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临床可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体重不增、黄疸、休克等。根据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病原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通常需要药物抗感染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需定期遵医嘱复诊。
就诊科室: 儿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Neonatal Septicemia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肺炎、化脓性脑膜炎、髋关节炎、深部脏器感染 治疗周期: 视病情而定 临床症状: 发热、体温不升、黄疸、腹胀、呕吐、呼吸暂停 好发人群: 早产儿、母亲分娩前有感染者 常用药物: 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人免疫球蛋白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培养及细菌鉴定、血气分析 疾病分类新生儿败血症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及晚发型败血症,二者临床表现可相同。
早发型败血症主要强调细菌来源于宫内和产时,致病菌谱比较集中,以革兰氏阴性菌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同时B族溶血性链球菌并不少见。
晚发型败血症多见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
病因新生儿败血症可分为两种类型,早发型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病因不同,但均由细菌或真菌感染所致。
主要病因早发型败血症大多系母体病原垂直传播(产前或产时感染)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是早发型败血症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则风险越大。
胎膜早破≥18小时
胎膜早破常伴随着早产,79%的早发型败血症患儿母亲有胎膜早破≥18小时的病史。若羊膜腔内检出B群链球菌,则早发型败血症发生概率为20%,若伴发胎膜早破,且母亲产时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则早发型败血症发生概率上升至33%~50%。
羊膜腔内感染
羊膜腔内感染包括羊水、胎盘、绒毛膜的感染,临床上主要指绒毛膜羊膜炎,患与不患绒毛膜羊膜炎的母亲,发生早发型败血症概率相差4.5倍。绒毛膜羊膜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母亲发热,临床通常以母亲体温>38℃为基本诊断条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两项即可诊断,包括母亲白细胞计数升高;母亲心率>100次/分;胎儿心动过速>160次/分;母亲子宫触痛、羊水浑浊或发臭。
晚发型败血症主要为院内感染或社区获得性感染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与早发型败血症相似,该因素是晚发型败血症的首要危险因素。出生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发病率超过1/3,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生率为30%~40%,胎龄越小,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则发病率越高。
有创诊疗措施
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脐动脉或静脉置管以及肠外营养等,均是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延长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是晚发型败血症的高危因素。
不恰当的新生儿处理
在欠发达地区,有不洁处理脐带、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不当的新生儿处理,都是晚发型败血症的重要高危因素。
诱发因素新生儿抵抗力低,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
生后有创操作多、住院时间长的新生儿易发生败血症。
流行病学新生儿败血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生率占活产婴的1‰~8‰,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高达164‰,长期住院者更可高达300‰。
传播途径母婴垂直传播、院内感染或社区获得性感染。
好发人群母亲分娩前有感染者。
早产儿、出生体重低患儿、不当使用抗生素者。
生后有创操作或不当新生儿操作的患儿。
症状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早发型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但很快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死亡。晚发型败血症症状不典型,可延误病情。
典型症状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不升、反应差、喂养差、水肿,Apgar评分(新生儿评分)低。
消化系统
黄疸、腹胀、呕吐或胃潴留、腹泻及肝脾肿大。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发绀等。
循环系统
面色苍白、四肢冷、心动过速、过缓,皮肤大理石样花纹、低血压或毛细胞血管充盈时间>3秒。
泌尿系统
少尿或肾功能衰竭。
血液系统
贫血、血小板少、出血等。
中枢神经系统
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嗜睡、激惹、惊厥、前囟张力及四肢肌张力增高等。
并发症脑膜炎
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败血症后易发生脑膜炎,可出现嗜睡、烦躁、激惹、肌张力增高、前囟张力增高等表现。脑脊液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高,生化可表现为葡萄糖降低、蛋白质增高。
肺炎
败血症可合并肺炎,临床可出现呼吸困难,查体肺部可出现痰鸣音或湿啰音,胸片可见炎性改变。
髋关节炎或骨髓炎
新生儿败血症合并髋关节炎及骨髓炎时,症状体征不典型,部分患儿可仅表现为哭闹,临床很容易漏诊,但经常规抗感染治疗,若C反应蛋白仍不能降至正常,需警惕髋关节炎或骨髓炎可能。
深部脏器感染
败血症可合并深部脏器脓肿,临床表现不典型,需查超声或腹部CT方能明确。
就医新生儿若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嗜睡、体重下降等,需尽早就医,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导致休克及出血等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就医指征对于易发生败血症高危人群,如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患儿,母亲围产期存在感染患儿,或有不当操作新生儿,以及生后有创操作的患儿,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表现,一旦出现败血症相关表现,如嗜睡、吃奶量减少、体温升高或降低、体重不加,甚至出现意识丧失、呕血、呼吸暂停时需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若是综合医院应就诊儿科;若是儿童专科医院,就诊于新生儿科或急诊科。
医生询问病情因为什么来就诊?
