的反应不同,形成瘢痕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别。

有家族遗传史者

瘢痕增生的患者有遗传倾向,有家族史患者发病率更高。

症状

瘢痕疙瘩大部分都是因为手术或外伤后形成的瘢痕,慢慢的增生而出现瘢痕疙瘩,伤口愈合后,很容易出现瘢痕疙瘩增生。早期伤口瘢痕比较痒,尤其在吃一些刺激性的食品,天气比较热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局部瘙痒。

典型症状

瘢痕疙瘩好发于前胸,也可见于颈部、肩部、耳部、下肢、背部或颊部等处。皮损初起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呈圆形、卵圆形、条状、带状或不规则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无自愈倾向,难以自行消退,饮酒或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后症状有加重倾向。

其他症状

瘢痕处触碰容易破损产生疼痛,患处会有瘙痒。

并发症

瘢痕表面浸渍

瘢痕表面浸渍多发生于弹力带固定或未成熟的瘢痕,由于摩擦所致,可缩短佩戴时间加以避免。

汗疹

汗疹多由于局部不洁所致,可有奇痒症状。

心理问题

瘢痕疙瘩影响美观,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继发性感染

瘢痕疙瘩痛痒症状加重后,反复抓挠出现破溃后,很容易引发感染。

功能受限

大型瘢痕疙瘩可影响周边组织器官的功能,常因局部牵拉、挛缩导致,如胸壁的瘢痕疙瘩可影响呼吸功能。

就医

患者皮肤受到外伤后出现的逐渐增大的红色丘疹,一般出现在颈部、下肢、背部等处。通常在皮肤科就诊,病理组织学检查即可检验是否为瘢痕疙瘩,一般与肥厚性瘢痕、皮肤隆突性纤维细胞肉瘤鉴别。

就医指征

患者突然发现颈部、肩部、耳部、下肢、背部或颊部皮肤起了疙瘩时应优先就医。

患者瘢痕疙瘩疼痛、瘙痒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汗疹时应立刻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优先选择皮肤科就诊。

严重者需整形外科医师协助诊治。

医生询问病情

瘢痕是否扩张,速度快不快?

患者出现瘢痕多久了?

患者有没有其他症状?

患者既往有手术史或外伤史吗?是否留有瘢痕?

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的病史吗?

需要做的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位于真皮,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排列,边界不清。病变后期纤维组织可呈玻璃样变,真皮乳头因受压而变平,弹力纤维稀少。

诊断标准

视诊可观察到小而硬的红色丘疹,呈圆形、卵圆形、条状、带状或不规则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表面光滑发亮。

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位于真皮,有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排列。

鉴别诊断

肥厚性瘢痕

肥厚性瘢痕又称增生性瘢痕,是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修复而成的一种皮损。病变表现为隆起、表面光滑的暗红色肿物,外观形状、走行与外伤伤口或创面一致。肥厚性瘢痕无蟹足状改变,病理不易见到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

皮肤隆突性纤维细胞肉瘤

皮肤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是源于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起源于真皮,缓慢生长的肿瘤,目前肿瘤起源不明。病理检查可见瘤细胞和胶原纤维常呈席纹状、车轮状、编织状、漩涡状或束状排列。瘢痕疙瘩的病理检查可见增生粗大的胶原纤维交织排列,边界不清。

治疗

瘢痕疙瘩的治疗比较困难,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等物理疗法。药物一般选用糖皮质激素或曲尼司特,手术治疗一般选择切除,同时合并糖皮质激素治疗。针对这种病情还有物理治疗,如冷冻治疗等。

治疗周期 因瘢痕疙瘩病情治疗后容易复发,所以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曲尼司特

曲尼司特是一种组胺拮抗剂,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治疗瘢痕疙瘩需要加大剂量。服药后首先止痒、止痛,随后瘢痕变薄。曲尼司特的缺点是会导致身体嗜睡、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有的还会引起药物性的肝脏功能损伤以及肾脏功能损害。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常用曲安奈德和复方倍他米松皮损内注射或外用,可阻止瘢痕向外伸展,并逐步缩小。糖皮质激素也可预防术后瘢痕再次形成。但是部分患者注射糖皮质激素后可出现皮肤萎缩、色素减退和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维A酸

