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

概述

小儿肠炎又称为小儿感染性腹泻病,是由于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小肠及结肠炎症,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以病毒和细菌感染多见,消化道症状以病毒感染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常见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好发,以药物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小儿肠炎

就诊科室: 儿科、小儿消化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Pediatric enteritis 疾病别称: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休克 治疗周期: 轻症一般需要治疗3~8天,重症视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临床症状: 腹泻、呕吐、发热、脱水 好发人群: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卫生习惯差者、滥用抗生素者 常用药物: 蒙脱石散、头孢克肟颗粒、葡萄糖酸锌 常用检查: 便常规、便培养、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 疾病分类

轻型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日),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于数日内痊愈,大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

重型

急性起病或由轻度腹泻转变而来,常有较为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尚可伴有较为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死亡。

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食欲低下、腹泻频繁,一天大便次数十到数十次,大便为水样,含有少量黏液,也可有血便。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由吐、泻及摄入不足导致程度不同的脱水。吐、泻亦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呼吸深长,严重者可昏迷。严重腹泻及进食不足,亦可导致低钾血症及低钙血症。

感染性肠炎

包括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以及寄生虫感染性肠炎。

非感染性肠炎

该类肠炎多于饮食不当,服用药物不当以及过敏有关。

病因

小儿肠炎多数是感染病毒或细菌所引起,其中以病毒最为多见,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常见细菌有致腹泻大肠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原虫及真菌亦可导致肠炎。此外,小儿消化系统不完善也使其更易患病。

主要病因

感染因素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以病毒、细菌为多见。

易感因素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对食物的耐受性差,且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小儿胃酸酸度低,且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菌能力弱,免疫功能较差,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低。

小儿各脏器发育尚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尤其人工喂养的小儿,较易发生体液及酸碱平衡紊乱。

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滥用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诱发因素

卫生环境差、不注意饮食卫生以及饭前、便后未正确洗手。

喂养不合理,如过饥、过饱,或者摄入不易消化的饮食。

天气冷热变化,小儿更换衣服不及时。

用药不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易诱发小儿肠炎。

流行病学

小儿肠炎是常见病、多发病,每年有两次发病高峰,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10、11、12、1月秋冬寒冷季节,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病毒性肠炎在小儿腹泻病中发病率最高,在中国儿童急性肠胃炎住院儿童中,尤其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者超过45%,其他病毒性肠炎发病率较低,症状多数也较轻。

传播途径

病原体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故多见于人工喂养儿,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轮状病毒肠炎一般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好发人群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由于该年龄段的婴幼儿胃肠道并不完善,易引起胃肠道的炎症。

免疫力低下的小儿

病原菌更易进入胃肠道,引起小儿肠炎。

卫生习惯差者

患儿父母不注意饮食的营养卫生,易引起细菌等进入患儿体内,引起发病。

滥用抗生素者

患儿长期滥用抗生素易导致胃肠道菌群紊乱,引起小儿肠炎。

症状

小儿肠炎的典型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甚至出现脱水以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抽搐等症状。

典型症状

轮状病毒肠炎

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及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腥臭味,粪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诺如病毒肠炎

常集体发病,呈暴发性,起病急,首发症状多为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肌痛等,可有呼吸道症状,粪便及周围血象一般无特殊发现。

产毒性细菌引起肠炎

起病急,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黏液,镜检无白细胞,粪便镜检无白细胞。

侵袭性细菌性肠炎

急性起病,高热,甚至可发生热惊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高热、意识丧失,甚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的中毒症状,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伴腹痛,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典型大便为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成簇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可在用药1周内或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表现为腹泻,轻症大便每日数次,停用抗生素后很快痊愈。重症频泻,黄绿色水样便,可有假膜排出,伴有腹痛、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真菌性肠炎

2岁以下婴儿多见,常并发其他感染或菌群失调,病程迁延,常伴有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轻型肠炎

患儿多会出现轻度腹泻,腹泻次数多会达到3次以上,大便中有时可出现白色或是黄色的泡沫,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吐奶。

重型肠炎

患者腹泻可达到十几次甚至更多,大便可呈蛋花样,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导致休克。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腹痛、精神不振、乏力、腹胀、心律失常、酸中毒、休克、抽搐等症状。

并发症

脱水

吐、泻丧失体液过多,或摄入量减少所致。

代谢性酸中毒

重型腹泻多有代谢性酸中毒,腹泻使大量碱性物质随大便丢失,进食少和肠吸收不良,体内脂肪氧化增加、酮体生成增多,脱水时血液浓缩、循环迟缓,组织缺氧引起乳酸堆积,肾血流量不足,尿量减少,体内酸性代谢产物排泄受阻。

低钾血症

呕吐、腹泻大量丢失钾,钾摄入不足,但在脱水、酸中毒未纠正前,测血钾不一定降低,这是由于脱水时血液浓缩,酸中毒时钾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以及尿少而致钾排出量亦少所致。

低钙、低镁血症

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粪便中丢失钙、镁,但一般多不严重。但在酸中毒时,由于血液浓缩和离子钙增加,可不出现低血钙的症状,随着补液和酸中毒的纠正,离子钙减少,可引起手足搐搦或惊厥。

就医

根据小儿大便性状的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或脓血便,且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结合患儿的精神状况、尿量多少、脱水程度、病程长短,及时就医,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要。

就医指征

如果患儿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果患儿出现高热、频繁呕吐、尿量减少、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若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等症状时,可以到儿科进行就诊。

若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可到小儿消化内科进行就诊。

当患儿有腹泻症状,一天多于3次及以上,并伴有发热等症状,可以到小儿感染科进行就医。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大便每日几次?性状怎样?每次量如何?