体温是否异常?是否早产?是否母亲围产期感染?生后是否有创操作及不当操作?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体温不升、嗜睡、拒奶、喂养差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尿少、哭闹烦躁、皮肤出血点、四肢凉、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母亲围产期感染情况,有无感染病人接触史,有无局部感染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阳性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抽取血培养,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若合并其他系统感染,可同时送检痰液、脑脊液、尿液、脐部分泌物、浆膜腔积液以及所拔除的导管头送检细菌学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
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查
血常规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C反应蛋白可以判断感染的种类;降钙素原检查可检测出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其程度。
血气分析
感染严重时可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酸中毒,血气分析可检测出是否有pH值、碱剩余减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
生化全项
明确肝脏、肾脏功能,以及有无电解质紊乱情况等。
诊断标准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即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如果血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血、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临床诊断败血症,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
非特异性检查(即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RP、PCT、血小板计数、微量血沉)≥2条。
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
鉴别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如新生儿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及三系减低并存,发生率极低,可通过血液检查和骨髓检查与新生儿败血症相鉴别。新生儿败血症C反应蛋白显示急性感染6~8小时后即上升,感染控制后下降,D-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显示血清降钙素原增高在细菌感染中出现比C反应蛋白早,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迅速降低。
治疗由于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病原不同,治疗疗程及方案也不同。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同时,需注意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注意电解质、酸碱平衡,若出现感染性休克,需积极补液。
治疗周期 新生儿败血症根据感染病原不同,治疗周期不尽相同,快则两周左右,慢则数周,甚至遗留后遗症。 一般治疗支持疗法
一般需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注意保暖、纠正低氧、维持血液循环,黄疸重者需积极光疗,以防核黄疸,休克患儿应用血浆或白蛋白扩容。
药物治疗抗感染治疗
考虑败血症患儿需尽早、足量使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应足疗程,一旦有药敏结果,需尽早根据结果及临床调整抗生素,常用的抗菌素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碳青霉烯素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等。应用抗生素时,需警惕继发真菌感染及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需预防应用抗真菌药物及口服益生菌。若确诊真菌感染,可静脉输注抗真菌药物,临床常用有氟康唑,抗真菌药物治疗时疗程长,需注意肝肾损伤。
止惊镇静治疗
当患儿出现惊厥、抽动时可使用镇静止惊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
脑水肿治疗
当患儿出现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可使用脱水药物进行治疗,如呋塞米、甘露醇等。
手术治疗该病多无需进行手术治疗,若新生儿败血症有明确的感染部位,可手术清除感染组织。
其他治疗可给予患者人免疫球蛋白增加抵抗力,贫血严重时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局部感染灶的护理及治疗等。
预后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与发病后发现是否及时,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抗感染是否足疗程有关,大部分预后良好,部分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存在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能否治愈通常新生儿败血症可以治愈,但是若发生化脓性髋关节炎或化脓性脑膜炎,可能遗留相应后遗症。
能活多久新生儿败血症若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很少影响存活时间。除非发生化脓性髋关节炎或化脓性脑膜炎遗留后遗症者,可能影响生存质量及远期预后。
复诊败血症经有效、规律、足疗程治疗,无需复诊。但若出现化脓性髋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或深部脏器感染者,需定期门诊复诊。
饮食出现新生儿败血症时,若患者无消化道系统表现,可继续足量按需喂养。若出现消化道系统表现,需酌情禁食或减奶量。
饮食调理若出现消化道系统表现,如腹胀、肠鸣音减弱、吐奶等,则需酌情禁食或减奶量。
若合并肺部感染,呼吸困难明显,需鼻饲喂养。
护理对于早产、母亲产前有感染史等高危患儿,生后需密切注意体温、呼吸、循环及消化系统症状。若出现败血症表现,需及时处理,注意一般情况的护理。
日常护理做好隔离,注意手卫生,防治感染播散。
保持口腔及皮肤卫生,注意局部感染灶的护理,尤其是置管及有创操作护理的无菌操作过程及日常护理。
交换输血治疗的患儿,家长需注意如出现嗜睡、呕吐、烦躁等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家长需严格遵医嘱进行用药,不可自行给患儿用药。
病情监测注意观察体温、吃奶、循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情况,注意体重变化,注意呼吸、尿量情况,注意有无四肢末梢凉、发绀等情况。
特殊注意事项新生儿能力差,不会用言语表达,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若患儿生后存在感染接触史或高危因素,家长需密切观察,若家长感觉患儿出现病情变化,需及时医院就诊。
预防注意新生儿败血症相关高危儿的护理,若存在高危因素者,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败血症临床表现,不确定者可到医院就诊,新生儿存在局部感染患者,如脐炎、局部脓肿等,也需警惕发生败血症可能。
预防措施母亲存在围产期感染时,需酌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家长需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吃奶情况、精神状态等变化。
家长应学习卫生知识,避免对新生儿实行不当操作,保持家中卫生清洁、通风良好。
合理喂养,奶瓶、奶具需按时进行消毒,减少新生儿接触致病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012):897-899.
[2]姜毅.新生儿败血症诊疗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2):69-72.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