维A酸是体内维生素A的中间代谢产物,主要促进上皮细胞代谢的作用,可以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维A酸能引起皮肤黏膜干燥,可引起头痛、头晕及肌肉疼痛等症状。维A酸有致畸作用,孕妇要忌服,可引起肝损害,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氟尿嘧啶

氟尿嘧啶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值及其合成胶原的能力,同时降解胶原总量,减少瘢痕的产生,一般用于治疗瘢痕疙瘩。氟尿嘧啶使用后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还可能会引起骨髓移植、脱发、皮肤或指甲色素沉积。

手术治疗

适用于中、大、超大型的瘢痕和出现在耳部的瘢痕,应行手术治疗,术后需联合放射治疗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否则复发率极高。

放射治疗

放治疗可单独,也可与手术联合治疗瘢痕疙瘩,可以有效防止术后瘢痕疙瘩的复发,也可使用放射性核素90锶近距离治疗,复发率较低,效果较好。

物理治疗

冷冻治疗

对于较小的瘢痕疙瘩,可以尝试瘢痕冷冻治疗,冷冻治疗分为外冷冻与瘢痕内部冷冻两种技术,冷冻治疗很多次才能有效。

加压治疗

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压力服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硅凝胶膜

硅凝胶是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包括激光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并可预防部分切口瘢痕疙瘩的发生。

预后

瘢痕疙瘩一般不会自行恢复,常常选择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整体预后良好,但有很大的可能会复发。

能否治愈

瘢痕疙瘩能治愈,但易复发。

能活多久

瘢痕疙瘩经积极有效治疗后一般不危及生命。

复诊

一般每月进行复查,医生通过视诊即可发现患者的病情,若瘢痕完全消失,证明治疗十分有效。

饮食

瘢痕疙瘩患者应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建议食用新鲜水果、蔬菜以及半流质食物,少食刺激性食物,防止瘢痕的复发。

饮食调理

避免进食油腻的食物,瘢痕疙瘩患者尽量要吃清淡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腻的食物,以免皮肤油脂分泌过度堵塞毛孔,影响瘢痕治疗。

避免进食辛辣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过于刺激,会增生皮肤感染细菌的几率,加速增生,所以有瘢痕的患者尽量不吃。

避免进食甜腻的食物,甜食也会增加油脂分泌,有瘢痕疙瘩的人不要食用甜食。

避免进食发物,一些牛羊肉、笋、香菜等发物不要出现在瘢痕疙瘩者的餐桌上,这类食物会刺激瘢痕疙瘩增生。

建议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蔬菜水果,比如胡萝卜、西红柿、白菜、芹菜、莴苣、青菜、橙子、苹果、香蕉、猕猴桃、葡萄、樱桃、柚子。

建议进食半流质食物,比如蔬菜泥、面片汤、蒸蛋羹、小馄饨、土豆泥、鸡蛋汤等食物,不仅可以为患者的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而且也比较容易被患者的机体消化吸收。

护理

减缓瘢痕疙瘩的发展并避免其加重,是瘢痕疙瘩的护理重点。一般在产生该疾病以后,尽量避免该部位的机械性刺激,特别是搔抓和摩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瘢痕的产生。

日常护理

日常应做好瘢痕疙瘩护理的工作,注意保持患部的干净、清洁,不要让这些部位受到物理、化学等刺激,避免被蚊虫叮咬,这样有助于改善瘢痕疙瘩。尽量穿柔软、棉质的衣服,防止皮肤受到刺激。

特殊注意事项

出现瘢痕疙瘩会奇痒难受,尽量不要刺激、搔抓。瘢痕疙瘩附近要保持清洁,不能使其受到感染,感染后会更加重瘢痕疙瘩。

预防

由于瘢痕疙瘩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不能完全预防,尽量避免外伤,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瘢痕疙瘩的产生。

预防措施

注意以下方面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减少对患处的机械、化学、热力的刺激,避免反复牵拉、摩擦,防止溃破、感染的发生。如果患者因为疾病需要做手术,需提前告知医生自己患有瘢痕疙瘩,便于医生采取措施,避免瘢痕的形成。

平时注意防止创伤、烧烫伤、打耳孔,以免损伤真皮,特别是免疫功能差的部位,例如胸前、肩背等处。

平时常吃含碱类食物,如海带,有利于改善瘢痕体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6-197.

[2]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57-358.

[3]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徐海环.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49-850.

[4]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制定小组.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7,12(6):401-408.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583.html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