是否有发热、呕吐、腹痛、抽搐等其他症状?

食欲、睡眠如何?尿量较平时有无减少?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一般检查

一般做粪便常规、轮状病毒试纸检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做血液分析、电解质、心肌酶、肾功、血培养等检查。通过该检查可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室检查

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者可做大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条件的单位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等病原学检查。通过进行相关检查可以明确小儿所患肠炎的类型。

诊断标准

必备条件,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或脓血便。

辅助条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超过3次。

大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或者少量脓细胞。

鉴别诊断

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重,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呈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有休克,腹部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而小儿肠炎一般不会出现赤豆汤样的血便,X线片时也不会有肠壁积气、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等症状,两者据此可以进行鉴别。

食物蛋白过敏相关性直肠结肠炎

发病年龄较小(2月龄左右),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婴儿有轻度腹泻、粪便带血(多为血丝),无全身其他器官受累。患儿一般状态好,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潜血阳性,可见白细胞。而小儿肠炎患者有时会有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出现。

生理性腹泻

可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该症状外一般无其他症状出现,而小儿肠炎除了会出现腹泻症状外,还会出现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两者可根据患儿出现的症状进行鉴别。

治疗

患儿注意继续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治疗周期 轮状病毒肠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少数较长,最长可达6天。 诺如病毒肠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12~72小时。 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7天,亦可较长。 一般治疗

饮食疗法,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酌情选用胃肠道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疗法。

急症治疗

纠正脱水、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抽搐者补钙、补镁治疗。

药物治疗

控制感染,小儿肠炎70%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做液体疗法,患儿可治愈。但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于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应选用抗生素治疗,先根据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调整,抗生素可选头孢克肟颗粒、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小檗碱、 制霉菌素、甲硝唑等。

微生态制剂,可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定植、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可选用促菌生、乳酸菌素片、培菲康、益生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口服液等。

黏膜保护剂,可维护和修复肠道黏膜屏障,蒙脱石散对病毒、细菌及毒素具有固定清除作用,同时帮助受损的黏膜上皮细胞恢复和再生,平衡肠道正常菌群。

补锌治疗,可缩短病程。

手术治疗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使用小儿香橘丸、保和丸、小儿百寿丹,可配合中医推拿、捏脊等治疗。

预后

一般小儿肠炎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整,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切记不要随便给小儿服用抗生素,通常都可痊愈。

能否治愈

小儿肠炎及时、规范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能活多久

如果小儿肠炎及时、规范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小儿肠炎经治疗两周后复查,评估病情恢复后营养状况、生长发育情况。

饮食

小儿肠炎强调继续饮食,以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尽快恢复母乳及原来已经熟悉的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饮食。

饮食调理

病毒性肠炎可能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患者可改喂淀粉类食品或去乳糖配方奶,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两周。

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缩短每次喂乳时间,少量多次哺乳,人工喂养者暂停牛奶和其他辅食4~6小时后继续进食,6个月以下婴儿以牛奶或稀释奶为主。轻症腹泻者,配方牛奶喂养大多耐受良好;严重腹泻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较重,全乳喂养可加重腹泻症状,先以稀释奶、发酵奶、奶谷类混合物、去乳糖配方奶喂哺。6个月以上可选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尽量鼓励多吃,逐渐恢复到平常的饮食。

避免进食不卫生、变质、生冷、刺激性食物,不饮用生水。

宜吃
猪血 草鱼 紫菜 苹果 红枣 芝士 馒头
少吃
青菜 胡萝卜 鸡蛋 土豆丝 香肠 芒果 橙子 香蕉 鸡肉 查看更多>
慎吃
豆腐 韭菜 薯片 护理

腹泻常见的原因是饮食不当及肠内感染,小儿肠炎患者应停止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以及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过敏的食物,平时注意腹部保暖。

日常护理

两岁以内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护理,做好奶瓶与餐具消毒。

改善饮水卫生,防止水源污染,不喝生水。

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的饮食,以免导致患儿肠道刺激。

注意天气变化,加强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

病情监测

监测体温变化,观察并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每次大便量。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臀部清洁。

发热者应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潮湿衣被。

多饮水,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腹痛者可轻轻按摩腹部,可热敷或保暖腹部,转移患儿注意力,严重者可应用解痉、镇痛药物。

注意思密达不能和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应在两餐间服用,且应与抗生素间隔至少2小时。

预防

预防小儿肠炎的要点是注意环境、饮食卫生,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鼓励母乳喂养,防止急、慢性疾病。

预防措施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的定期消毒。

如果有传染性强的肠炎流行,需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即使没有消化道症状的婴幼儿,因其他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因菌群失调引起难治性腹泻。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上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王卫平,孙锟主编.儿科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6-233.

本文出处:https://jk.yebaike.cn/view/698.html

关注微信